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针灸治疗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 文章导读:

    王顺 李淑芝 尚艳杰 滕雨红

    黑龙江中医研究院

     

    神经系统(NS)疾病中的脑血管病和周围NS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应用针灸治疗确能收到明显的临床疗效。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几种NS疾病的研究概况,总结如下:

    一、中风

    1、临床研究:在治疗上以头针、体针为主,临床报道表明: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优于西药治疗。周氏等[1]采用新订《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取穴方法,治疗中风病人207例,显效率73%,有效率90%,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东氏等[2]采用病灶侧百会至太阳穴区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56例,总有效率98%,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和碎吸术治疗组(p<0.01)。石氏[3]研究表明:针刺百会透曲鬓(顶颞后斜线)与斜刺运动区治疗中风疗效无显著差异。马氏[4]研究发现焦氏头针运动区、感觉区与国际标准化头针穴线中的顶颞前后斜线治疗中风,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无显著差异,而治疗脑出血后者治愈率显效率优于前者。石氏[5]等研究认为前尖部菱形区(前至神庭,后至百会,左右至曲鬓)为最佳头穴刺激区。靳氏[6]等研究认为“颞三针”颞部耳尖直上2寸为第一针,然后以此为中点向右,右约旁开1寸为第二三针,针尖向下透刺)治疗中风有突出疗效。靳氏[6]等认为健患侧头穴治疗中风疗效无显著差异。郭氏[7]等认为头针治疗中风,宜在急性期尽早采用头针治疗。东氏[8]认为头针能促进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吸收并增强患者肌力,并提出急性期患者只要病灶出血停止,生命指征稳定即可采用头针治疗。采用体针治疗中风是依据中医学传统理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赵氏[9]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上肢瘫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瘫取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丘墟、太冲、太溪;神昏加风池四神聪;面瘫加地仓颊车下关;言语不利、舌强加哑门、廉泉、通里。治疗70例中风偏瘫患者,痊愈和基本痊愈率为54%,总有效率为99%。王氏[10]将中风偏瘫分为3期施治早期(发病半年以内),针健侧;中期(发病6~18个月),针健患双侧;后期(发病1.5~3年),针患侧,取曲池合谷内关百会、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疗972例,取得满意疗效。张氏[11]治疗中风早期58例,取太冲、合谷内关足三里,配穴取廉泉、三阴交。痊愈率达51%,总有效率90%。其他针法:陈氏[12]等采用头针,(体针配合电脉冲治疗,选用密波,疏波,频率3Hz,治疗160例,有效率94%。宁氏[13]等以(体针加电针治疗,取断续波,频率7×10-2Hz。治疗脑血栓后遗症418例,总有效率96%。俞氏[14]则采用上下肢主要神经干针刺后接电刺激,配以头针治疗中风偏瘫80例,取得满意疗效。综合疗法: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的报道愈来愈多,如头针与体会结合[15],眼针与体针结合[16],针刺与穴位注射结合[17],体针与放血疗法结合[18],以及针药结合[19]等。一般认为综合治疗可以减少治疗时间,提高疗效。

    2、机理研究:

    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有人研究[20 21]中风后遗症病人针刺前脑血流图波幅低平,明显低于正常值,说明患者的脑血流供应减少。经针刺后,能改善患者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患者脑部血循环,提高脑组织的氧分压,改善病灶周围脑细胞的营养,促进脑组织的修复。针刺健侧肢体的某些腧穴,对病侧脑的脑血流图亦有明显改善作用,从而加速中风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孙氏[22]观察到针刺百会透曲鬓穴,中风患者的脑血流图有非常显著的改变。变化于针后20 - 30分钟最明显,与肌力改善、血压下降时间相一致。石氏[23]观察针刺对脑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改善程度与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以上结果说明,针刺具有舒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使气血通畅,脑组织灌流量增加,提高局部肢体细胞组织的营养,促进患肢功能的康复。张氏[24]发现针刺翳风风池等头部穴位均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增加脑的血流量,建立侧支循环,从而改善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

    血液流变学方面:赖氏[25]报道,中风病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有明显差异,而针刺后均有一定的改善。王氏[26]研究体针治疗脑梗塞发现针刺后全血粘度、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及粘附率均有显著降低。孙氏[26 27 28]等报道针灸能依血管舒张和加速血流运行,降低血粘稠度和细胞聚集的作用。这些效应的实现可能是针刺调节了植物神经血管的运动机能失衡状态,恢复或改善了血流的自动调节机能,同时也调节了凝血系统与抗纤蛋白元降解系统。王氏[29]报道针刺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及血管舒缩功能,调节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及细胞聚集率与血流切变力的动态平衡,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脑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对血脂的影响:许氏[30]对400例缺血性中风治疗前后观察表明,针刺有明显降低血脂的作用。针刺前后血脂数值对比,甘油三脂平均下降数26.9。胆固醇平均下降数29.1,b 脂蛋白平均下降数64.5,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胡氏[31]的实验也证明针刺有明显降脂作用及升高HDL-C和H/T比值的作用。戚氏[32]以血脂为指标研究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血脂的影响,发现针刺后b 脂蛋白显著下降。TC亦有下降。而血液中HDL-C/TC、HDL-C/LDL-C明显上升。因此认为针刺可降低血脂,促进胆固醇的转运,影响血脂代谢和调节。人而改善血管弹性和运动能,改善脑的血流和氧的供应。

    神经生化免疫:脑梗塞造成脑损伤的原因除了强调血管因素和血液循环因素外,近年来随着神经化学、神经递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神经生化改变在缺血性脑损伤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调整神经生化异常可能成为治疗脑缺血的新途径。李氏[33]研究了结扎家兔双侧颈总动脉时,电针“人中”穴对急性脑缺血的影响,发现电针能提高脑缺血的颅底动脉压,提高血管紧张素含量,并显著降低脑内乳酸含量,表明电针在严重缺血再灌注时能减少无氧糖酵解,使脑内氧化代谢及PH值得到改善。刘氏[34]观察夹闭大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WE)和肾上腺素(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可明显抑制脑缺血大鼠升高脑内儿茶酚胺(CA)的反应性,使CA处于较低水平。

    电生理学方面:孙氏[36]对正常人和TIA患者择取百会穴和晕听区,分别观察了针刺前后BAEP(脑干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正常人BAEP波潜伏期(晕听区I波除外)呈现生理范围内的相对抑制而TIA患者波潜伏期相对提前。尤其是I波针刺前后差异显著,说明对病理状态下的听神经传导起兴奋作用。对周围神经影响较之中枢更敏感,从临床电生理角度提示了针刺的作用,是对机体状态的调整病理状态下最有效。陈氏[37]以脑电地形图,体感诱发电位等方面对体针的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传统流体针可使脑电地形图的慢波(6+Q)和Q波的高区级别降低,两侧差减少。提示体针可明显减少异常脑波的出现,改善大脑皮层电活动,使体感诱发电位P45波峰值潜伏期左右侧差值减少,提示体针的疗效最客观,是有神经生理学基础的。

    二、面瘫

    王氏[40]针刺治疗面瘫200例,主穴取阳白、鱼腰、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合谷,配穴取翳风、太阳、风池、太冲,随症选穴。面部穴位采取透刺法,有效率达80%,王氏[39]针刺配合面瘫康复操治疗40例,取(1)阳白、太阳、翳风地仓透颊车。(2)攒竹四白、牵正、颧髎透迎香,两组交替使用,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后医生教患者做提眉、闭目、鼓腮、努嘴康复操日1次,10次后改为隔日1次,总有效率100%。王氏[40]施用针刺与外敷中药治疗226例全部有效,风寒闭阻经络型以针刺合谷、地仓、承浆为主穴;风热闭阻经络型以外关、人中等为主穴;肝肾阴虚,风痰阻络型以地仓、颊车、太冲等为主穴,配穴随症选用,先针健侧,后针患侧,健侧施泻法,留针20分钟,日1次,配合中药外敷,张氏[41]对面瘫患者进行了针刺合谷穴前后的面部温度变化观察,其结果表明此疗法对病患部具有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促进功能恢复的作用。肖氏[42]采用电针加TDP治疗面瘫72例,电针取穴下关、配阳白透鱼腰,牵正配地仓颊车。针后用TDP直接辐射患部,辐射时间早期20分钟,中后期30~5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总有效率100%。

    三、坐骨神经痛

    管氏[43]根据现代理论采用热针综合疗法治疗208例,取得明显疗效。热针取脊椎九宫穴,针刺取大肠俞、环跳穴,针刺后随症施用穴位注射、按摩及内服中药汤剂等。杨氏[44]取双侧手背侧坐骨神经痛点,采用直刺、强刺激手法治疗100例,结果有效率达90%,陈氏[45]用芒针治疗114例,根性坐骨神经痛取腰三针(腰3、4、5华佗夹脊穴)、臀三针(秩边,环跳,新设);干性坐骨神经痛取臀三针,随症配穴,总有效率为93.9%。甘氏[46]取四腰穴针刺加拔罐治疗50例,四腰穴为第四腰椎棘突水平旁开2寸处,取患侧穴位针感由强渐弱。持续数分钟出针,即拨罐10~15分钟,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本法对坐骨神经炎和增生性脊椎炎,效果较佳。汤氏[47]扣针拔罐治疗206例;主穴取(1)大肠俞、环跳、殷门。(2)新环跳(尾骨尖端旁开3寸处)、秩边、殷门,配穴随症加减,两组交替使用,在主穴扣针拔罐10~15分钟,日1次,6次为1疗程,总有效率97.54%,此外王氏[49]用针刺与穴注的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也取得一定疗效。

    四、三叉神经痛

    周氏[49]以深刺下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如第一分支痛加四白迎香、禾髎、第三分支痛加承浆颊车翳风,留针30~60分钟,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结果治愈15例,好转16例,无效1例。张氏[50]沿疼痛的三叉神经根干寻找最痛点。用0.5 - 7.5寸毫针缓缓向下直刺,得气后在该痛点之前后左右相距0.5 - 1厘米处依法灸刺1针,留针90分钟,每20分钟捻转1次,平补平泻,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 - 5日,经2 - 5个疗程后均获得满意疗效。朱氏[51]针刺治疗150例,I支痛取眶上孔,II支痛取颞下凹;III支痛取颞下凹、颜孔,留针30~60分,1~2日1次,结果治愈67例,显效57例,好转24例,无效2例,袁氏[52针刺止痛灵穴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8例,总有效率96.4%。

    总之,针灸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除运用于上述几种疾病外,还可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病、神经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疾患。近几年来广大针灸工作者对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无论是临床还是机理方面都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对针灸治疗中风作用机理研究比较全面系统,而对其它常见神经系统的疾病研究尚未深入,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推动针灸疗法向更高层次发展。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