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针刺、艾灸、针加灸治疗糖尿病的比较研究

  • 文章导读:

    曹少鸣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650032)

     

    近年来,针灸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国内外有不少文献报道。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现代针灸治疗本病多用针法,或配以艾灸或药物,而古代则多用灸法,而且强调多壮数灸,日本亦偏重灸法。为了更深入地研究针灸治疗糖尿病,探讨针刺、艾灸疗效上的差异,并探讨二者共同使用是否存在着相互促进或拮抗作用,特做以下观察。

    对象与方法

    1、观察对象:本文42例均系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29例;年龄33 - 70岁;糖尿病病程2 - 23年。对原先服用降糖药物患者在严格饮食指导下,停药3天后,作为观察对象。凡有下列情况者不入选:(1)生育期妇女无确实避孕措施;(2)肾功能不全者;(3)肝脏病变者;(4)出现糖尿病酮症者:(5)患者同时患有其它急、慢性严重疾病(如肿瘤等)。

    2、分组: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艾灸组(B组);针刺加艾灸组(C组)。各组患者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各组情况比较

    组别

    男/女

    身高(m)

    体重(kg)

    年龄(岁)

    病程(年)

    A

    5/9

    1.60±0.074

    57.50±0.903

    51.28±6.96

    6.14±5.54

    B

    4/10

    1.57±0.081

    59.00±9.950

    52.71±6.57

    6.07±4.25

    C

    4/10

    1.62±0.085

    57.64±10.23

    52.50±6.69

    6.21±5.13

     

    表中提示各组患者情况基本一致,故其有可比性。

    3、治疗方法:各组治疗所用腧穴相同,均取肺俞脾俞肾俞。A组:毫针刺,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B组:艾条温和灸,距皮肤1寸左右,持续20分钟;C组:毫针刺,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同时施艾条温和灸。每日上午8 - 10时进行,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治疗3个疗程。

    4、饮食与锻炼:治疗其间所需饮食热量,按病情、活动情况及体重(30 - 35kcal/kg/d)算。每天锻炼1 - 3次,每次15 - 30分钟,形式不太剧烈,以患者不感劳累为度。

    疗效观察

    1、临床症状:全部病例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体力普遍增强,其中以针加灸疗效最为明显。

    2、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情况,见表2

    附表2 治疗前后空腹血糖(mmol/L)比较(X±SD)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之差

    A

    14

    12.114±3.378

    8.614±2.013D

    3.500±1.938s

    B

    14

    12.028±3.363

    8.786±3.314D

    3.243±2.162s

    C

    14

    12.092±3.713

    6.164±2.468D

    5.886±2.027

    P值

     

    P>0.05

    P<0.01

     

    注:上表中“D ”表示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1),“s ”表示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1),“★”表示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各组在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1),其中针加灸组下降幅度最大,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针加灸组具有很好的控制高血糖的作用。

    3、治疗前后24小时尿糖定量情况,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4小时尿糖定量(克/24小时尿)比较(X±SD)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之差

    A

    14

    2.443±0.689

    1.721±0.393D

    0.721±0.396s

    B

    14

    2.393±0.645

    1.743±0.635D

    0.650±0.416s

    C

    14

    2.421±0.741

    1.229±0.501D

    1.179±0.425

    P值

     

    P>0.05

    P<0.01

     

    注:同表2

     

    从上表中可看出,各组患者24小时尿糖定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仍以C组下降幅度最大,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针刺加艾灸对24小时尿糖定量的升高有较佳的控制作用。

    4、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情况,见表4

    附表4 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比较(X±SD)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后之差

    A

    14

    18.971±4.731

    14.207± 2.615D

    4.860± 2.797s

    B

    14

    18.850±4.698

    14.429±4.300D

    4.450± 2.893s

    C

    14

    18.921±5.210

    10.979±3.242D

    7.943± 2.928

    P值

     

    P>0.05

    P<0.01

     

    注:同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后各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A组与B组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低于C组(P<0.01)。说明针刺加艾灸具有更好的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作用。

    讨论

    针灸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既可降低高血糖,在低血糖状态下,针灸又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2]。上述指标改善提示针灸疗法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突出症状,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内经》对本病的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等均有论述,《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奇病论篇》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概括历代医家论述。本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后世医家在临床上常根据本病的“三多”症状轻重,分上、中、下三消,但其病机性质由一,均与肺、脾胃、肾有密切关系。

    针刺和艾灸均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的作用,两者均作用于体表腧穴,通过经络系统起作用。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糖尿病的病机既为阴虚燥热,久至阴损及阳或阴阳两虚,又常因阴虚内热,耗津灼液而成瘀血,使经络不通,引发各种并发症。在腧穴进行针刺艾灸,能鼓舞人体正气,“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使阴阳调和,邪去正安,达到阴平阳秘,则病自愈。根据研究,我们发现二者共同使用可更好地改善疾病症状及检测指标,说明治疗糖尿病时,针刺与艾灸同时运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大多数学者认为,针灸治疗本病是兴奋迷走神经 - 胰岛素系统的作用。针灸既有调节胰岛素系统的分子水平功能,也有重新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对该部的控制作用。我们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如下结论:针灸后胰岛b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达到较好的改善;针灸可更有效地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针灸并能提高NIDDM机体的抗过氧化作用。与临床结论一致的是,针刺与艾灸共同使用疗效更佳。

    总之,针灸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取穴方便、疗效肯定、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等优点。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胰岛b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功能,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率有关。针灸并能提高NIDDM机体的抗过氧化作用。针刺、艾灸共同作用效果更佳,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