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疾病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国保健按摩网-《按摩师教程》第十九章 腧穴学

  • 文章导读:

    第一节 腧穴的分布

      十四经腧穴是穴位的主体。总共361个,其中单穴52个,双穴309个。
      单穴是任脉督脉穴。  
      任脉经经穴分布在会阴、腹、胸、颈、下颌部的正中线上。起于会阴,止于承浆。一名一穴共24个穴位。本经穴位按顺序是: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督脉经经穴分布在尾骶、腰背、颈项、头面、鼻口部的正中线上。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一名一穴,共28个穴位。本经穴位按顺序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人中、兑端、龈交。
      手足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是从肺经起、肝经止。肝经再交肺经,循环往复,如环无端,下面按其顺序介绍所属经脉穴位的分布。
      手太阴肺经: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穴位的顺序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经穴分布在食指桡侧、上肢背面的桡侧及颈、面部。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个穴位。穴位名称的顺序是: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髎、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本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个穴位。穴位名称按顺序应是: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太阴脾经: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的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0个穴位。穴位名称按顺序是: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手少阴心经: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内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个穴位。穴位名称按顺序是: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个穴位。穴位名称依次为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颈、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体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穴位。穴位名称依次为:睛明攒竹、盾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谴谙、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前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个穴位。穴位名称依次为: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j上肢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个穴位。穴位依次为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犬凌、’劳官、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本经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位。本经穴位依次为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部、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的部位。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个穴位。穴位依次为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绝骨)、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部。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穴位依次为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以上为十四经经穴。此外,人身上还有一类穴位叫经外奇穴,全身各部均有奇经奇穴,是经穴的补充,其中有一些也是常用的。如头面部的太阳、印堂四神聪、鱼腰,舌下的金津、玉液,背部的华佗夹脊,手上的十宣、八邪、足上的八风等等。这类穴位有固定的部位、主治功能。另一类是无固定部位的穴叫阿是穴,也就是痛点处。

    第二节 腧穴的选取与配伍

    一、选穴原则

      按摩与针灸一样(都是属于祖国医学的外治法范畴),在临床治疗中要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加以配伍组合而成处方。处方是否得当,关系着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学习经络、腧穴,用于按摩临床,必须讲究处方配伍。 
      有关处方基本规律,历代针灸专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例如《灵枢·终始》、《针灸聚英·四总穴歌》都阐明针灸处方的基本规律是循经取穴,即根据经络的循行,腧穴的分布及其主治作用,为针灸处方配穴的理论基础。但因人体的经络纵横交错,腧穴星罗棋布,主治作用十分繁杂。初学者不易得要领。为了便利学习,现将经穴主治纲要列如表19-1、表19-2、表19-3、表19-4、表19-5,以便参考。 
      1.近部选穴即在受病的脏腑、五官、肢体的部位,就近选穴进行治疗。例如,胃病取中脘、梁门;肾病取肾俞、志室;肩痛选取肩髃、臑俞;膝痛选取膝关、膝眼;眼病选取睛明、瞳子髎;鼻病选取迎香巨髎;耳病选取耳门、翳风;面颊病选取颧髎、颊车;口齿病选取大迎、承浆地仓等。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意在就近调正受病经络、器官的阴阻气血,使之平衡。
      2.远部选穴亦称远道取穴。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治疗。此法在具体应用时,有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之分。
      (1)本经取穴当诊断病变属于何脏何经之后,即可选该经有关穴位治疗。例如:肺病取太渊鱼际;脾病取太白、三阴交;急性腰痛取人中等。
      (2)异经取穴许多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脏腑与脏腑之间,往往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治疗必须统筹兼顾。例如:呕吐属胃病,当取中脘足三里。若由肝气上逆导致胃气不降而呕吐者,则当同时取太冲、肝俞,平肝降逆,使胃不受侮,呕吐而止。又如,鼓胀水肿晚期,呈现肝、脾、肾数脏同病的症候,针灸处方常常选用三经以上的穴位。因此,异经取穴法在处理错综复杂病例的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3.对症选穴对症选穴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标的范畴。例如大椎退热、人中苏厥、神门安神、关元温阳等等。个别症状的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应用时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适当地采用对症选穴法,也是针灸处方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此外,痛点选穴(阿是穴)亦属于对症选穴法。此法从《内经》中“以痛为例”和“在分肉间痛而刺之”等刺法演变而来。临床上应用压痛点治疗击仆、扭伤、痹症等疼痛。

     
    二、配穴方法

      配穴方法是在上述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薤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运用的方法。它与经穴主治纲要和选穴原则相比用意更深刻、更具体。因此,它在针灸处方中占重要位置。历来配穴方法很多,现将常用的五种配穴方法介绍如下:
      1.前后配穴法在《灵枢·官针》中称为“偶刺”。应用时先用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前指胸腹,后指背腰。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类似俞募配穴法,但取穴不限于俞穴和募穴,其他经穴亦可采用。例如胃疼痛者,腹部可取梁门,背部可取胃仓等穴。
      2.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例如胃病,上肢取内关,下肢取足三里;咽喉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取内庭;脱肛、子宫下垂取百会;头痛项强取昆仑等等。这些都是根据《内经》的启示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3.左右配穴法这是以经络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的,
      《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就是左右配穴法的应用。此法多用于头面部疾患,例如:左侧面瘫取右侧的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的合谷;左侧头角痛取右侧的阳陵泉、侠溪,右侧头角痛取左侧的阳陵泉、侠溪。又因经络的分布是对称的。所以临床对于内脏病疆的取穴,一般均可左右同用,以加强其协调作用。例如胃病取两侧的胃俞足三里。此外。亦有舍患侧取健侧者,例如偏瘫、痹痛等用此法也有一定的效果。
      4.表里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配’穴依据的。即阴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阳经取穴;阳经的病变,可同时在其相表里的阴经取穴。这种配穴方法对于一般常见病症者均可采用,取穴不限于原穴和络穴。
      5.远近配穴法 即选穴原则中的“近部选穴”与“远部选穴”配合使用的方法。例如,胃病取中脘胃俞等是近取法;取内关足三里公孙等是远取法。亦可将远近两者配合起来使用,但处方必须以符合病情、分别主次、繁简得当为原则,切忌杂乱无章,无的放矢。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