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婴幼儿泻下绿便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色青如苔为主要特点。由于此证特有的便色与中医学论述的各类泄泻有所区别,所以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多将此类泄泻单独命名并论治。如"脏寒泻"、"惊泻"、"肝克脾泻"、"大肠火郁泻"、"肝胆热盛泻"等皆指此证而言。"益脾镇惊散","温补调中汤","一捻金","痛泻要方"[1,2,3]等皆针对此证而设。已故老中医王士相教授认为:幼科书论小儿绿便头绪繁多,此证虽有卒受惊恐、肝胆热盛、下焦寒湿、脾胃虚弱等不同,但其无不由于肝胆。若仍责之于脾胃,固守常法健脾利湿、消导、清热则难以奏效,当侧重从肝论治兼以健脾。并就此证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辨证治疗法则。现总结如下:
1肝脾不和,脾虚肝旺是此类泄泻的病机关键
因小儿之体"脾常不足"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等易于损伤脾胃,若伤其脾胃,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微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而降泄泻作焉。所以张景岳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面黄者脾土之本色,褐者黄之甚,火热之象,白者不及于黄为虚寒之象。因此脾胃受病致泻者,其便色总不外黄、褐、白之不同。皆以健脾利湿为大法无不奏效。便下色绿则不然,经云:青者肝木之色。
2肝主疏泄
即疏利胆汁,条达气机,助脾胃运化之意。若肝失疏泄,则脾运失常。反之脾失健运,将影响肝之条达疏泄。小儿稚阴稚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肝脾之相互制约关系常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稍有偏颇则脾易虚肝易旺。加之小儿神气怯弱,且外感、内伤所致肺气不宣,脾胃失调亦均可影响肝胆疏泄,所以每易出现肝木亢旺,乘侮脾土,脾失健运,肠胃运化无度,胆汁泌别过盛以致泄泻色青之证。即肝脾失调为小儿易见便泻色绿之本,故当重在治肝兼以健脾。
3平泻肝木,以柔为贵;健脾和胃,以运为补
在古代幼科医籍中有关粪青如苔,稠粘如胶型泄泻多归属于惊泻。主张以镇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为大法[1,3,4]。如《幼科心法》提出:"惊泻……镇惊养脾服方灵"。即益脾镇惊散,养脾丸为宜。通过对王老中医门诊连续3年243例患儿的病例分析表明:此类腹泻有热证,惊证,寒证之分。其中因肝胆热盛而发者最多,卒受惊恐而发者较少,风冷犯肝乘脾者仅占总例数的6?4%。对此王老提出:在目前都市中小儿泻下色青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是以肝胆热盛为多见。但此时肝胆热盛之肝旺,既非肝经实火,也非肝阳上亢。故用药无需胆草、山栀苦寒泻肝,亦无须龙骨、牡蛎之咸寒镇肝。王士相教授根据长期临床总结提炼出有效经验方--绿泻宁。以柴胡、黄芩清少阳胆火;柴胡、黄连泻厥阴肝火;白芍、甘草、木香酸敛肝木,辛香行气。辅以防风,以其辛散肝,香疏肝,顺应肝之条达之性;以风胜湿,并为理脾引经必用药物。又与白芍、甘草、木香相互为用,柔肝体以抑肝用。猪苓、泽泻、茯苓、扁豆淡渗利湿,健运脾土为王士相教授生前临床习用小儿治泻首选药物。全方平肝抑木以柔为贵,健脾扶木以运为补。符合肝脾失调,肝旺侮脾之病机,充分体现泻下绿便侧重治肝兼以扶脾的施治法则。
临床主要施用于:便色纯青如苔,粪便多稠粘有黏液,便次频而量少,气味腥臭,肛门红肿,伴烦啼不宁,手心蒸热,舌苔黄,指纹紫的患儿。每每获得满意疗效。
4因惊泻下青水,当抑肝扶脾
对因卒受惊恐,或闻声易惊并便色深绿,稀薄如水,少气味,但肛门火欣红,肠鸣音。王老谓: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泌别过盛之外,胃肠传导加速,水湿不得升清与泌别清浊急走大肠,是卒受惊恐泻下青水,且少气味的主要病因。此时的肛门火欣红非热盛之象,实因频繁泻下青水,浸渍肛门所致。故治当抑肝扶脾。自拟平肝汤。方中除以柴胡、黄连清相火;白芍、甘草柔肝木;并重用钩藤、桑叶轻平宣泄,以平肝风;又与防风、陈皮辛散肝,香疏肝,相互为用,意在平肝之中,以抑肝用。茯苓、扁豆淡渗利湿,和陈皮健脾顺气。于健脾之中,以运为补。
同时总结提出,大便水分较多者加猪苓、泽泻;气味臭秽酌加黄芩;泻下物多泡沫防风加量;脾虚甚,面黄少泽,形体瘦弱,病程迁延加太子参、莲肉。
母乳喂养儿,应询问母亲大便调与否,便结者应母子同治。
5表里同病,应重先后缓急
此类泄泻常伴有外感发热咳嗽,但两者的先后每有不同。有先外感发热咳嗽而后兼便泻色绿者;有先便下色绿而后外感发热咳嗽者。因此对外感兼证的治疗是调整泻下色青的又一关键。临床体会外感与腹泻不论孰先孰后,均属表里同病。临床中辨析两者之先后缓急,表证重者,解表为先。此时虽泄泻色青,却当从肺论治。肺气宣通,邪热自内透达于外,其泻自止。此所谓伤风泻,不属肝脾不和泻论治范畴。正如秦景明所言:伤风下利身发寒热泻青起沫……宜疏风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