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疾病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王富春教授按摩、推拿疗法经验

  • 文章导读:

    点穴推拿疗法,又称指针法按压法,是指施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指以及手掌面,通过运用不同手法,作用于患者的身体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点穴推拿疗法作为推拿疗法的重要内容,与其他推拿流派的显著区别是非常重视穴位与特殊手法的结合运用。一手法的运用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注重医者的功法,以助内气的运行,从而达到调理脏腑、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之目的。临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的一些病症。王富春教授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点穴推拿疗法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下面就对王富春教授运用点穴推拿疗法的经验做以点滴介绍。
        1
    点穴推拿疗法的发展历史
        
    点穴推拿法,是中医推拿疗法中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远的发展历史。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点穴疗法就在民间广泛运用了。相传名医华佗曾运用点穴结合中药、针灸成功地抢救了尸厥患者。现存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许多关于点穴推拿法的记载。其中记载点穴治疗的病证有痹症、痿症、口眼歪斜及胃痛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气血散,故按之痛减。在《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用于点按或按压的点穴工具,即九针中的圆针。在葛洪的《肘后方》中载有救卒中恶死方: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治卒腹痛,拈取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为之。表明点穴法可用于治疗急症。明代杨继州的《针灸大成》首次提出指针术,清代对指针术已有了较具体的论述。其后,随着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的不断丰富,不断相互渗透,点穴推拿与现代针灸理论有机结合,使点穴推拿疗法临床运用的穴位大量增加,手法也从单纯的点按手法发展为以点按手法为主的多手法综合运用,同时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对点按穴位的治病机制有了全面的认识,使点穴推拿逐渐成为用以治疗疾病的独特疗法。
        2
    点穴推拿疗法常用的基本和辅助手法
        
    点穴推拿疗法的基本手法主要以挤压类手法为主,如点、按、压及掐等,还有摆动类手法中的一指禅推法和揉法等。现分别介绍这几种基本手法的操作。
        2.1
       用指端和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着力,按压治疗部位,称为点法。点法主要有三种操作方法。点法的功效是解痉止痛,活血化瘀,疏松筋脉,温中散寒等。拇指端点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靠于食指中节,用拇指端点压治疗部位。屈拇指点法:术者屈拇指,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点压治疗部位。屈食指点法:术者屈食指,其他手指相握,用食指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分点压治疗部位。
        2.2
       用拇指或食、中、环三指指面以及手掌面按压体表,称为按法。按法主要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按法的功效是解痉止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开通闭塞等。指按法:术者拇指伸直,用拇指和三指的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垂直向下按压。掌按法:术者腕关节背屈,用掌根、鱼际或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作垂直向下按压。可单掌按压或将双掌重叠按压。
        2.3
       用拇指指面、掌面或肘关节鹰嘴突起部着力,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压法。压法主要分为指压法、掌压法和肘关节压法三种。压法的功效是舒筋通络,解痉止痛。指压法:术者以手指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垂直向下按压。掌压法:术者以手掌掌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垂直向下按压。肘压法:术者肘关节屈曲,用肘尖(即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上,垂直向下按压。
        2.4
       用指甲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称为掐法。临床上一般采用拇指甲掐法。掐法的功效是开窍醒脑、回阳救逆。操作方法:术者拇指微屈,用拇指甲着力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上进行按压。
        2.5
    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着力于治疗部位,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的功效是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及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操作方法: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用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坠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使所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6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手指罗纹面吸定于治疗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称为揉法。揉法的功效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揉法一般分为掌揉法和指揉法两种。掌揉法:术者用大鱼际或掌根部吸附于治疗部位,稍用力下按,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回旋活动,并带动该处肌肤一起揉动。指揉法:术者用拇指指面或中指指面,或用食、中、无名指轻按于治疗部位,腕部放松,依靠腕关节做主动的环形摆动,使指面在治疗部位上作轻柔的、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点穴推拿疗法中的辅助类手法主要有扣压法,按拨法、掐揉法、整膝法、整足法、按压足背法、按臀法、分髓法、抓拿法、捶打法等,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3
    点穴推拿疗法的技巧
        3.1
    点穴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点穴手法虽然流派众多,风格不同,但是对手法的基本要求都是一致的,就是必须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持久: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持续的操作,保证足够时间内动作和力量的连贯,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足够刺激,达到调整内脏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有力: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时所需的足够的力量。但有力并不是单纯的指力气大,而应该是根据治疗对象、施术部位、手法性质。病证虚实及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变化应用,施以恰当的手法力。一般来说,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时,力量可以稍重些,反之则稍轻;青壮年患者,力量可以稍重些,老幼患者则稍轻;秋冬季节用力可稍重些,春夏季节则稍轻等。均匀:指手法操作时其动作幅度、速度、手法的压力等都必须保持相对的一致,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用力不可忽轻忽重,应使手法操作既平稳而又有节奏。柔和:指手法操作时动作应稳柔灵活,手法变换自然、协调,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切不可生硬粗暴。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深透:指手法对患者产生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还要能使效应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
        3.2
    点穴推拿疗法的补泻要求  点穴推拿疗法的补泻一般是以顺逆经络气血运行的方向为依据。根据疾病的性质,采取顺经络气血运行的点按方向为补;逆经络气血运行的点按方向为泻,以补虚泻实。或依据向心推点为补,离心推点为泻。关键是要根据病情灵活的掌握和运用。
        3.3
    点穴推拿疗法的注意事项  点穴的力度:点穴推拿疗法是通过刺激穴位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来防治疾病的,所以对多数穴位来说,刺激应该适当强一点,酸痛感明显一点,效果就会好一点。特别是骨骼、关节、肌肉、韧带等部位的疼痛,必须用较强的力量点按,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也要注意避免损伤骨膜。在点穴时,用力一般要先轻后重,逐渐增加力量,一直增加到患者能够接受的最大限度为止。点穴的速度:点按穴位时,点穴的速度应均匀和缓,切忌迅疾。点按每一个穴位时,都要做到由轻到重,力量逐渐加大至治疗强度。点穴的时间:点穴治疗时,必须掌握好点穴的时间。要根据病种、病情和病人的体质等情况确定点穴时间。一般慢性病、顽固性疾病,点穴时间宜长些;急性病,病因明确单纯的疾病,点穴时间可短些。点穴的频率:每日点穴12次均可。若能长期坚持每日点穴1次,效果会更好。如每日点穴1次,应每日坚持同一时间为好。如每日点穴2次,以上午、晚上睡觉前各点穴1次为好。注意饱餐后和空腹不宜点穴。每次点穴30 min为宜,一般10次为一疗程。如果点穴频率过于频繁,在穴位产生的刺激信息过多,会造成穴位疲劳,降低治疗效果。所以点按穴位要注意定时定量,有规律、有节奏进行,不要无止境的反复刺激。点穴的介质:在点穴时,有时候为了保护患者的皮肤,或是为了增强治疗作用,我们可以使用推拿介质。常用的推拿介质有按摩乳、滑石粉、薄荷水、白酒、鸡蛋清及葱姜汁等。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具有不同作用的点穴介质。
        4
    点穴推拿疗法应用举例
        4.1
    病例一  ×、男、43岁,2001615日就诊。主诉胃痛2 h。患者平素体健,中午进粽子、鸡蛋等冷食后,于2 h前突发胃脘剧痛,服用姜汤后疼痛稍减,但觉恶心欲吐,并吐出未消化食物。查体: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舌淡,苔白厚,脉弦紧。腹软,胃脘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体温正常。诊断:寒邪犯胃之胃脘痛。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取穴:中脘内关梁丘、足三里、胃俞、脾俞、章门。操作:拇指按压脾俞胃俞足三里梁丘,每穴12 min;一指禅推中脘12 min;按揉章门穴12 min;点按内关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除胃俞中脘行补法外,其余穴位均行泻法。1次治疗后患者胃脘疼痛明显缓解,共治3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症状消失痊愈。
        4.2
    病例二  ××、女、21岁、未婚,200189日就诊。主诉经行腹痛、胀5年,加重2个月。患者月经初潮即经行腹痛,近2个月腹痛加重,痛、胀难忍,经色黑紫有瘀块,伴胸胁两乳胀痛,自觉情绪激动,烦躁易怒,时见口苦咽干等症。查体:腹软无压痛,舌淡,边有瘀点,脉沉涩。诊断:肝郁血瘀之痛经。治法:舒肝化瘀。取穴:气海、关元穴>关元、归来、脾俞、肝俞、肾俞、八髎、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合谷等。操作:以拇指一指禅推法推气海、关元穴>关元,每穴12 min左右;按揉脾俞肝俞肾俞三阴交穴,每穴12 min;点按足三里、太冲、合谷穴,每穴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再以全掌擦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和腰骶部,时间各3 min,以局部潮红透热为度。1次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共治疗5次,患者症状消失、病情痊愈。每次时间约30 min
        4.3
    病例三  ×、女、36岁,2000611日就诊。主诉呃逆时作1个月。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厚味,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呃逆并见牙龈红肿热痛,经西药治疗牙痛止,但呃逆时轻时重,发作时长则12 h、短则1 h。稍进干食则呃逆不止。自觉吞咽不利,曾用西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现症见呃逆不止,伴便秘,口渴,小便短赤。查体:呃逆不止,声音洪亮,冲逆而出,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诊断:胃火上逆之呃逆。治法:清降泄热,和胃止呃。取穴: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公孙膈俞等。操作:以拇指按揉膻中中脘穴,每穴12 min;点按内关足三里、太冲、公孙膈俞穴,每穴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再以拇指按压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12 min1次治疗后患者呃逆症状减轻。2 h后再点按1次上述穴位,次日症状明显减轻。共治3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呃逆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4.4
    病例四  ××、男、45岁,1999105日就诊。主诉腰痛7个月。就诊前曾服过中药、西药治疗,皆无效果。腰痛时轻时重,轻者疼楚沉重,重则状为锥刺,不敢俯仰,大便经常干燥。查体:脉象沉涩,舌苔薄白,质黯有瘀斑点。腰椎X片正常。诊断:瘀血腰痛,治法:活血化瘀。取穴:腰阳关、肾俞、环跳、殷门、委中阴陵泉承山、阿是穴。操作:以拇指按揉腰阳关、肾俞穴,每穴12 min;以肘尖或手指点按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穴,每穴12 min;拿阴陵泉12 min。双侧穴位交替进行,至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弹拨患处阿是穴,每穴12 min;叠掌按揉腰部3 min;掌擦腰骶部3 min结束治疗。一次治疗患者腰部疼痛的症状减轻,功能活动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共治10次,每次30 min左右,患者腰痛消失,弯腰、脊柱旋转无影响,临床痊愈。
        4.5
    病例五  ××、女、25岁、教师,20011215日就诊。主诉颈部疼痛,活动不便1 d。自诉1214日晨起即感到颈部疼痛,不能转侧,疼痛放射至右肩背部,头颈向左侧倾斜,曾服用中西药及外贴伤湿止痛膏无效。查体:下颌向左侧歪斜,颈部肌肉紧张,右乳突部牙痛明显,第四颈椎棘突向右侧偏歪。诊断:落枕。治法: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理筋整复。取穴:风池、风府、肩井、天宗、大椎、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操作:以拇指、中指相对按揉双侧风池穴,拇指点按风府穴、天宗穴、大椎穴、肩中俞、肩外俞穴,各12 min,以局部产生酸胀得气感止;拿肩井穴3 min;弹拨患处阿是穴3 min;按揉颈后部两侧肌肉3 min;一手扶患者头部,一手以掌根按压枕后患侧至肩部,由上而下,由轻到重。1次治疗后患者颈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恢复。共治3次,每次30 min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