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经络腧穴][图文]人体下肢穴位动画: | |
[针灸研究]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 | |
[灸法常识]单永华膻中灸验案四则 | |
[刮痧疗法][图文]刮痧偏方-中暑 | |
[刮痧疗法][组图]刮痧偏方-晕厥 | |
[针灸研究]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靶 | |
[百病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 |
[百病针灸]采用针灸疗法治过敏性鼻炎 | |
[针灸意外]解密身体不可触碰的“死穴 | |
[灸法常识][图文]2018年三伏天灸什么 | |
[百病针灸]针刺、拔罐治疗酒糟鼻 | |
[经络腧穴][组图]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经络腧穴][图文]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灸法常识]温针灸治疗崩漏 | |
[百病针灸]针灸治疗腹泻的方法 | |
[针灸基础]贾海忠谈针刺治病原理 | |
文章导读: |
钟 奇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10032)
指导 张 缙
中风的防治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个生要课题。针炙作为治疗中风的一种重要方法,已成常规,但其疗效尚待提高。针刺手法作为针刺操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我们进行了通经接气针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64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0.5岁;病程1-14天,平均4.5天。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确诊,急性期≤14天。随机分为通经接气法组和平补平泻法组各32例,将两组病人年龄、病程、伴发疾病积分、既往有关病史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后三项评分根据前述会议制定的有关评分标准)进行对比,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主穴取 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是(均取偏瘫侧),三阴交、太冲(均取双侧);舌强语蹇加哑门、廉泉,口歪加地仓、颊车、迎香;其它随症加减。
通经接气法:首先用左手拇指爪切,以寻穴和激发经气,宣散局部气血,以防进针产生疼痛,然后立即在指甲痕上进针;用速刺法进针,要“紧握针柄,力贯针中,力在针尖,针伴力入”,迅速斜向上刺入穴中,达到所需深度,此时多可入针后即得气,如未得气,可用催气法;同时以左手二、三、四指并拢,以其指肚和指甲由所刺之腧穴附近的经上沿向心方向,迅速叩击,中指应叩到一个主要腧穴上,每次叩击应在2-3秒内完成;如气至关节不再上行,或气行途中不上传时,则针在浅部用青龙摆尾法,即右手拇食二指扶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针刺至深部时,则用白虎摇头法,即右手拇食二指扶针尾边摇边振,亦可两法交替使用,使针感通过关节继续向上传导;最后将左手拇指或食指置于针后,缓缓用力闭住经之下端,开放经之上端,使经气上行。
平补平泻法:将针刺入腧穴后,均匀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
两组分别采用通经接气法或平补平泻法,常规皮肤消毒后,用0.40-0.45mmX40-60mm不锈钢毫针,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病人同时应用相同的治疗脑梗塞的常规药物。
1.3 疗效标准:按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治疗前后计分法,满分28分,起点最高分定为10分。基本痊愈:积分达24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10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4分者。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者。恶化:病情加重或死亡者。
1.4 观察项目及方法:使用日本产超声波定量式血流量测定仪(QFM-SYSTEM 1000),测定颈总动脉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管径及血管位移幅。30例病人(纳人标准同临床资料)采用自身对照法,首先检测一次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作为针前,然后施用通经接气法或平补平泻法中的一种(随机选择)进行针刺,针刺10分钟时,再检测一次,作为针后。隔日再对同一患者施用另一种手法,检测当日晨起患者停用药物和其它治疗。
统计学处理:t检验。
2、结果
2.1 临床疗效:通经接气法组32例中,痊愈13例,占40.6%;显效11例,占34.3%;有效7例,占21.8%;无效1例,占3.1%;总有效率96.7%。平补平泻法组32例,痊愈8例,占25%;显效8例,占25%;有效10例,占31.2%;无效6例,占18.7%;总有效率81.2%。通经接气法组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平补平泻法组(p<0.05)。
2.2 针刺前后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均为平均值) :用通经接气法时,血流
量针前为6.14±0.87m1/S,针后的8.51±1.39m1/s;血流速度针前为11.21±2.26cm/s,针后为14.52±3.07cm/s;血管管径针前为8.52±0.75mm,针后为8.80±0.65mm;血管位移幅针前为0.39±0.13mm,针后为0.40±0.11mm。针刺前后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管径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血管位移幅没有明显变化。用平补平泻法时,血流量针前为6.10±0.87m1/s,针后为7.40±1.43m1/s;血流速度针前为11.18±2.33cm/s,针后为12.68±2.86cm/s;血管管径针前为8.47±0.7 6mm,针后8.71±0.61mm;血管位移幅针前为0.40±0.18mm,针后为0.42±0.13mm。针刺前后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管径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或p<0.01),血管位移幅也无明显变化。通经接气与平补平泻比较,针后血流速度有显著差异(p<0.001,p<0.002)。
3、讨论:
中风,临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在类,而中经络最为多见,其主要病机是风痰横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经络失养而出现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半身不遂等症。治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元代针灸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提出:“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泉石先行在《金针赋》中更明确指出:“至夫久患偏枯,通经接气之法......”,并详细介绍了龙虎龟凤之通经接气四法的操作要领。明代杨继洲在《针炙大成》中对此做了进一步阐述,说:“痹厥者,四肢厥冷麻痹。偏枯者,中风半身不遂也。言治此症,必须接气通经,更以迎随之法,使气血贯通,经络接续也。”这里强调了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要通经接气。通经接气法具有通关过节,运行气血的作用,恰对本病病机。
我们以《金针赋》原文为准,结合临床实距,形成通经接气法的振作方式,其中有三个重要环节:一是常用青龙摆尾法和白虎摇头法;在浅部行针时多用浅而大摇的青龙押尾法,在深部行针时则多用深而小摇的白虎摇头法,两法的核心是“摇法”,边摇边用力。二是必须配合“循摄爪切”。三是关闭经之下端,开放经之上端。掌握了这三个环节,就可以达到使经气通过关节的目的,促使气至病所,获得最佳疗效。
本研究表明,通经接气法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法组,且通经接气法使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的作用明显优于平补平泻法。通经接气法是提高中风病临床疗效方法之一,其作用是客观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证明针刺可使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血管扩张,从而改善了脑供血,为缺血性半影区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使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这可能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机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