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疾病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孙树椿治疗筋伤疾病的学术经验特点

  • 文章导读:

     

    内治与外治相辅

    孙老强调治疗要兼顾局部与整体, 审证求因。虽然筋伤疾病多以局部损伤为主, 但是治疗时, 既要注意局部, 又要兼顾全身, 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恰当的手法, 借以舒筋活络, 解痉止痛, 这样才能兼顾局部与整体。明代《正体类要》提出”肢体损于外, 则气血伤于内, 营卫有所不贯, 脏腑由之不和”。因此, 孙老认为应该遵循内治与外治相辅的原则。筋伤疾病以局部损伤为主, 手法治疗是孙老的精华所在。但是,孙老在手法治疗的同时, 也很重视内治的调理, 做到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气伤则痛, 血伤则肿, 通则不痛, 不通则痛”, 所以, 孙老在辨证论治的同时, 非常强调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的原则。并研制了腰痹通胶囊、颈痛颗粒、颈椎%号方及洗药方等专病专方。只有外治与内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才能促使损伤早日痊愈。

    动静结合, 主动为主

    动静结合是20 世纪60 年代初兴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四大原则之一, 但是在筋伤中的应用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孙老认为, 在筋伤的治疗中,动静结合也同样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说: “凡曲转, 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 要转动, 用药贴, 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这就是如今泛指的”动静结合”的雏形。孙老指出, 伤后经络受阻,气血瘀滞, 血肿形成, 若瘀血不去, 日久气血凝滞, 血不荣筋, 容易导致筋肉挛缩、疼痛, 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因此, 需要注重局部及全身的功能锻炼, 使气血畅通, 筋肉得养。孙老指出, 动和静是对立统一的,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 动也是为了更好的静, 两者之间体现了辩证关系。如果肢体缺乏必要的活动, 势必造成循环瘀滞, 新陈代谢减弱, 关节囊、韧带、筋膜和肌肉等发生弹性降低、挛缩、变性和粘连等一系列改变, 这是有害的。而适当的练功锻炼, 可使肢体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 加强新陈代谢, 恢复组织性能, 解除组织间粘连, 从而使伤病得到更快恢复。因此, 孙老强调, 在筋伤的治疗恢复中, 动是积极的, 动静结合, 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动静结合, 主动为主”即是功能练功的基本法则。

    筋伤辨治, 气血为要

    孙老指出, 筋伤辨治应以气血辨证为主。他认为, 气血循行全身, 内外上下、皮肉筋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无所不在, 故人体损伤无论何处, 首当其冲伤及气血。《杂病源流犀烛 跌打闪挫源流》说:”跌扑闪挫, 卒然身受, 由外及内, 气血俱伤病也。”临床所见内、外伤, 其基本的病机是伤后气血循行失常, 由之而发生一系列的病变。外伤因受伤局部疼痛、青紫, 瘀肿明显, 血伤肿、气伤痛症见清楚, 而内伤却有形无形、虚实夹杂, 或以气伤为主、累及于血,或以血伤为重、损及于气; 临证时更需辨证明确, 方能有效医治。
    气属阳, 性主动而无形, 滋养周身, 推动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功能, 气为血之帅, 是发动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 血属阴, 性主静而有形, 血随气行, 气行则血行, 滋养全身, 是充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重要营养物质, 以维持其机能的正常运转, 器官的相互调节。故气为血之动力, 而血为气之根本, 互相依附, 周流不息, 生命得以维持。损伤与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损伤有内伤与外损之分, 外损可伤及筋骨, 而内伤可伤及气血, 但不论何种损伤, 均必然伤及气血。伤气则气滞, 气无形, 气滞则疼痛; 伤血则出血或血瘀, 血有形, 血瘀则经脉、经络、血脉, 不得流通, 血有形, 血瘀则肿胀, 由于瘀血的部位和瘀血量的不同, 时间长短的不同, 故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虽然从理论上认为有伤气、伤血之分, 而实则气血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临床上都认为是气血俱伤,仅有偏重而已, 故在治疗中, 均应气血并治, 治血先行气, 气行则血行。

    手法治疗, 轻巧柔和

    孙老的手法师承北京著名老中医刘寿山老先生, 尽得刘老理伤正骨手法真传。孙老在继承刘老先生经验的同时, 运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对其进行了规范整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 简化精练了手法, 使之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应用, 逐渐形成具有孙氏特点的筋伤手法。孙老认为, 手法的疗效靠的是手法本身, 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所言: “诚以手本血肉之体, 其宛转运用之妙, 可以一己之卷舒, 高下徐疾, 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 皮肉肿痛, 筋骨挛折, 与情之苦欲也”。手法治疗必须要做到”一旦临证”, “知其体相, 识其部位”。孙老指出”筋喜柔不喜刚”, “法之所施, 使患者不知其苦, 方称为手法也”, 在手法运用上尤其强调轻柔绵软、外柔内刚, 力量由轻渐重, 治疗中使患者在并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即获得症状的缓解或痊愈。孙氏手法的独到之处正是在于轻、巧、柔、和。

    轻, 主要指动作要轻, 不用暴力手法同样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使患者在心理上宜于接受。巧, 是用”巧劲”进行筋伤手法治疗, 并巧妙利用患者的心理。比如针对颈椎病的孙氏不定点旋转扳法, 在临床操作时, 嘱咐患者吸气, 在此同时快速施行扳法, 使患者来不及反应产生本能的拮抗力, 而完成手法。既减轻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又降低了由于患者本能拮抗导致的手法意外。柔, 是手法用力柔和, 强调刚中有柔, 柔中有刚, 刚柔相济。手法的力量要根据病人病情, 并结合医生自身功力运用。对新伤用力要轻,动作要缓, 而陈旧伤要逐步加重用力。对于体质较弱, 病情较重的病人治疗时要徐徐用力, 以能耐受为限。对于身体强壮, 病情较轻的患者, 用力时使患者感到患处有沉重感或酸痛, 但仍可忍受即可。和, 就是心、手相和。医者用双手”体会”病患损伤的情况是治疗的基础, 用”心”指导双手施术是治疗的目的。筋伤手法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 而是在”心神”的指引下做的一种能量的输出。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讲的: “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 手随心转, 法从手出”。

    倡导规范, 发挥优势

    孙老指出, 手法的操作不应该是杂乱无章的, 它应该是一个较为严密的医疗过程, 而综观当今的中医手法医疗现状, 各师其法, 同一个病、同一个证的手法治疗方式差异很大, 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临床疗效也无法加以客观评定。究其因, 是对手法的作用实质认识模糊, 概念不清, 没有严格的手法操作规范, 导致手法流派众多, 门户林立, 鱼龙混杂, 看似欣欣向荣、百花齐放, 实际上则反映了中医手法的不成熟性, 长此以往, 不可能站住脚跟, 更不可能走向世界。因此, 中医手法应该有一套成熟的、规范的、标准的操作准则。要制定严格的标准的操作规范, 这需要中医骨伤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