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疼痛从湿瘀论治

  • 文章导读:

    疼痛是许多患者就诊时的主诉,也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的一个主要临床症状。诊治疼痛,临床治法颇多,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笔者根据辨证,对慢性疼痛从湿瘀进行论治,获得满意的疗效。浅谈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疼痛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而不通的病因有气滞、血瘀、湿阻、寒热、郁病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素问·举痛论》日: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 “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寒、湿、瘀同属阴邪,致病的特点为经络血脉运行失调,出现疼痛。湿与瘀关系密切,湿邪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 日久成瘀,故在湿邪致病过程中常可出现因湿致瘀,湿瘀互结的病理变化。水湿内停,阻碍血行而成瘀,瘀血阻滞津液外渗而为湿。湿瘀互为因果,终致湿瘀互阻⋯。艾军⋯提出“湿盛则瘀重,瘀重而湿更难化。”可见无论外感湿邪,或湿自内生,皆因湿邪黏滞,易阻遏气机,以致血脉运行不利,湿滞瘀生,湿瘀互阻经络血脉,不通则痛。

    2 辨证论治

    2.1 湿浸脉阻证多因久居潮湿,或涉水淋雨,或汗后湿侵。湿黏易滞,浸淫脉络,气机被遏,血行不畅,湿瘀相搏,以致痛生。主要症状:肌体痛楚,关节痛重或肿痛,屈伸不利,活动困难,阴天雨季诱发或加剧;舌苔白或厚腻,脉迟或滑。治法为祛湿活血。可选用羌活胜湿汤加丹参、鸡血藤、川芎等活血药。本证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痛风等。

    2.2 脉损湿郁证跌打损伤,扭伤拉伤,意外碰撞,久坐伤筋,术伤脉络。脉络受损,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败血滞留,化生湿浊,瘀生湿聚,不通则痛。主要症状:外伤病史,痛有定处,痛时可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或局部肿痛,压之波动,色呈暗红;或全身挛急,痛时难忍;舌苔白或厚白,舌偏红或暗红,或舌边有瘀斑,脉沉或细涩。治法为活血化瘀、理气除湿。方选桃红四物汤加枳实泽泻滑石、薏苡仁、石菖蒲等随症加减。辨证时可根据痛位选用引经药。本证可见于外伤、外伤后遗症、颈腰椎病、手术后并发症等。

    2.3 血黏湿腻证由于过度肥胖、过食油腻,活动偏少,生化失常,血液黏稠,血行迟慢,湿浊不化,血瘀湿阻,诱生疼痛。主要症状:痛位固定,痛时伴胀闷或眩晕,或胸闷气急;舌暗红,脉沉涩或沉迟。治宜活血祛瘀,佐以化湿。方用血府逐瘀汤加薏苡仁、山药、扁豆、山楂等。本证可见于心脑血管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性头痛、痛风等病。

    2.4 湿困瘀血证见于暴饮暴食,多吃生冷,湿困脾胃;或脾失健运,津液不布,湿自内生,湿困气滞,血脉运行失畅,滋生疼痛。主要症状:脘腹疼痛,或烧灼疼痛,或痛时嘈杂泛酸,或痛涉腰背,或尿痛而频急;舌苔白或厚腻,舌体偏大,舌边有齿印,脉濡或滑。治法为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止痛。方选平胃散合金铃子散加郁金、香附、丹参蒲黄五灵脂等。本证可见于消化道溃疡、慢性消化道炎症、胆囊炎、泌尿系慢性炎症等。

    2.5 血积湿聚证多因情志失调,气机失疏,升降失常,血行不利;或毒侵生瘀,脉阻络损;血瘀成积,气化失常,津液不布,水湿积聚,湿瘀相搏互结,致病生痛。主要症状:经期小腹疼病;或痛处局部隆凸,按之痛甚,痛物质硬界清;或痛位局部深按触及肿物;舌苔薄白或厚白,舌体偏大,舌红或暗红,舌边可见青筋,脉弦或弦滑。治法为疏肝行气活血、祛毒化湿止痛。方选四逆散加香附、乳香、没药、五灵脂猪苓泽泻滑石等;毒瘀湿热证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等。本证可见于痛经、急性乳腺炎郁乳期、乳腺小叶增生、胆结石、泌尿系结石、肿瘤、囊性肿物等。

    2.6 虚瘀湿停证常见于素体禀赋不足,或病后体虚、久病虚弱,或劳倦伤体,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亏虚,运行无力,水湿内停,经脉失养,滋生疼痛。主要症状:痛性绵绵,痛处喜按;伴有少气乏力,面色无华,或面部黧黑;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治宜补血行血、益气健脾化湿。方选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枸杞子、大枣、山茱萸、麦冬山药、扁豆等。本证可见于末梢神经炎、术后并发症疼痛、慢性盆腔炎等。

    3 病案举例

    例1:黄某,男,47岁,2000年2月22日诊。患者于去年底患右胸胁胀痛,巩膜微黄,肝功能检查提示:转氨酶正常。拟“胆囊炎”住某医院内科治疗2月余,病症未见好转,曾疑“胰头占位性病变”,建议剖腹探查,因不愿手术而出院就诊中医。诊见:右胸胁痛胀不舒,巩膜稍黄,面色晦暗,纳呆,偶有恶心,小便略黄,大便尚常,伴有神疲,夜寐欠佳,舌偏暗红、苔白厚腻,脉濡细。证属湿蕴化热,伤脉瘀阻。治宜清热燥湿祛毒,化瘀行气止痛。方选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茵陈15g,滑石20g,龙胆草、黄芩栀子陈皮半夏茯苓白术、川楝子、延胡索各10g,乳香、没药各8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服。服7剂后二诊,诉胸胁痛稍缓解,食量有增,精神已振,药中病的,继服上方7剂。三诊时胸胁痛大减,巩膜未见黄染,食欲如常,舌苔厚腻已退。上方去茵陈、龙胆草、滑石,加山药、扁豆各12g,继服14剂。四诊时诸症消失,拟六君子汤加枳壳丹参白芍山药调服2月,患者康复如常人。嘱咐平时少食油腻辛辣食物,禁酒戒烟,保持心情舒畅,随访3年未见再发。

    例2:林某,男,38岁,2002年4月28日诊。患者诉于3年前因上山不慎头部被大木头撞击,当时不省人事,稍后苏醒。日后每遇春夏之交或阴雨气候时,头痛而晕重时有发作,曾多处求医,1:3服或静脉滴注中西药物,未见明显疗效。诊见:形体偏胖,头痛而重,时晕时胀,健忘,夜寐欠佳,食欲不振,舌偏红、苔白腻,脉滑数。证属外伤血脉瘀阻、湿浊上蒙脑窍。治法为活血祛瘀,化湿辟浊。处方:桃仁、川I芎、陈皮半夏白术各lOg,红花8g,钩藤、白芍各12g,薏苡仁20g,石菖蒲15g,地龙6g,甘草3g。每天1剂,水煎服。服10剂后复诊,头痛等症状有所缓解。按上方继服20剂,头痛诸症消失。三诊时给予活血通络,养血安神,平补肝肾之药调服3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