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概 述】 长蛇灸 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本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报道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来,已引起针灸界的关注。经研究观察到,长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 【操作方法】 取穴:脊柱(大椎~腰俞)。 治疗时间: 以暑夏三伏天为宜。 器药准备:斑麝粉:按麝香
|
【概 述】
长蛇灸 又称铺灸、蒜泥铺灸,是我国浙江地区的针灸工作者从传统的和民间的方法中挖掘和总结出来的一种灸疗方法。取穴多用大椎至腰俞间督脉段,可灸全段或分段。是目前灸疗中施灸范围最大、一次灸疗时间最长的灸法。本法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报道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以来,已引起针灸界的关注。经研究观察到,长蛇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和抑制体液免疫的功能。
【操作方法】
取穴:脊柱(大椎~腰俞)。
治疗时间: 以暑夏三伏天为宜。
器药准备:斑麝粉:按麝香粉50%,斑蟊粉20%,丁香粉、肉桂粉各15%的比例,混匀装瓶,密封备用。新鲜大蒜500g,去皮捣烂成泥,备用。优质纯艾绒。消毒医用纱布、龙胆紫药水。
具体操作:脊柱穴区常规消毒后,涂上蒜汁,在脊柱正中线撒上斑麝粉1~1.8g,粉上再铺以5cm宽、2.5cm高的蒜泥1条,蒜泥条上铺3cm宽、2.5cm高的艾绒(纺200g),下宽上尖。形成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长蛇形艾炷。然后,点燃艾炷头、身、尾3点,让其自然烧灼。待艾炷燃尽后,再铺上艾绒复灸,每次灸2~3壮。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纱布轻轻揩干穴区皮肤。灸后皮肤出现深色潮红,让其自然出水泡,嘱患者不可自行弄破,须严防感染。至第3日,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液,覆盖1层消毒纱布。隔日1次涂以龙胆紫药水,直至结痂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灸后调养1月。
【主治病证】
现代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慢性肝炎及顽固性哮喘等。
【注意事项】
1.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2.体质过于虚弱者、老人、小儿及孕妇等慎用此法。
【临床应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主穴:脊柱(大椎~长强)。
配穴:分为二组。(1)曲池、阳溪、养老、八邪;(2)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飞扬。
治法一:取主穴大椎~腰俞督脉段,按操作方法治疗,每次铺灸2~3壮艾炷。灸毕移去蒜泥,用湿热毛巾擦干。灸后可起水泡,至第3日用龙胆紫药水,覆1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灸后1月内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鱼腥,禁冷水洗浴、避冷风、忌房事。
治法二:取穴以督脉段的经穴为主。每次取三穴:除大椎及腰俞不变外,中间多取命门;尚可取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悬枢、腰阳关诸穴中的一个穴轮流施灸。灸法为:取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大椎穴至腰俞穴之间,呈长条状,宽约2.5cm,厚约1.5cm,周围以纸封固,不使漫流。然后以黄豆大艾炷分别放在大椎、腰俞、命门(或上述其他穴位)穴上以细香燃之;共灸4~5壮,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灸后如局部穴位皮肤起水泡者,以消毒三棱针引流,并涂以绿药膏少许,覆以消毒纱布。
另配合针刺局部患处穴位即配穴,上肢取第一组配穴,下肢取第二组配穴。针刺手法均以捻转泻法为主。隔日一次,与灸交替施治。每日 1 次 ,2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
治法三:取吴茱萸、生草乌、生川乌适量,将其碾粉过筛,与蒜泥1:3混合后,第1日将大椎至长强穴部位常规消毒,再沿督脉线铺上宽2cm,厚1cm的药蒜泥,用艾条自上而下顺灸之,每穴灸2一3min,热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第二日出现水泡,将其引流后,揩干,病情较轻者到此即可。病情较重者第二日继续用原法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从大杼至白环俞双侧均铺上药蒜泥如前法灸之。与灸的同时用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加入强的松龙0.5ml进行阿是穴注射,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疗效:共治125例。其中用“治法一”治疗65例,近期治愈12例,显效21例,好转2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6.2%。治疗后血沉下降49例占75.40%;血红蛋白升高37例占56.9%,两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类风湿因子转阴13例,占阳性的28.3%。疗效与病情、年龄、病程的关系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用“治法二”即铺灸配合针灸治疗60人,其总有效率为 88.34%;优于单纯针刺组(有效率为 64.86%)。治疗后血沉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 P< 0.01)。类风湿因子治疗前阳性44人(73.3%),治疗后37人(61.7%),C-反应蛋白治疗前阳性50人(83.3%),治疗后23人(38.3%)。
【病案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李××,女,32岁,农民,封丘县应举乡应举村人。1993年5月1O日就诊。主诉:四肢关节肿痛、僵硬八年余。病史:患者自1985年起因产后受凉致四肢关节疼痛、僵硬。两手及足趾关节渐呈对移性梭形肿大,每遇阴雨天加重不能步行。多方治疗效果不佳,长期服用激素以减痛。现患者神疲乏力,纳呆口淡,颧部微红,畏寒喜暖。手趾关节肿大变形,活动不灵,晨起尤为僵硬。查血RF(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45cm/小时。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骨痹。治疗:铺灸疗法。于93年8且2日为患者铺灸二壮。嘱停服激素,注意调理。93年10月20日随访患者手指活动明显进步,疼痛消失。94年5月再次随访,已参加劳动,活动如常,但指趾梭形肿大未能恢复。
【主要参考文献】
[1]罗诗荣。“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88;8(2):8~10。
[2]魏福良。铺灸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 针刺研究 1997;(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