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郭喜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多年来坚持研读中医经典,秉承了前辈对脾胃病治疗的诸多心要,同时勇于创新和实践,于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明辨病机,尤重理气
脾胃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以降为和。郭教授认为胃失和降为胃病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日久可由气及血,由经入络,形成气血俱伤,络道不利,形成瘀血。气滞又可导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在气滞的基础上形成湿滞。气滞日久,可以生热化火,郁热日久,伤阴耗血,故可见阴血亏虚。而湿阻、热郁、瘀血、阴虚亦可影响气机。治疗中,往往使用较多的理气药,如枳实、厚朴、木香、青陈皮等。若有胃气上逆,出现恶呕者,可用加用小半夏汤,热象明显者加用竹茹等。有湿有热者,可酌情使用苦参、蒲公英、黄芩、生石膏、茯苓、泽泻及小陷胸汤等。若有郁热于胸膈,心胸烦闷懊恼者,可用栀子豉汤。有瘀血者可用丹参、当归及失笑散。针对阴虚,加花粉、百合、沙参等。应注意,地黄等滋腻药虽具补益之功,但滋腻之品多碍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慢性胃炎患者应慎用。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二、注重细节,详于辨证
1关于口味异常 临床中,许多胃病患者有口味异常的表现,甚至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其中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是口苦。《内经》中称其为“胆瘅”,有“数谋虑不绝,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以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的记载。《伤寒论》中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的论述。可见口苦的病机与肝、胆密切相关。而临床中,多见于肝胆湿热的病人。以柴胡、黄芩、茵陈、垂盆草、地锦草等选而用之,则渐好转。口腻则多因湿邪引起,根据病情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三法祛湿,常用药为黄芩、黄连、砂仁、佩兰、茯苓等。口咸:《内经》云“咸生肾”,“肾之味为咸”。《张氏医通》云“口咸,肾液上乘也。”郭教授治疗多以滋肾阴为主,以二至丸最为常用,亦可加炒杜仲、芡实等。口臭则多见于肺胃积热,而胃肠科则以胃之湿热多见,治以佩兰等清热化湿,焦三仙、焦槟榔等消食导滞,还可以保和丸中妙用之连翘伍之。
2关于胃痛 在临床中除了根据腹痛的性质和规律辨别溃疡、痉挛、炎症、糜烂外,尚可根据疼痛的特点为辨明病因病机提供重要线索。饥痛:胃痛在空腹时发作,得食则减,多系阴精不足所致。胀痛:胃胀而痛,或痛连胁肋,嗳气则舒,或黎明则痛,多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刺痛:疼痛如针刺,重者如刀割,或夜间疼痛,或以睡眠时疼痛加重,腹部压痛明显,为瘀血阻络作痛。灼痛:胃脘烧灼样疼痛,或热辣痛,或兼五心烦热、面热、便秘不爽,亦有便溏者。多因郁而有热,或外邪内陷化热,郁伤胃络,胃络不通则痛。食痛:每当进食则胃痛,或食后即痛。多因胃中湿热过剩所致,胃镜可见胃有糜烂或胃中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凉痛:胃凉而痛,当分真假,临床多见阳气不通,阳郁于内的真寒假热之证,或血虚所致。以疼痛特点结合舌脉,多能辨别其病机。
3结合微观辨证论治 郭教授认为胃镜是望诊的延伸,中医完全可以拿来用之。湿阻中焦者,可见胃内滞留液较多,黏液湖混浊,或见糜烂病灶,幽门螺杆菌(Hp)多为阳性;而湿热中阻者,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或见胆汁返流,黏液湖稠而混浊,Hp多为阳性,病理可见肠化或异型增生;热毒蕴结者可见黏膜明显充血水肿,或有小丘疹样隆起,或见粘膜粗糙,Hp阳性;瘀血停滞者可见黏膜呈灰白,可见黏膜下血管,局部有黏膜充血肿胀,黏膜粗糙,也可出现粘膜水肿明显、糜烂、出血等络伤血溢的征象,病理可伴有肠化或异型增生;阴虚者可见黏膜以白为主,可透见黏膜下血管,甚则为苍白、粗糙、呈龟裂样改变;病理可见固有腺体萎缩、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