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喻秀兰运用三仁汤治疗汗证验案

  • 文章导读:三仁汤为《温 病条辨》中治疗湿温的经典方剂,经过历代医家对三仁汤的不断探索,其治疗范围得到不断扩展。汗证是汗出异常的疾病,病因病机复杂,西医治疗该病收效甚微,中医药治疗汗证疗效显著。该文介绍喻秀兰主任医师运用三仁汤治疗汗证的经验。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因起病缓慢、病情轻,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的加重和病程延长,给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药物、离子电渗疗法、外科手术等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中医通过调节营卫气血、脏腑阴阳治疗汗证,具有一定的优势。喻秀兰主任医师,师从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对经典方剂的应用有其独特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喻秀兰主任医师运用三仁汤治疗汗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案举隅

    患者,女,26岁,2020年6月11日初诊。主诉:汗出增多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出增多,以手心、脚心、上肢汗出为主,在当地医院多次治疗,症状改善不显著。刻诊:手心出汗,汗液黏腻,平素颜面部容易出油、长痘,偶有清晨咳嗽、胸闷不舒,烦躁不安,醒后难以入睡,小便色黄,容易犯困,舌尖红,苔薄白,脉濡细。甲状腺B超示:甲状腺功能正常,无异常发现。胸部CT示:心肺未见异常。查体:神清,颈软,甲状腺无肿大,无结节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西医诊断:多汗症。中医诊断:汗证。辨证:湿热蕴肺证。治则:清热利湿,宣通肺气。处方:苦杏仁15 g(后下),厚朴10 g, 通草10 g, 酸枣仁15 g, 竹叶10 g, 栀子10 g, 黄芩片15 g, 浮小麦10 g, 滑石15 g(先煎),五味子10 g, 麦冬10 g。7剂,水煎200 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20年6月18日二诊:患者诉夜间醒后难以入睡情况有所改善,出汗情况较前稍有缓解,仍以手心、脚心、上肢汗出为主,月经期间偶有小腹疼痛。舌尖红,苔薄,脉濡细。处方:苦杏仁20 g(后下),厚朴15 g, 通草10 g, 酸枣仁15 g, 竹叶10 g, 栀子10 g, 黄芩片15 g, 浮小麦10 g, 滑石15 g(先煎),五味子10 g, 麦冬10 g, 白蔻仁20 g。7剂,水煎200 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20年6月26日三诊:患者诉睡眠情况明显好转,出汗情况较前改善,偶有手心、脚心汗出,精神状态好转,情绪稳定,偶有腹胀、纳呆,二便可。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处方:苦杏仁20 g(后下),厚朴15 g, 通草10 g, 酸枣仁10 g, 黄芩片10 g, 浮小麦10 g, 滑石10 g(先煎),五味子10 g, 白蔻仁20 g, 苍术15 g, 麦冬10 g。7剂,水煎200 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20年7月4日四诊:患者诉睡眠、精神状态尚可,活动后偶有汗出,二便可,腹胀、纳呆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白,寸脉濡关尺脉缓。处方:苦杏仁20 g(后下),厚朴15 g, 通草10 g, 滑石10 g(先煎),五味子10 g, 白蔻仁20 g, 苍术15 g, 麦冬10 g, 山药15 g。7剂,水煎200 mL,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按语: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形体偏瘦,依据其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辨为汗证,结合患者起病月份处于暑湿时节,又因患者在清晨4点肺经运行时有咳嗽、胸闷不舒等症,考虑此汗证为湿热内蕴、困阻肺卫,使肺气失宣、津液输布失常,出现汗液外泄,属于湿热困阻引起的汗出,应以清热利湿、宣通肺气为治疗原则,予以三仁汤加减治疗。三仁汤见于《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1]。三仁汤由苦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主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各药配伍起到宣上、畅中、利下的作用。脾胃居于中焦,运化水湿,湿热之邪易困阻中焦,临床上因三仁汤可分消三焦,常用于治疗脾胃湿热证。贺平教授认为中焦湿热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致下焦气机不畅,运用三仁汤治疗可达到清利湿热、行气导滞的目的[2]。在《温病条辨》三焦辨证体系中,三仁汤在上焦篇中提及而非中焦篇,强调该方对上焦病的应用。喻秀兰主任医师认为三仁汤主治湿热蕴肺,在临床诊疗中湿热蕴肺者常在清晨4点左右出现咳嗽、胸闷不舒等症,与肺经运行时间相吻合。初诊方中苦杏仁宣通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厚朴祛湿消痞,行气除满;通草、滑石、竹叶、黄芩清利湿热;浮小麦敛汗除烦;栀子泻火除烦;五味子敛汗生津;酸枣仁养心安神;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宣通肺气之功。高建忠等[3]认为湿气弥漫上焦肺卫,损伤阳气,治宜轻开宣化,气化则湿化,达到治疗湿温的目的。二诊时,患者诉失眠、出汗情况较前稍有缓解,考虑湿气困阻上焦病程缠绵,故在初诊方基础上增加苦杏仁厚朴剂量,加白蔻仁以增强行气祛湿功效。三诊时,患者诉烦躁、失眠明显好转,故在二诊方基础上去竹叶、栀子,且偶有腹胀、纳呆,考虑到处方中有多味性寒的药物,湿邪困阻上中二焦,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特别是损伤脾阳,导致脾运化功能失调,反过来又影响利湿的效果,故减少苦寒药物的剂量,同时加用辛温之苍术健脾燥湿。四诊时,患者诉上述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故在三诊方基础上去酸枣仁浮小麦,加山药固护脾阳。

    2 讨论

    2.1 中医对汗证的认识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不仅可以加速人体新陈代谢,还可以促进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正常情况下,天气炎热、户外活动、衣被过多都会引起出汗增多。不当汗出而汗出,或汗出过多,又或仅身体的某一部位汗出,如头部汗出、上半身汗出、手心汗出等,均属于异常汗出,多因表虚受风、喜食辛辣导致肌肤腠理开泄或汗液不能敛藏所致。喻秀兰主任医师认为汗证是因阴阳失调、津液外泄所致。表虚不固、湿热内蕴皆会导致津液外泄,汗出过多。因此,在治疗汗证时应辨清虚实阴阳,标本同治。

    2.2 汗证的病因病机

    (1)分虚实

    汗证分为自汗和盗汗,白天时时汗出,活动后汗出加重,为自汗;睡觉时汗出,醒来后汗出停止,为盗汗。汗证分虚实,中医认为汗证以虚证为主,自汗多为气虚不固致营卫失调,盗汗多为阴虚火旺、虚火内扰致汗液外泄,实证为湿热内蕴、气郁化火等邪热实邪逼津液外泄。临床常见虚实夹杂证,汗为心之液,且血汗同源,汗液丢失过多则津伤,津伤则血虚、阴亏,出现虚实并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虚实之间可互相转化或同时出现,如实邪湿热内蕴表现为热盛、大汗淋漓、咽干口渴等,日久耗气伤阴,由实证转虚证;虚证自汗多见气短乏力、活动后汗出加重等,日久可伤阴,盗汗日久可伤阳,从而出现气阴两虚证或阴阳两虚证,虚证可兼有火旺和湿热的表现。临证只有分清虚实才能根据不同的证候予以益气、养阴、清热、化湿等治疗,祛邪的同时兼顾扶正治疗。

    (2)分表里

    《济生方》记载:“人之气血,应乎阴阳,和则平,偏则病。阴虚阳必凑,故发热、自汗;阳虚阴必乘,故发厥、自汗。又况伤风、中暑、伤湿、喜怒、惊悸、房室、虚劳、历节、肠痈、痰饮、产褥等病,皆能致之。”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内外因素皆可导致汗证。外感表证伤风,风性轻扬开泄,致汗孔开、津液出;暑湿热邪,其性炎热升散,迫津液出。外邪侵袭机体导致卫阳不固,津液外出而为汗,若失治、误治则易致疾病由表入里,病情进一步进展。实热内蕴,津液蒸腾而汗出。阴气亏损,阳气失去制约,表现为虚火亢盛,迫津外出而成汗液;阳气虚弱,无法固护肌表,致津液外泄而为汗。

    (3)辨脏腑,调五脏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王氏医存》记载:“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赵进喜等[4]认为汗的生理病理与多个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生汗之脏为脾胃,司汗之脏为肺肾,调汗之脏为心肝。临证时不仅应从气血、阴阳、虚实的角度诊察汗证,还要结合脏腑辨证的思想。肺脏将水谷精微向外输布至皮毛,滋养皮肤,调节汗孔,若外邪侵袭肌表,致肺气失宣,则腠理开阖失常,致汗出异常。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心气充沛则有利于气血津液循环通畅,若心血不足、心阳不固、心火亢盛,则会导致汗液外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津液,汗液由水谷精微所化,若脾气不足,水谷精微输布失常,则汗出过多。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气机条达,汗出正常;肝藏血,血汗同源,毛孔得到滋养才能正常排汗。肾主水,主纳气,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整体平衡,若肾阴不足,则汗液生化无源,若肾阳不足,则无法推动津液蒸腾气化为汗。

    (4)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临床治疗汗证需秉承整体观思维,辨证论治。例如肝气不疏,气机郁结,郁久化热,致气血不畅,出现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瘀阻脉络,使腠理开阖失司,治疗时不仅要疏肝理气,还要活血化痰。周仲瑛教授认为中医治病强调个体化,辨证的基本要求是审证求机、知常达变、圆机活法[5,6]。《中医内科学》将汗证分为肺卫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型4种常见证型[7]。喻秀兰主任医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汗证除上述4种证型外,还包括湿热内蕴型、心脾两虚型。不同的证型虽然症状相同,但病因病机不同,因此临床应准确辨证论治,但是汗证根本的病机离不开阴阳失调,营卫不固,汗液外泄失常。

    3 小结

    喻秀兰主任医师认为汗证是因阴阳失调、津液外泄所致,临床治疗汗证的关键在于辨清病因病机、汗出部位、汗出多少、汗出时间等。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作用,喻秀兰主任医师运用三仁汤治疗汗证疗效颇佳,值得临床借鉴。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