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林季文辨治儿童慢性咳嗽经验

  • 文章导读:林季文结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从“风、寒、虚、痰”论治慢性咳嗽,认为“风痰互结”为本病的主要辨证分型。临证提倡辨病、辨证相结合,注重表里兼顾、肺脾同治,同时善用虫类药。本文总结林季文辨治儿童慢性咳嗽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为治疗儿童慢性咳嗽提供新思路。

    咳嗽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均可出现咳嗽。儿童慢性咳嗽指咳嗽持续时间达4周以上。彭懿等回顾性研究表明,成都地区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27.4%)、上气道咳嗽综合征(51.3%)、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36.5%),其他病因占比15.2%,如抽动症、支气管异物吸入等。翁泽林等[3]调研广州地区儿童慢性咳嗽发现,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32.6%)、呼吸道感染后咳嗽(32.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8.3%)、多病因(6.8%)。咳嗽多为慢性咳嗽临床主要或唯一症状,而咳嗽变异性哮喘因缺乏喘息的典型症状,易被漏诊或误诊[4],可伴随鼻塞、流涕、咯痰[5],临床观察慢性咳嗽患儿常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遗尿、湿疹[6]等,体质多汗、食欲不佳、面色晄白等。儿童慢性咳嗽可归为中医学“久咳”“久嗽”范畴。林季文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师从文子源并继承发展其学术观点,临床60余载,治疗小儿肺系疾病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

    林师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个人临证经验,提出儿童“诸病气源论”,认为儿童病症与气的满实、亢盛或亏损,气之化生,或气化失常密切相关。人体正常机体功能有赖于“阴平阳秘”,而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病理特点常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等,各时期机体生理功能处于不断发育、完善之中。肺、脾、肾与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此三脏不足是多数儿童病症尤其是慢性病症发生的基础。气有余便是火。气的亢盛,外感多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相关;内伤多因气化过度、阴阳失衡引起。气的升、降、出、入与气的充盈密切相关。气化异常包括气化过度与气化不利。气化过度可出现阴不制阳、阳气亢盛、气逆等表现,而气化不利可致脾胃纳运失常、水液代谢障碍,表现为痰湿内生、乳食积滞等。儿童慢性咳嗽病机复杂,临床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常虚实夹杂。《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主气,咳嗽多因感受邪气致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所发。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气宣降,同样可诱发咳嗽[9]。

    结合儿童“诸病气源论”理念,儿童慢性咳嗽多因机体本虚、感受邪气,导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进一步可从风、寒、虚、痰论治慢性咳嗽,病程容易出现夹瘀、夹热、夹积等。其中肺脾虚弱为慢性咳嗽的主要内因,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水液功能失常,致痰湿内生上储于肺;肺虚卫表不固,致邪气外犯,且“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邪气以风邪为先。若先天肾气不足,后天失养,形成脾肾两虚,肾虚元阳不足,清阳不升,且摄纳失权,致痰液水湿内伏,气不归元,阳气耗散卫外失权,则风邪得以外侵。慢性咳嗽“寒”多因“虚”而生,更多的表现为虚寒之象,部分患儿可因肺脾虚弱易感风寒邪气,而出现遗尿、肢冷等症状。因此,虚、寒为发病之本,风、痰为标实之象,风、痰犯肺,致肺失宣肃,发为咳嗽。体虚正气不足,致痰湿内生、外感六淫邪气,或正气不足以抗邪外出,病情迁延难愈,病性多虚实夹杂。慢性咳嗽多因气机不畅、痰湿内阻,致病程较长,久病则瘀;痰湿郁久,或复感风热邪气,出现郁久化热之象或痰热内阻证;脾虚运化功能失常,致食积于内,出现夹积。

    2 辨证论治

    林师认为,本病主要证型为风痰互结,随着病情发展,可演变为风邪未清或痰湿内蕴。小儿为纯阳之体,部分患儿风痰郁久易从阳化热,或感受风热邪气,形成痰热蕴肺。慢性咳嗽后期,不在邪实,重在体虚,此时风痰等标实症缓解,可表现为单声咳嗽,或运动后咳嗽,伴多汗、恶风等。

    2.1 风痰互结

    风痰互结型症见咳嗽,晨起或夜间咳嗽为主,运动后气短或咳嗽加重,咯痰色白或有痰难咳,鼻塞流涕,风重者时常喷嚏、鼻痒、咽痒、眼痒,痰重者可伴有鼻后滴流感、异物感,痰声重浊。感受风寒可出现恶寒、低热;感受风热可出现发热、口渴、流黄涕,或咳黄白色黏痰。舌淡红,苔白或白厚腻,脉浮滑,指纹浮红。以疏风宣肺止咳、理脾化痰为法,早期治疗疏风、祛痰并重,注重调理肺脾气机,自拟疏肺理脾蠲痰方[10]:紫苏梗、橘红茯苓、苦杏仁、川贝母、桔梗、前胡、僵蚕甘草。方中君药为紫苏梗、橘红、茯苓,茯苓淡渗健脾、橘红行气理脾,二者化痰力强;紫苏梗、橘红可调节肺脾气机,助肺脾通调水液。臣药为苦杏仁、川贝母、桔梗、前胡,前胡、桔梗为治咳常用药对,前胡性降,利于清肃,桔梗性浮,利于宣提,加苦杏仁助紫苏梗疏宣肺气、降气止咳。僵蚕为佐药,与川贝母配伍,为风痰咳嗽常用药对;甘草为使药,能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全方侧重宣通,兼补益肺脾,以绝生痰之源,通过调理肺脾气机,使中焦气化,肺气得以宣肃,精液四布,痰之根柢蠲除。

    夹有风寒表证者,加紫苏叶、防风枳壳以疏风散寒、解表降气;痰重者加法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等温肺化饮;风痰标实之象缓解,加款冬花五味子以敛肺化痰,加莲子肉、山药以健脾;夹瘀者加地龙;夹积者加芒果核、麦芽等。

    2.2 痰热蕴肺

    痰热蕴肺型症见咳嗽,痰多黏稠色黄、难以咯出,发热汗出,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微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以清肺化痰止咳为法,自拟清肺止咳方:川贝母、浙贝母、紫苏梗、苦杏仁、甘草桔梗、前胡、桑白皮、瓜蒌皮、枇杷叶。以浙贝母川贝母为君药,清热化痰止咳;桑白皮、瓜蒌皮、枇杷叶为臣药,加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之功;紫苏梗、苦杏仁桔梗、前胡为佐药,宣降肺气止咳;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发热者加石膏鱼腥草;痰多黏稠、色黄难咯者,加海蛤壳、天竺黄;痰热内蕴、鼻窍不通者,加桑白皮、冬瓜仁、苍耳子泻肺通窍排痰;大便秘结者加冬瓜仁、瓜蒌仁。

    2.3 肺虚卫表不固

    肺虚卫表不固症见时有咳嗽、流清涕或喷嚏,夜间或晨起遇风发作,可伴鼻痒,痰少,面色㿠白,气短,自汗。舌淡红,苔白,脉软,指纹淡红或浮红。治疗以补肺固表为主,兼疏风化痰,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合止嗽散,处方:黄芪(或五指毛桃)、白术、防风、苦杏仁、百部、白前、桔梗款冬花茯苓、益智仁、五味子。《医方考》云:“白术、黄耆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方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苦杏仁桔梗、白前宣降肺气,使风邪外达,以百部、款冬花五味子敛肺化痰,茯苓、益智仁健脾。郁久化热加百合;鼻塞明显者加路路通、细辛、苍耳子;因过敏性鼻炎引起慢性咳嗽者,加蜂房、苍耳子、白芷疏风通窍,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2.4 脾虚痰湿阻肺

    脾虚痰湿阻肺症见咳嗽、痰色白,若痰湿泛鼻可出现鼻塞流涕明显,甚者伴头痛,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软,或指纹淡红。以健脾益气治其本,宣肺化痰或化湿通窍治其标,过敏性鼻炎或咳嗽变异性哮喘者可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合过敏煎加减。苓甘五味姜辛汤可温肺健脾化饮,过敏煎为祝谌予经验方,由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组成,寓敛散、补泻、升降于一方。鼻塞明显者加路路通、苍耳子,运动后咳嗽咯痰者加法半夏茯苓山药以健脾化痰。若为感染后咳嗽者可用陈夏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佐以疏风、通窍药物。

    2.5 肾元不足、肺失温煦

    肾元不足、肺失温煦症见咳嗽、咯痰,鼻塞流清涕、时有喷嚏,动则气短咳嗽加重,形寒肢冷,夜尿多或遗尿。舌淡,苔白,脉细,或指纹淡红。

    以温肾补肺治其本,化痰止涕治其标,代表方为玉屏风散合缩泉丸加补骨脂、细辛、白芷。其中以玉屏风散补肺益气固表,补骨脂、益智仁温补下元,细辛白芷以温肺通窍。流清涕明显者加干姜五味子、法半夏以温肺止涕;喷嚏较多者加蜂房、乌梅以疏风解痉抗过敏;便溏者加炒扁豆、山药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