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隔药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愦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文章导读:

    吴焕淦 陈汉平 华雪桂 施征 陈及灵 赵琛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200030)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与慢性结肠炎,临床以腹泻、腹痛、粘液或脓血便等为主要症状,具有病程冗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本文报道隔药灸治疗本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观察对象:全部病例为门诊与住院部收治的患者,均按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但慢性结肠炎纤维结肠镜检查仅有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易出血,血管纹理增粗等表现,无粘膜溃疡者。中医辩证分型评定标准,参照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科学》一书 。全部观察对象分为3组。溃疡性结肠炎组(简称溃结组)24例,男13例,女11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38.75岁,病程6个月至18年不等。慢性结肠炎组(慢结组)23例,男9例,女14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43.17岁;病程4个月至15年不等。对照且11例,均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男5例,女6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龄37.73岁,病程4个月至16年不等。

    1.2治疗方法:溃结组与慢结组均采用隔药灸治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俞穴处方:(1)中脘气海足三里(双);(2)大肠俞(双)、天枢(双)、上巨虚(双)。两组穴位交替使用。辩证配穴:脾胃虚弱型加脾俞,湿热蕴结型加水分,肝郁脾虚型加肝俞脾俞,脾肾阳虚型加关元。随症配穴:便秘加中注,脓血甚加隐白。每只药饼含药粉(附子肉桂等)2.5g加黄酒3g调拦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按压成直径2.3cm,厚度0.5cm大小。

    艾炷大小:底径2.1cm高2cm,重约2g。

    灸治壮数:脾胃虚弱型,主穴、配穴各3壮。湿热蕴结型,大肠俞天枢中脘气海各灸2壮,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肝郁脾虚型,主配穴各灸3壮。脾肾阳虚型,主穴3壮,配穴4-7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穴灸4-7壮。

    疗程: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天,5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初期剂量每日4次,每次1g,巩固剂量每日4次,每次0.5g,3个月后统计疗效。

    1.3疗效标准:按照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会议所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判断标准。

    1.4免疫功能观察方法:血清IgG、IgA、IgM,补体C3.C4、B因子测定采用贝克曼ICS免疫化学系统。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检测用PEG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用H-TDR掺入法。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采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之一 ABC法测定(按HSU法 略加改进)。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的检测用免疫组化ABC法。

    2、结果:

    2.1各组临订疗效:溃结组,近期治愈13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慢结组,近期治愈5例,好转7例,无效1例。对照组,近期治愈3例,好转4例,无效4例。

    溃结组和慢结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溃结组,慢结组患者治疗前IgG、IgA测定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变化不明显。溃结组患者治疗前IgM高于正常者,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慢结组IgM含量,治疗后也接近正常范围,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测定正常组19例,其值为20144+6034cpm。溃结组和慢性组治疗前分别为12158+6163cpm、12818+6035cpm,与正常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明显低下。经灸治后,两组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分别为19503+6818cpm、18366+6363cpm,比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和P<0.05),表明隔药灸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补体C3.C4、B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溃结组、慢结组患者补体C3治疗前均较正常级明显升高(P<0.01)。隔药灸治疗后,溃疡组C3含量明显下降,慢结组虽有下降但幅度不大。溃结组、慢结组患者C4含量,治疗前皆高于正常组,治疗后两组C4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溃结组患者B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治疗后明显下降。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治疗后溃结组与慢结组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隔药灸具有调节体液免疫功能之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溃结组患者经隔药灸治疗后外周血总T细胞与T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和P<0.01);同时,T4/T8细胞比值也显著降低(P<0.001)。提示隔药灸具有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间比例关系的作用。

    结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程度:HLA-DR抗原表达强度分为-、+、++、+++4级,溃结组(15例)治疗前各组分别为1例、2例、3例、9例,治疗后分别为10例、3例、2例、0例,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后结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程度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提示隔药灸能纠正结肠粘膜的异常免疫反应。

    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模型:选用180克左右的SD大鼠,参照徐淑云主编的《药理实验方法学》中的方法,稍作改进加局部刺激制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动物模型。

    1.2实验分组与观察方法:正常组:作为各项指标的正常对照,并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造模结束后1天,与正常组大鼠同时处死,检测各项指标。隔药灸组:穴位定位根据人体定穴法类比而定,艾炷以精制艾绒制成,重约90mg/只,在气海大肠俞穴位上作隔药饼灸(药饼配方:附子肉桂等药)2壮,每日1次,共灸21次,时间在上午8:00-10:00。对照组口除不灸外,余皆同隔药灸组。于造模结束后第22天,与隔药灸组一起处死,做各项指标检测。

    2、结果

    2.1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C3、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模型组(UC)大鼠IgM较正常组显著地增高(P>0.05)。隔药灸治疗后,血清IgM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仍未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

    2.2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变化: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有明显被抑制的现象,至造模结束第22天,抑制现象更加明显,而隔药灸治疗能有效地调节免疫功能,使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增强。

    2.3血清生长激素含量的变化:造模结束时,模型组的大鼠血清生长激素含量与正常级相比显著下降(P<0.01),隔药灸治疗有明显升高血清生长激素的作用且虽有上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2.4血浆皮质酮含量变化:治疗前模型组大鼠血浆皮质酮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和低,隔药灸对降低的血浆皮质酮浓度虽有升高作用,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5下丘脑、垂体与血浆内β-内啡肽的含量变化:造模结束时,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垂体和血浆内β-内啡含量均显著上升(P值均<0.05)。造模结束后22天,对照组大鼠下丘脑、垂体与血浆内β-内啡肽含量仍未见有下降趋势,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而隔药灸治疗对;实验性UC大鼠下丘脑、垂体与血浆内β-内啡肽含量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3、讨论

    3.1免疫功能紊乱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本实验以人体结肠粘膜为抗原,用之攻击SD大鼠,3周左右出现腹泻,第40天(FS及抗原液灌肠后3天)实验动物出现典型溃疡。全部模型组大鼠血清抗结肠抗体阳性,IgM、C、CIC含量显著增高,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明显下降,光镜下肠粘膜病变部位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与嗜酸性白细胞浸润,上述发现均支持UC的自身免疫发病学说。

    3.2本研究结果表明,隔药灸法对UC大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而对血清IgM、补体C、CIC含量又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从而提示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由于紊乱的免疫功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纠正,则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弱(少)或消除UC发病的内在因素。

    3.3实验性UC大鼠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及隔药灸对其的调整作用:生长激素(GH)对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久为人知,本实验结果发现UC模型大鼠血清GH含量明显下降,经隔药灸治疗后,生长激素明显上升,表明隔药灸具有调节免疫增强激素GH作用。根据免疫系统的作用特点,皮质酮(CS)属于免疫抑制性激素,UC大鼠血浆CS水平显著降低,这可能是免疫功能减退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反馈性抑制所引起,属免疫功能下降对HPA轴所引起的负反馈效应。

    3.4β-内啡肽含量变化:模型组(UC)大鼠下丘脑、垂体与血浆内的β-内啡肽含量呈同步性增高,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则下降,经隔药灸治疗后,下丘脑、垂体及血浆内β-内啡肽含量显著下降,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亦恢复到正常水平。根据这些变化,笔者推测实验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受β-内啡肽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和研究。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