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 总结了石学敏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1) 经筋刺法内容广泛, 非单一的“燔针劫刺”。2) 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3) 重视局部取穴。4) 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5) 治疗痿病, 主张“补益经络气血, 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6) 治疗痛症, 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石学敏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50余年, 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 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 总结石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如下。

1 经筋刺法内容广泛, 非单一的“燔针劫刺”

经筋刺法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的方法, 狭义上指的是根据《灵枢·经筋》篇所提出“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的经筋治疗理论, 应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石学敏教授指出, 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针多向等透刺, 该针法综合了《灵枢·官针》篇中的关刺、分刺、恢刺、合谷刺、报刺等, 即“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并在这些刺法上发展和创新, 如排刺、透刺、固灶行针法、动刺法等。
单针多向刺法包括动刺疗法、固灶行针法、关刺、报刺、透刺疗法、恢刺、合谷刺、分刺等, 都是《黄帝内经》刺法的沿用和发展。常取阿是穴或病灶局部, 实施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疗效。
多针刺法是指用2根或2根以上针刺入1个“筋结”的针刺方法。在《灵枢·官针》篇记载有3种:傍针刺、齐刺、扬刺。现代临床上对其应用多有发展, 名称并不统一, 如排刺、对刺、围刺、丛集刺、集合刺、交叉刺、纵横刺等。

石学敏教授认为“维筋相交”理论是古代中医对大脑支配对侧肢体功能的初步认识。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讲到“眼系”、“跷脉”, 并提出了“维筋相交”理论。“跷脉”与“维筋相交”理论都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人体左右交叉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基于“维筋相交”理论的交叉取穴疗法亦是经筋病证治疗的特色之一[1]。
石学敏教授将头皮针、刺络放血疗法、筋骨针疗法、水针刀法、圆利针疗法、钩针疗法、芒针疗法等针刺疗法列为经筋刺法的范畴。头皮针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进行针刺, 中风等脑病针刺取穴常配合头皮针以增强疗效;经筋病以疼痛居多, 常存在瘀血阻络的病理变化, 刺络放血可以改善经筋气血运行, 濡养经筋;筋骨针疗法见效快、作用强、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主要用于骨伤病、疼痛病、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水针刀法可松解筋结,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脊柱相关病的治疗;圆利针疗法运用针灸的“合谷刺”针法针刺, 从而形成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钩针具有清热泻火、行气止痛、解痉缓急、舒筋利节、蠲痹通络的作用, 此疗法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尤为适合;芒针疗法善于治疗“深邪远痹”, 常用于透刺, 亦属于经筋刺法。

总之, 以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方法或在经筋部位施以针刺治疗的方法均可以归为“经筋刺法”范畴。

2 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

石学敏教授认为, 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经筋病的病理过程, 主要为经筋受损和经筋失养, 其病因主要有感受风寒湿邪、跌打损伤、劳损3个方面, 《内经》云:“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行,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当外邪尤其是寒邪侵袭时, 经脉气血循行则迟滞, 凝涩而不畅行, 经脉凝涩而血少, 脉气流止而不通, 不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积伤入络, 气血皆瘀, 则流行失司, 所谓痛则不通也。”当人体受到创伤打击以及慢性劳损后, 血脉受伤, 则引起络破血溢, 血瘀气滞, 则经脉不通, 不通则痛[2]。“疏利经筋”即疏通经脉, 濡养经筋之义, 治疗经筋病, 当以此为指导。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属中医学“面瘫”、“口”、“卒口僻”、“口眼喎斜”等范畴, 系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石学敏教授指出,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 特别是手足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 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 易感外邪, 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 风寒湿热等邪气便乘虚而入, 导致经气失于正常布散, 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经筋刺法的治则为“祛外邪, 调气血, 通经筋”。

在经筋病症中, 痛症是主症之一, 《灵枢·经筋》指出, 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主要是指治疗经筋病中的痛症。因经筋特点为“连筋属节”,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肌肉、骨骼、关节的体系, 所以其痛多为软组织损伤, 称之为筋痹, 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 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治疗痛症的治则是“通经络, 活气血, 理经筋”。

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都可见肌肉萎缩, 其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 在临床上相当于现代西医论述的肌肉疾病。石学敏教授治疗痿证以“补气血, 调寒热, 荣经筋”为治则, 通过针刺营养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 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3 重视局部取穴

根据经筋病候和选穴特点而立的“经筋刺法”是石学敏教授吸取中医学“经筋理论”的精华, 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而创立的, 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学术价值。治疗经筋病, 长期以来, 其选穴多崇古训, 即“以痛为输”。石学敏教授依据现代临床知识, 将“输”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乃至压痛点、反应点, 更体现了《素问·调经论》所言“病在筋, 调之筋”的经筋病治疗思想。
痉挛状态是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状态, 是由于牵拉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 处于亢奋状态, 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肉协调异常。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属于“筋病”、“痉证”范畴。治疗本病, 石学敏教授在痉挛部位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 以痛为输。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 缓解肌肉痉挛, 同时改善肢体的功能。

中风后感觉障碍, 为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表现为感觉过敏, 或感觉减退或缺失。针刺时取感觉障碍局部, 用围刺法或排刺法针刺, 或用皮肤针叩刺局部, 也可以在局部刺络放血, 均可改善局部的感觉异常。

治疗周围性面瘫, 经筋刺法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 如:阳白四透 (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 太阳透地仓、太阳透颊车, 颊车地仓互透, 颊肌排刺, 瘫痪肌群围刺等。石学敏教授认为面部为足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分布为主, 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 易感外邪, 故治当调和营卫, 养荣柔筋, 取穴以局部经筋排刺为主。

对于肌肉萎缩的痿病, 石学敏教授认为其病机为气血不足, 筋肉不荣, 故选相应的华佗夹脊刺和阳明经或多经排刺。上肢自肩髃穴至合谷穴, 下肢自髀关穴至解溪穴, 每隔1寸进针。对肌肉萎缩明显者, 可行肌肉、肌群排刺, 以改善局部经气运行, 从而达到增加肌营养、促进萎缩肌肉的恢复。

4 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

经筋刺法是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治疗方法。经筋病的治疗应首选经筋刺法, 倘若病程久、病情重, 应同时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 可以收获良好疗效。“醒脑开窍”法以脑腑立论, 注重“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 依“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根据, 不仅对中风及中风后出现的一系列合并症、并发症均有明显疗效, 而且对现代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多有良效, 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独具特色[4]。《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这就是说, 在临床工作中, 针刺效果的成败, “治神”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治疗经筋病的后期、平台期, 作为调神、治神核心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以配合应用, 往往可以起效。

5 治疗痿病, 主张“补益经络气血, 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

痿病多为疾病后期, 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不畅, 肌肉筋骨失于濡养, 萎废不用, 导致肌肉萎缩, 软弱无力, 甚至瘫痪的一种病证。“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麻痹、瘫痪、脊髓颅脑损伤等皆可导致痿病的发生。本病病机为肢体筋脉失养。病位为筋脉肌肉, 涉及肝脾肾肺胃, 病性以热证、虚证居多。疾病早期, 常以肺胃实热为主, 到了晚期, 才表现出肌肉萎缩无力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见到的痿病, 已到虚证期, 治疗当以补益经络气血为主, 针对余邪, 施以清热利湿等。

“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 痿病的最终结局是筋肉失用, 不能完成日常功能。“神机”是恢复筋肉功用的主宰力量。唐容川说:“精以生神, 精足神强, 自多伎巧。髓不足者, 力不强。”头为诸阳之会,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均从目周围的空窍联系于脑。脑髓内寓元神, 为一身之主宰, 故五脏六腑听命于脑, 脑神调节各脏腑功能, 以达平衡协调。神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历来受到各派医家重视, 医辑多有注载。脑主神明意即人脑是人体生命活动, 包括精神、意识、情感、认知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统帅, 而元神正是这种统帅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外在表征。《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所说:“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这就是说, 在临床针刺工作中, 针刺质量的好坏, 针刺效果的成败, 治神起着关系和决定性的因素[5]。因此治疗痿病, 当配合“醒脑调神”大法, 使神机恢复统摄之力, 筋肉发挥正常功能。

6 治疗痛症, 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疼痛病症在临床极为常见, 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均可导致经络气血不通而发生疼痛。“不通则痛”是指经络脏腑气机痹阻血脉, 郁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之症。《素问·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因此, “痛”是由于邪气痹阻, 经络“不通”所致。因此, 治疗痛症, 当以“疏通经络”、“活血以止痛”。疼痛是经筋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各种经筋刺法均能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使血行通畅, 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 石学敏教授的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较前人有所突破, 在指导临床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