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中医素有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治疗原则,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证,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时,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姜汁炒)、陈皮、炒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是一首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后世将其誉为“治脾圣药”。李东垣善用平胃散,其用方指征为脾病、湿胜、脉缓。《删补名医方论》曰:“名日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可见平胃散治脾之良方,临床应用理应广泛。笔者在临床上喜用平胃散,对于内伤疾病,因补药往往碍脾运,常常先投以平胃散方加消食药以“调脾承气”,后投以补剂,效果甚佳。
平胃散治便秘
张某,女,21岁,体胖,便秘4年余,3~4天一次大便,且排便不畅,量少,平时常自觉肚脐周围硬满,喜食肉,食后腹胀,欲食而不能食,小便调,眠可,月经调,量少色暗;舌淡红苔黏脉细弦。
证属脾气不足,湿阻胃肠,传导无力。治以运脾化湿,行气通便。
处方:生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炙甘草3克,酒军6克,生山楂9克,5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服药后,大便通畅,日1次,腹胀减轻,纳可。嘱其再服7剂,随后告知诸症消失。
按 便秘即指大便秘结不通致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排便困难, 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治疗便秘应辨明虚实寒热(多有实秘、虚秘之分),后予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实热秘为多,但湿秘亦多,且患者多选择三黄片、牛黄解毒片之类,初服疗效甚喜,久服则效不佳,且出现很多弊端。熟不知,热证宜清,湿邪难解,又久服清泄之药、攻伐之剂,致脾肺气虚、精血受伤之自然之理。《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患者脾气不足,复感受湿邪或过食肥甘厚腻,可导致湿邪阻滞胃肠,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得下,致使排便周期延长或排便困难。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将本证分成五类,称为“五秘”,即“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其中的湿秘是指现在常见的因脾虚而导致传导不利的便秘。对于此种便秘,医者在问诊和辨证时,应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或者大便的质地来判断是热秘还是湿秘,而非见到便秘就纯用攻下之法,全然不顾患者体质。笔者对于此种便秘投以运脾化湿、行气导滞之平胃散,方中加山楂以醒脾气,消肉食;再佐以酒军通下之力,长期疗效尚可。
平胃散治泄泻
杨某,男,23岁,体瘦,大便不成形伴腹泻一月余,加重两天,现大便臭秽,黏滞不爽,小便色黄;少腹隐隐作痛,按之痛甚,胸部时有不定位隐痛;嗳气频作,纳少,易饥,偶有烧灼感,饥饿痛,舌红苔心腻脉弦缓。
证属湿热困脾兼有食积,治以运脾化湿,行气导滞。
处方:生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炙甘草3克,生大黄6克,生山楂9克,3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服药后,诸症皆减,停药后两天告知诸症皆无。
按 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所伤,常易累及脾胃,脾阳不振,湿自内生,而脾喜燥恶湿,得阳始运,遇湿则困,湿邪下注肠道而为泻。《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泻由脾湿,湿由脾虚。”《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可见,脾虚与内湿互为因果,或因脾虚生湿,或因湿盛困土而致脾虚。如果纯用补剂则会碍脾胃运化,反而加重病情。采取祛湿运脾,使胃气得平,平胃散实为最佳方剂,加以生大黄祛大肠湿热兼以通下,使湿热之邪有出路,邪祛则脾安,随后可投以补剂。
平胃散治咳嗽
乔某,男,28岁,咳嗽三天伴有少量痰,加重一天,三天前因食水果,后出现咳嗽,偶感脐下不适,纳食不佳,大便不调,时干时稀,睡眠尚可,舌淡红,苔白微腻,脉缓。
证属湿邪困脾,肺失宣降,治以运脾化湿。
处方:生苍术12克,厚朴9克,陈皮9克,炙甘草3克,鸡内金9克,5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服药后,告知咳嗽止,食欲佳,大便调。
按 《素问·咳论篇》中早已提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指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患者因咳嗽前来就诊,易投以宣降肺气而止咳,而忽略因脾脏受邪而致。临床所见的脾咳并不典型,往往仅仅是饮食欠佳,大便不调,腹部不适,而见不到典型的呕,需医者抽丝剥茧。此患者因食生冷使得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遂投以平胃散运脾化湿,行气和胃,咳嗽则止。《内经》中对于脾咳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处方,而脾胃受邪也未必仅仅是平胃散证,也可见到半夏泻心等证,需要灵活加减。笔者遵中医辨证施治,见咳不乱投止咳药,治脾而止咳并非有多高明,已故中医名家焦树德老先生早已提出六腑咳的治疗方药以及大法。咳嗽是呼吸科的常见病,临床上应谨遵《内经》,辨证施治,明确咳嗽因哪脏受邪而致,而非提及咳嗽就是病位停留在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