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疾病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国保健按摩网-《按摩师教程》第二十二章 常见病症诊治

  • 文章导读:

    第一节 常见急症的诊治

    一、急 症

      凡是突然发病、意外损害、中毒或慢性病的急性发作等等,需要立刻采取紧急处置的病症,称为急症。
      1.高热 高热是指多种致病原因导致人体体温升高至39度以上。高热常伴有心悸气促、关节疼痛、胸痛咳嗽等症状,此时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按摩可用推、擦、掐、揉等手法,常用穴位有大椎、曲池合谷印堂、太阳、风池、风府等穴,或在颈胸、腋下、腹股沟、胭窝等处用酒精擦浴,使体温下降至正常,以防止病情恶化。
      2.中暑 中暑是指人在高热或高湿环境中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头昏眼花、出汗口渴、甚至昏倒抽搐等现象。开始可见患者面色潮红,体温在38.5度以上,皮肤湿冷,脉搏细数,逐渐出现神志模糊、呼吸急促、四肢抽搐、血压下降。此刻应速将患者脱离高热环境,移到凉爽通风的地方平卧休息,给予淡盐凉开水或清凉饮料,及口服仁丹、十滴水等药物,同时可用按、拿、揉、推等方法治疗。常用穴位有人中、大椎、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太冲、太阳、肩井、涌泉等穴,当出现脱水、严重病症时,应采取静脉输液等综合疗法进行抢救。
      3.晕厥 晕厥是指突然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大多由脑一时供血不足引起,也有因脑组织缺氧所致。根据病因,可分为反射性晕厥、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及其他原因所致晕厥四种。
      症状可见突然晕倒、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抽搐等,且有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眼花、出汗恶心、四肢发麻等,应引起注意。血压、脉搏、心率也可能出现异常,可作其他辅助检查以协助诊断。按摩以掐、按、点、拿、揉等方法施治,常用穴位有人中、内关十宣涌泉承山等穴。病情急重者,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待其苏醒后,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以便针对治疗。 
      4.心绞痛 心肌急剧、暂嘣鳓缺血和缺氧而引起的突发症候,以阵发性的心前区压挤或疼痛为特点。常于饱餐、疲劳过度、受寒和情绪激动变化时发作。多见胸心后突然发作的挤压性疼痛,可放射至左上肢前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发作时间数分钟。很少超过20分钟,如20分钟以后疼痛仍不缓解,就应该考虑其他的病症。按摩时用按、揉、指推、按摩等方法治疗。常用穴位有心俞、肺俞膈俞、厥阴俞、内关神门足三里等穴。手法宜轻柔,不要重滞,以免症状加重。同时可口含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治疗。症状不缓解者,应迅速转院进一步诊治。
      5.休克 急性循环功能不全,使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灌注而产生的综合病症。其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脉细弱、皮肤潮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映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用点、按、掐等手法施治,常用穴位有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等穴。重症时应同时给予吸氧、静脉输液等对症处理,以防病情恶化而危及患者生命。
      6.溺水是指因为缺乏游泳能力或丧失游泳能力而沉没水中,引起呼吸道堵塞而窒息。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及心跳停止而死亡。溺水者可见面部肿胀、青紫,两眼充血,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肢体发凉,烦躁不安或神志昏迷,并伴有抽搐、腹部膨胀。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后,应迅速清除口、鼻腔堵塞的泥沙、杂草等污物,并使其俯卧斜坡上,或腹部垫起头处低位,头偏向一侧,把舌头拉出口腔,使水流出。呼吸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采用俯式人工呼吸较好。心跳停止者,即施行胸外心脏按摩术,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对症处理。
      7.电击伤 电击伤指机体组织受到电击后而发生的电休克。一般接触10千伏以下电压的电流者多为电击伤,10干伏以上者多为电灼伤,其损伤程度取决于电流的性质(交流或直流)、强度、电压、接触部位的电阻和时间等。触电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麻痹和心室纤颤,如不及时抢救,患者往往在数分钟内死亡。治疗时应立且唧使受伤者脱离电源,来不及切断电源时,可用绝缘体(木棒、竹竿等)将伤者与电源分开,切勿直接用手触及伤者或用导电体移动电源。呼吸已停止者,应立即作人工呼吸;有心室纤颤或心搏停止时,应同时作胸外心脏按摩术。对抢救要有耐心,不要过早放弃。伤病情况允许时,可用点、按、掐等手法治疗,常用穴位有人中、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涌泉等穴。

    第二节 常见内、外、儿、妇、五官科病诊治

    一、对内科病诊治

      在古代,按摩已涉及内、外、儿、妇各科疾病。按摩不同于服药和手术,它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基础,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上,从而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系统和人体气血,来扶正祛邪,从而使人体功能恢复。
      按摩可以对感冒、头痛、失眠、咳喘、胃脘痛、胃下垂、冠心病、腹泻、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在第十五章第二节已对几种症状的诊治作了介绍,本节再补充以下几种症状的诊治。
      1.咳喘(咳嗽)
      (1)概述.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此病多见于冬春严寒季节。咳喘是慢性气管炎及肺气肿的一种症状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症与外感、内伤有关。当人体卫外功能不固,风寒等外邪侵入人体,首先犯肺,影响肺气宣降功能,肺气上逆则咳嗽,症状为鼻塞流清涕,头身疼痛,应给受术者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内伤咳嗽多因久治未愈,久咳伤阴,肺气不足;或因脾虚生痰;或因心肝火旺、壅塞肺气;或病久伤肾,肾气不足,不能纳气,影响津液之输化,肺气之升降,纳气失摄,人体气化功能失常,上逆犯肺,可见喘促气短。反复咳嗽,咯痰,伴有喘息,可见咳喘。诊断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稀色白,或干咳,吐痰胶黏,色黄,舌质红等。咳喘表现为:呼吸短促,言语乏力。
      (2)治疗与手法
      1)外感咳嗽 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①术者用手掌直推背部。
      ②术者以一指禅按压身柱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尺泽穴、足三里穴。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术者以一指禅点揉膻中穴,在胸部自上至下进行直推。
      2)内伤咳嗽 除上述手法外,加按压脾俞穴、肾俞穴,并可揉以上二穴。痰稀色白者,可加按压内关穴,拿肩井穴。吐痰胶黏者,可加点揉风池穴、曲池穴、合谷穴。
      3)咳喘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①术者掌推背部。
      ②术者按压受术者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定喘穴。
      ③横擦肾俞穴、命门穴、八修穴。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胸闷者,术者按压受术者膻中穴、内关穴。呼吸困难者,按压受术者天突穴,并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摩腹。
      2.腹泻
      (1)概述受术者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多因细菌感染和胃肠功能障碍所致。致病原因可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是由于情志失调,使脾胃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伤及脾胃阳气,导致脾肾阳虚,泄泻不止。外因由寒、湿、暑、热以及饮食不节所致,以湿邪多见。湿邪易伤脾阳,而造成泄泻。饮食不节,影响脾胃的运化,造成水湿内停,而致泄泻,从诊断表现来看:寒湿伤脾可见发病较急,大便稀薄或带黏液,腹痛肠鸣。饮食不节可见发病突然,脘腹胀痛,泻后减轻。脾肾阳虚可见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脐周作痛,以黎明时腹泻为特点。细菌性痢疾多伴有高烧,腹痛较重。
      (2)治疗及手法
      1)饮食不节推章门穴、梁门穴、幽门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逆时针摩腹3~5分钟。白上向下擦推大腿、小腿内侧。
      2)脾肾阳虚
      ①掌摩脐周及小腹部3~5分钟。
      ②点受术者脾俞穴、肾俞穴、阴陵泉穴。
      ③横擦大椎穴、命门穴,以热为度。
      3)寒湿伤脾
      ①术者以手掌搓热受术者腰骶部。 
      ②按揉受术者上巨虚穴、下巨虚穴、风池穴、合谷穴。
      ③自上往下推擦大小腿内侧。

     
    二、对儿科病诊治

      按摩可医治多种常见小儿疾病,如小儿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小儿腹泻、小儿遗尿、夜啼、小儿麻痹症等。但也有禁忌症,如传染病、恶性贫血、开放性损伤等。在手法上,应与成人按摩有所区别。因小儿正在发育期间,从脏腑到皮肤都是非常娇嫩,手法力度一定要适宜,不能超过小儿的忍受能力。本节试举小儿按摩的几个例子。
      1.夜啼
      (1)概述本症多因脾寒、心热、惊吓、乳食积滞所引起。脾寒者,夜啼时四肢体温低,伴有腹痛,面色青白,痛时收腹。心热者,夜啼时烦躁不安,面红,畏灯火。惊吓者,夜啼时心神不定,惊啼不寐。乳食积滞者,厌食,呕吐乳块,大便酸臭。
      (2)治疗及手法
      1)脾寒者,首先搓背部,摩腹,揉足三里穴,然后推三关,揉中脘穴、神阙穴,搓双足。
      2)乳食积滞者,施小儿背部捏脊,然后在腰骶部做提法,摩腹,揉外劳宫,点中脘穴、足三里穴、公孙穴,清大肠,清胃经,补脾经
      3)心热者,清心经,清肝经,掐心经,术者用拇指指腹贴实掌心,进行旋推,摩腹,揉足三里穴,点心俞穴、神门穴、内关穴、郄门穴。
      4)惊吓者,揉小天心,揉足三里穴,掐十宣穴、老龙穴,点揉精宁穴、威灵穴。
      2.遗尿
      (1)概述 由于小儿体质虚弱,或精神过度疲劳,造成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使膀胱功能失调,导致不自觉地排尿,有时每夜遗尿,有时数夜一次。
      (2)治疗及手法 补脾经,补肾经,补肺经。推三关,揉外劳宫穴、丹田穴、气海穴、关元穴。搓肾俞穴、命门穴,以搓热为度。顺时针掌揉小腹,按压神阙穴。掌推大腿内侧,按揉百会穴、三阴交穴。脾肺气虚者,加点肺俞穴、脾俞穴、中府穴、膻中穴。心肾气虚者,加点神门穴、内关穴、心俞穴。
      按摩对小儿适应范围广,效果明显,尤其对疳积、疝气、百日咳、支气管哮喘等小儿常见病,既不吃药,又不针,就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是人们比较欢迎的方法。

     
    三、按摩对妇科病诊治

      通过按摩可以预防和治疗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妇女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等特点,容易导致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妊娠呕吐、妊娠腹痛、妊娠肿胀、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缺乳、乳痈、带下病等。以祖国医学为基础,通过按摩可预防与治疗这些疾病。
      1.月经不调
      (1)概述妇女月经周期和经量改变,就是月经不调。表现为出血期延长或缩短,出血量增多或减少。月经先期,多因肝郁化火,血热妄行,阴虚内热,迫使经血先期而下。月经后期,多为寒凝气滞、气虚所致。先后无定期,多因肝郁气滞、肝肾亏损所形成。经量多或少,多因血热及心脾亏损所致。
      (2)治疗及手法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1)术者用单掌按揉小腹,用拇指揉按关元穴、肓俞穴,用双拇指压按气冲穴。
      2)自股内上方阴廉穴、足五里穴向下,术者拿揉受术者阴包穴、血海穴至阴陵泉穴,揉按大腿内侧敏感点。弹拨三阴交穴。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3)术者分推受术者腰背部,按压背部膀胱经,用拇指指腹按压肝俞脾俞肾俞、三焦俞等穴。
      4)以手掌揉推八髂穴,手法由轻至重。
      5)血热者,加按揉大椎穴,点按曲池穴、神门穴,搓涌泉穴。气虚者,加点按太溪穴,顺时针摩法,并以掌振颤关元穴。气滞者,加点按膻中穴,推腋中线。
      2.痛经
      (1)概述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有剧烈的疼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气滞血瘀者,情志失调,肝气不疏,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者,久居阴湿之地,或行经期间涉水受寒,或食生冷,血行不畅而作痛。气血虚弱者,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血海空虚,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小腹且有下坠之感。肝肾亏损者,禀素体弱,或房事不节,损伤肝肾,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表现为经来色淡量少,经后小腹作痛。
      (2)治疗及手法
      1)术者用两掌重叠按揉腰骶部,点按三焦俞穴j次髑穴、天枢穴、血海穴、三阴交穴。
      2)掌摩气海穴、关元穴,术者以拇指按揉足三里穴。
      3)术者以两手掌根反复揉搓腹部两侧,掌搓命门、肾俞穴。
      4)除上述手法外,气滞血瘀者,加分推两肋,按揉膻中穴、章门穴、期门穴、肝俞穴、三焦俞穴、太冲穴等。按颤腰骶,叩打八谚。寒湿凝滞者,术者以双掌反复推摩小腹部,揉压肓俞穴、中极穴、阳陵泉穴,揉按脾俞穴、腰阳关穴、环跳穴等,分推腰背部,推股内侧。气血虚弱者,加直擦背部,加按揉脾俞穴、胃俞穴、肝俞穴、中脘穴等。肝肾亏损者,加揉压肝俞穴、血海穴、涌泉穴等。

     
    四、按摩对外科病诊治

      按摩可以对肩周炎、颈椎病、急性腰扭伤、骶髂韧带劳损、梨状肌损伤等外科病症有很好的效果,有关内容前面章节已有论述,本节只作简述。外科病治疗原则常为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滑利关节,通经止痛,逐风散寒等。现举一例说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概述 此症是一种慢性节段性闭塞的血管炎性病变,常常侵犯下肢中小动脉及静脉,祖国医学称之为“脱疽”。早期因血管痉挛,肢端缺血而引起患肢不适,有沉重、发凉、间歇性跛行,后期疼痛难忍。由于肢体末端缺乏血液供应,可发生坏死,所以早期治疗效果好。要早期活血化瘀,避免血管闭塞。
      2.治疗及手法
      (1)术者以掌推股外侧、下肢内侧。
      (2)以双掌小鱼际按压气冲穴。
      (3)双掌颤压腰骶部。
      (4)点揉合谷穴、三阴交、太溪等穴。
      (5)如上肢痛者,加点内关穴、曲泽穴、极泉穴等。
      (6)术者以拿、揉、攘四肢,由近端向远端进行操作,反复操作,以有热感为度。

     
    五、按摩对五官科疾病诊治

      按摩对五官科疾病有一定效果,尤其对鼻炎、耳鸣、内耳性眩晕症等效果明显。下面举例说明。
      1.慢性鼻炎
      (1)概述 受术者长期鼻塞流涕,鼻黏膜弥漫性充血,肥厚或萎缩,嗅觉减退。多因肺气虚弱、脾气虚、肾气虚及外界影响所致。
      (2)治疗及手法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位。
      1)术者以拇指点上星穴、印堂穴、迎香穴。
      2)揉推鼻的两侧,自山根穴至迎香穴。
      3)按揉中府穴,拿曲池穴、合谷穴。
      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位。
      1)术者以拇指、食指拿风池穴,再以双手拿肩井穴,点揉风门穴、肺俞穴。
      2)搓大椎穴。 
      2.耳鸣 
      (1)概述在外界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受术者耳内自觉有响声,严重时出现耳聋。
      (2)治疗及手法
      1)术者以拇指点揉耳门穴、听宫穴、完骨等穴。揉、捏、揪耳轮与耳垂,再以双掌置于耳部进行挤压。
      2)在头部进行分抹五经法,在耳后部进行搓、擦。
      3)以拇指点按肾俞穴、支沟穴等。

    第三节 骨伤病诊治方法

    一、伤 筋

      骨伤实际是筋骨的损伤。一般分为伤筋、伤骨,两者彼此互相联系。跌打损伤时,筋每首当其冲,所以受伤机会较多。即使在伤骨的病症中,如骨折时,因筋附着于骨的表面,所以筋也是首先受损;关节脱位时,关节周围筋膜也常受损。故伤筋能损骨,损骨亦能伤筋。
      伤筋是筋络、筋膜、肌腱、韧带、肌肉、关节囊等受伤的总称。在前面的若干章节里,已经有诸多论述,本节就不一一重复,只对颈、腰部扭挫伤的诊治予以介绍。
      1.颈部扭挫伤
      (1)概述及诊断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颈部可因突然扭转或前屈、后伸而受伤。如在高速行驶的车上,因意外情况车突然减速或突然停止时,头部因惯性猛烈前冲;篮球投篮时头部突然后仰;嬉闹扭斗时颈部过度扭转或头部受到暴力打击,均可引起颈项部扭挫伤。扭伤者可出现颈部单侧疼痛,在痛处可摸到肌肉痉挛,头常偏向患侧,颈项部功能活动受限。挫伤者局部常见轻度肿胀、压痛。检查时,注意有无手臂麻痛等神经损伤症状,拍x光片以排除颈椎骨折及脱位。
      (2)治疗手法
      1)按摩腧穴镇痛法病人正坐,术者位于后方,用拇指点揉伤侧风池、风门、天宗等穴,拇指、食指、中指拿肩井穴及肩部若干遍。以缓解疼痛。
      2)推揉弹理舒筋法术者用于大鱼际部推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等数遍,用拇指指腹顺各肌纤维方向弹理台毫筋数遍。
      3)托扶枕颌摇摆法术者位于伤侧,一手掌心托住下颌部,另一手扶枕顶部,轻缓摇动头部(同时嘱病人放松颈部)若干次,待颈部肌肉确实放松(摇动时没有阻力感觉),可迅速向一侧(或伤侧)加大摇转幅度,趁病人注意力或精神不备时,使头部向一侧(或伤侧)速摆一下,此时多闻响声,但不要因强求该响声,而导致其他损伤或意外情况。操作时嘱病人头颈微向前倾,防止压伤椎动脉。老年病人更应小心。环枢关节有病变者,禁用本法。
      2.腰部扭挫伤
      (1)概述及诊断本病是常见的腰部伤筋疾患,多发于青壮年。分为扭伤与挫伤两大类,其中扭伤较多见,一般为突然遭受间接暴力所致,如搬运重物,用力过度或体位不当而引起腰部筋肉瘀血郁滞,气机不通或筋膜扭闪或骨节错缝等。
      扭伤多发生于腰骶、骶髂关节、椎间关节或两侧骶棘肌等部位。
      挫伤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如车辆撞击、高处坠跌、重物挫压等,致使肌肉挫伤,血脉破损,筋膜损伤,引起瘀血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伤后腰部立即出现疼痛,且为持续性,休息后可减轻但不能消除。咳嗽、喷嚏、用力大便时均可使疼痛加剧。腰不能伸直,行走困难,患者双手撑腰,以防活动不慎引起更剧烈的疼痛。检查时可发现腰部僵硬,俯仰或转侧活动受限。腰肌损伤时,各方向活动均受限制及引起疼痛加重,在棘突旁骶棘肌处,腰椎横突或髂嵴后部出现压痛。韧带损伤时,脊柱弯曲,牵拉时疼痛加重,如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其压痛多在棘突或棘突间,椎间小关节损伤时,腰部被动旋转、活动受限并使疼痛加剧,脊柱可有侧弯,有的棘突偏歪,棘突两侧较深处有压痛。
      (2)治疗手法
      1)揉按理筋法病人俯卧位,术者两手从胸椎至腰骶部的两侧,自上而下地轻轻揉按3~5分钟,以放松腰肌的紧张。接着按压揉摩腰阳关、次馋等穴位,再拿捏痛侧肾俞、环跳穴周围,以缓解疼痛,然后术者一手压住腰部痛点,另一手拖起病人二侧下肢,向背侧提腿扳动,并摇晃拔伸数次,如腰两侧俱痛者,两下肢可同时扳动。
      2)脊柱旋转法病人端坐在方凳上,两足分开与肩宽。以右侧痛为例。术者坐或立于病人背后,右手从右腋下至病人颈后,并用手掌压住颈后,拇指向下,余四指扶持左颈部,同时嘱病人两足踏地,身体不要移动。术者左拇指推住偏歪的腰椎棘突右侧压痛处,助手固定病人下肢,以维持其正坐姿势。然后术者右手压
    住病人颈部,使上半身前屈60度~90度,当继续右侧弯(尽量大于45y度),在最大侧弯时,使病人躯干向后内侧旋转,同时左拇指向左顶推棘突,这时可感到指下椎体,轻微错动有响声,最后使病人恢复正坐,术者用拇食指自下而上理顺棘上韧带及腰肌。

     
    二、骨 折

      外力的作用破坏了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者称为骨折。这里对临床较常见的桡骨下端骨折的诊治方法加以介绍,其余骨折略之。
      桡骨下端骨折
      (1)概述及诊断本病多因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身体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根据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的不同,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先着地,而造成伸直型骨折。跌倒时,腕关节处于掌屈位,手背先着地而造成屈曲型骨折。此类骨折较少见。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为粉碎型。老人、,青壮年、儿童均可发生。在20岁以前,桡骨下端骨骺尚未融合,可发生骺离骨折。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手腕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时,可见“银叉样”畸型;向桡侧移位时,呈刺刀状畸型;缩短移位时,可扪及桡骨茎突上移;无移位或不完全骨折时,肿胀多不明显,仅感觉局部疼痛和压痛,可有环状压痛和纵轴压痛,腕和指运动不便,握力减弱,须注意与腕部组织扭伤鉴别。腕关节X光正侧位照片,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2)整复手法病人坐位,老年人以平卧为佳,肘部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对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骨折段完整的伸直型骨折整复时,二助手把住上臂,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端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先顺势拔伸2~3分钟,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将远段旋前并利用牵引力猛然抖动,同时迅速尺侧掌屈,使之复位。若仍未完全整复,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端尺侧掌屈,即可达到解剖对位。对骨折线进入关节或骨折呈粉碎的伸直型骨折整复时,则在助手和术者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后,术者双手拇指在背侧按压骨折远端,双手余指置于近端的掌侧端提近端向背侧,以矫正掌背侧移位,同时使腕掌屈尺侧,以纠正侧方移位。整复屈曲型骨折时,两助手拔伸牵引,术者用两手拇指由掌侧将远段骨折偏向背侧推挤,同时将近段由背侧向掌侧压挤,然后术者捏住骨折部,牵引手指的助手缓缓将腕关节背伸,使屈肌腱紧张,防止复位的骨折偏移位。
      (3)固定方法及功能锻炼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其上端达前臂中、上1/3,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系上三条布带(绳),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
      固定期间积极做指间关节、指掌关节屈伸锻炼及肩肘部活动。解除固定后,进行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锻炼。
      (4)药物治疗以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的内服中药,以及外用熏洗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外用中药等。

     
    三、脱 位

      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的位置,发生关节功能障碍者谓之脱位。常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临床以肩、肘、髋及颞颌关节脱位较多见。在此,仅以肩关节脱位为例加以介绍,其余则略。
      肩关节脱位
      (1)概述及诊断本病好发于20~50岁的男性。由于肩关节不稳定的结构和活动度较大,所以它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
      根据脱位的时间与复发次数,分为新鲜、陈旧和习惯性三种;根据脱位后肱骨头的位置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前脱位还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三种。前脱位较常见,其中以喙突下脱位最多,后脱位极少见。
      患者可有明显的外伤史或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史。肩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病人常用健手拖扶患肢前臂。患侧肩失去膨隆外形,肩峰明显突出,肩峰下部空虚,形成“方肩”畸型,并弹性固定于肩外展20。~30。位置,在喙突下,腋窝内或锁骨下可触及肱骨头,搭肩试验阳性(患侧肘关节屈曲,肘尖不能紧贴胸壁,著将肘贴及胸壁,则患侧的手不能搭在健侧肩部),盂下脱位时患肢较健侧长。此外还要注意患肢有无神经、血管损伤的表现。x光检查可了解肱骨头移位的方向及位置,确定脱位的类型或有无并发骨折。
      (2)复位手法
      1)拔伸足蹬法病人仰卧,用软布等物品垫在患侧腋下,以保护软组织。术者立于患侧,用两手握住患肢腕部,用足(右侧脱位用右足,左侧脱位用左足)抵于腋窝内,在肩外旋、稍外展位置沿伤肢纵轴方向缓慢而有力地牵引,继而徐徐内收、内旋,利用足跟为支点的杠杆作用,将肱骨头挤入关节盂内,当有回纳感觉时,复位即告完成。在足蹬时,不要使用蛮力,以免引起腋窝血管神经损伤。若用此法而肱骨头尚未复位,可能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阻碍,可将患肢内、外旋转,使肱骨头绕过肱二头肌长头腱,然后再按上法进行复位。
      2)拔伸托入法病人坐位,术者站于患肩外侧,以两手拇指压其肩峰,其余四指插入腋下(亦可左侧脱位,术者右手握拳穿过腋下部,用手腕提托肱骨头;右侧脱位,术者用左手腕提托)。第一助手站于病人健侧肩后,两手斜形环抱固定病人,第二助手一手握患侧肘部,一手握腕上部,外展外旋患肢,由轻而重地向前外下方作拔伸牵引。与此同时,术者插入腋窝的手将肱骨头向外上方托起,第二助手逐渐将患肢向内收、内旋位继续拔伸,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觉,复位即告完成。
      3)膝顶推拉法病人坐在凳上,术者与病人同一方向立于患侧。以左侧脱位为例,术者左足立地,右足踏在病人坐凳上,将患肢外展80度~90度,并以拦腰状绕过术者身后,术者以左手握其腕,紧贴于左胯上,右手掌擒住病人左肩峰,右膝屈曲小于90度,膝部顶于患者腋窝,右膝顶,右手推,左手拉,并同时左转身,徐徐用力,然后右膝抵住肱骨头部向上用力一顶,即可复位。
      (3)复位后检查
      1)手法复位后,宜使患肢屈肘90度,试以手掌搭在对侧健肩,观察肘部能否与胸壁接触。
      2)检查肩部外形是否圆隆丰满,患者正坐,观察双肩是否对称,息肩畸型是否消失。
      3)患侧腋窝下、喙突下、锁骨下是否已摸不到脱出的肱骨头。
      4)肩关节能否作被动活动。
      5)x光照片示肩关节是否复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者,随着肩关节的整复,往往骨折片亦得以复位,一般不必另行处理。
      (4)固定方法复位后应予妥善由定,使受伤的软组织利于修复,防止日后形成习惯性脱位。一般可用胸壁绷带固定法,将患侧上臂保持在内收内旋位,肘关节屈曲60度~90度,前臂依附胸前,用纱布棉垫放于腋下和肘内侧,防止胸壁与上臂内侧皮肤长、期接触发生破溃糜烂。将上臂用绷带包扎固定于胸壁,前壁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托于胸前,固定时间为2~3周。
      (5)功能锻炼固定期间鼓励患者练习手腕和手指活动。一周后去除上臂固定于胸壁的绷带,留悬托前臂酌三角巾,此时可以开始锻炼肩关节伸屈活动。再1~2周解除外固定后,应作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的锻炼,如双手托天、手拉滑车、手指爬墙等,并配合按摩推拿针灸、理疗,以防肩关节软组织粘连与萎缩。禁止作强力的被动牵伸活动,避免损伤软组织及并发损伤性骨化。
      (6)药物治疗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壮骨的中草药内服或外敷。如舒筋活血汤、活血止痛汤、舒筋活络药膏、双柏散、活血散等。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