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国医大师石学敏针刺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

  • 文章导读:介绍石学敏院士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独到见解和治疗经验,石院士从“百病始生,皆源于神,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的整体观念论治本病,治疗中以神为本,注重对“神”的调节,提出了治疗本病的新方案,重视手法的运用和针刺手法量效关系,辅以经筋刺法对症治疗,在数十载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此方案解决了西医对于本病仅对症支持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的难题,在改善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方面均显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中医人网(www.tcmer.com)收集整理并分享,以飨读者。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2 届国医大师,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天津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石院士在传统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的指导下,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以脑腑立论,创新性地提出了“醒神、调神、安神”的学术思想,认为神机异常是百病始生的关键,并据此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临床治疗各类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椎体外系疾病、危急重症、疑难杂病等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笔者有幸跟从导师学习,耳提面命,受益匪浅。现将石院士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针刺方法和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从神机异常辨证论治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选择性损伤运动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和椎体束,临床表现为由四肢远端逐步向躯干发展的进行性肌肉萎缩[6],从中医学角度看,本病以其临床表现当属“痿证”范畴,传统中医观点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与五脏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津液输布不畅,筋肉四肢失养而痿弱不能用,多属虚证,古代医家多从“治痿独取阳明”调理脾胃、“泻南补北”补益肝肾论治。

    石院士认为本病虽与脾胃肝肾有关,但其病位在脑与脊髓,与脑神失司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中许多疾病错综复杂,病因难寻,久治不愈,求其根本,多责于脑神[11]。他以“醒神、调神、安神”为理论基础,指出脑之神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神不仅能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还能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及人体阴阳的平衡;百病始生,皆源于神,神机异常是疾病发生的根源,凡刺之法,必先治神,只有使脑髓充盈,神机调和,才能使机体恢复正常,说明治神在本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运动神经元病主要表现为肌萎缩和肌无力而导致的运动功能的丧失,而人体正常活动的保障,需要全身各个系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而其前提必须保证神机的正常,机体为一个大系统,但系统之中又有系统,脑为这个大系统的元首,各系统在脑神的作用下具体行其生理功能,因此神与各系统的生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13],进一步说明了治神的重要性;其次要保证肌肉的充盈、经筋的濡润,经筋具有连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灵枢·经筋》:“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本病以其肌无力、肌萎缩等症状当属经筋受累[14],因此在治神的同时,还不应忽略对病变经筋的兼顾。据此,石院士认为脑神失司应是运动神经元病发病的关键所在,治疗宜着眼于根本,以治神为主辅以调整经筋,从而达到最佳的疗效。

    2 石氏针法的特点

    2.1 凡治病必求其本

    石院士将运动神经元的发病归于脑神失司,因此治疗时极为重视对神的调节,醒脑开窍针法是石院士在治神时所应用的基础方[15-16],取该针刺法中内关、水沟、风池、完骨、天柱作为治疗本病的基础穴。其中针刺内关、水沟能有效改善脑循环以开窍启闭,宁心安神;风池、完骨、天柱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降低外周阻力以健脑养神[17]。研究表明此法能有效提高本病病灶侧的神经细胞活性,恢复其传导和反射功能,促进损伤部位自动调节机制的恢复[9]。而本病病位不仅在脑还在脊髓,调神的同时还应配合针刺大椎及夹脊穴。大椎为督脉及手足三阳之会,连接上下统帅一身之阳;夹脊穴内夹督脉,外贯膀胱经,针刺可疏通脊背经气,能直接刺激脊神经根,调节局部代谢,促进脑脊液循环,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治疗脊髓病变[18]。诸穴合用,效如桴鼓。

    2.2 以整体观念辨证选穴

    运动神经元病表现为肌肉萎缩等症状应为经筋受累,石院士认为久病多虚,肝肾阴血内耗,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发为痿痹,证属肝肾亏虚,所以应以整体治疗为主,取筋会阳陵泉配肝俞,髓会悬钟配肾俞,以滋补肝肾;血海以调补气血,足三里滋补后天;配合经筋刺法,即取受累肢体的阳明经筋采取排刺及一针多向透刺等经筋刺法以宁宗筋。经筋刺法是石院士针对经筋受病所创立的一种针刺方法,此针法可有效调整萎缩肌群经筋的生理功能,促进局部经气运行及血液循环以舒筋活筋,促进肌肉萎缩的恢复,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14]。诸穴相配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3 强调手法的使用

    石院士认为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在明辨虚实、确定穴位后,运用各种手法进行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平衡的过程。石院士以中医传统手法为基础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独创了凤凰展翅法,此法乍看粗狂大胆,却蕴藏着轻柔有节奏的韵律,此法只运用拇指与食指运针,其余三指如同凤凰飞舞时展翅一般,故称作凤凰展翅法,此法与传统手法不同,针入腧穴后,用拇指与食指持针依据补泻的要求,将提插、捻转、震颤法、摇法、飞法相结合同时施术,并借其余3 指如飞舞般抖动以增强针感的一种复合手法。此法具有以下特点,①在不得气时可较快速地激发经气;②得气时使针感保留于针下并使其产生循经感传;③施术时可控制针感的方向并能增强针感;④留针时遗留针感强,延长针刺疗效。

    2.4 重视针刺手法量化

    石院士极为重视针刺手法的量效关系,指出各种补泻手法在施术时采用多大剂量,是疗效的关键,并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学术思想[19]。他认为每个穴位的取穴体位、针刺方向、针刺深度、手法类型及手法操作中作用力的大小、方向、持续时间、两次施术间隔时间与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数十载的临床研究,针刺手法量学成为指导临床手法操作的一种规范化、科学化的法则。如本法调神时,内关直刺0.5~1.0 寸,行提插捻转泻法1 min;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 寸,行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为度;风池、完骨、天柱针向对侧眼角进针1.5~2 寸,行捻转补法1min;夹脊穴针向棘突方向进针1~1.5 寸,行捻转泻法1 min,以轻刺激神经根为度;6 h 后对患者第2次施术可达到最佳的疗效。

    3 病例介绍

    3.1 病例1

    患者,男,60 岁,2016 年10 月9 日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手指活动不利,逐渐向前臂、上臂发展并伴肌肉萎缩,2014 年就诊于当地医院被误诊为颈椎病,未予重视及治疗。2016 年5 月右上肢出现屈伸无力,遂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考虑为运动神经元病,予对症治疗效果不明显,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现症示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感觉障碍,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少苔,脉弦细。查体示双上肢无力,左上肢可在床面平移,左肩关节假性脱臼,右上肢可抬离床面45°,双手精细动作差,指尖肌、大小鱼际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冈上肌、胸锁乳突肌、颈肌萎缩。左上肢肌力2 级,右上肢肌力3 级,双下肢肌力5 级,Hoffmann(+),Babinski(+),其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肌容量示左上肢肘横纹上10 cm 处22.5 cm、下10 cm 处20 cm;右上肢肘横纹上10 cm处25 cm、下10 cm 处22 cm;左下肢膝下15 cm 处39.5 cm;右下肢膝下15 cm 处39 cm;双上肢肌容量明显偏低。各项化验检查均正常。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滋补肝肾,舒筋通络。取内关、水沟、风池、完骨、天柱、大椎、夹脊穴、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血海足三里。采用经筋刺法,取双上肢阳明经肩髃穴至合谷穴经筋进行排刺透刺。治疗1 星期后,患者左上肢肌容量增长1.5 cm,右上肢增长1 cm,症状明显改善。治疗2 星期后,患者肌力持续增长,肌肉萎缩症状明显好转,双臂活动明显改善,左上肢能轻微抬离床面,右上肢抬离床面增至135°,右手握力明显增强。

    3.2 病例2

    患者,女,49 岁,2017 年2 月6 日就诊。患者于2016年5 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未予重视及治疗。同年7 月出现右上肢无力症状,10 月出现左下肢无力伴四肢肌肉萎缩,遂先后就诊于天津三中心医院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查肌电图示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肌、拇短展肌、双侧胫前肌肌电图提示神经元性损害,右下肢MEP 提示L4 异常中枢性损害,右侧尺神经重复频率点刺激未见低频递减及高频递增现象。考虑为运动神经元病,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注射,口服盐酸乙哌立松片、辅酶Q10 等,症状未见好转。现患者四肢无力症状及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现症示神清,精神可,情绪低落,自觉咽喉部不适感,语言清晰流利,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少苔,脉弦细。查体示持续双侧肢体无力,双侧指尖肌、大小鱼际肌、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萎缩,可见肌束颤动。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腕指活动及精细活动差。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调神导气,滋补肝肾,舒筋通络。取内关、水沟、风池、完骨、天柱、大椎、夹脊穴、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血海足三里。采用经筋刺法,取双上肢阳明经自肩髃穴至合谷穴、双下肢髀关穴至解溪穴经筋进行排刺透刺。治疗1 星期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2 星期后,患者肌力明显恢复,肌肉萎缩症状明显好转,四肢活动明显改善,双手握力及足部蹬力明显增强。

    4 讨论

    目前运动神经元病仍是神经系统难治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无特效治疗方法。西医仅用大量维生素、氨基酸、核酸制剂、血管扩张剂及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运动功能亦无明显改
    善[20-21]。而以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为精华的中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石学敏院士在针刺调神的基础上提出的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新方案,充分体现了这一观念,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此方案打破了传统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以调神为本配合辨证论治选穴处方,辅以经筋刺法对症治疗,采用凤凰展翅法及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化操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临床观察发现,此法不仅能延缓病情的发展,还能改善局部经筋的生理功能,促进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虽然目前石院士以调神为本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但仍需要大量的基础实验和大规模系统的临床研究作为支持,并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统一规范的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最佳方案来指导临床,使中医学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