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二讲 治气、理血、补养的方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
旋覆花9克(布包)、生代赭石24克(先煎)、半夏9克、人参6克(或党参9~12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12枚,水煎取450毫升,一日服3次,每次服150毫升。(附《伤寒论》原方:旋覆花3两、生代赭石1两、半夏半升、人参2两、甘草3两、生姜5两、大枣12枚)。
本方原为治疗「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而设,具有调补胃虚、和降逆气、升清降浊的功效。
伤寒病经过汗、吐、下各法的治疗,虽然寒邪已解,但胃气已虚弱未能自和,升降失调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闷堵,时时嗳气而痞闷不得除去。此为胃虚气逆证,宜用此汤降虚气之逆而和胃安中。
方中以旋覆花下气除痰,并且咸能软坚,以治心下痞硬为主药;以生赭石重剂而镇浮逆之气为辅药;生姜、半夏辛而且降以除痞逆之气,人参、大枣甘能缓中,补胃气之虚弱,共为佐药;甘草甘缓入胃,补虚安中为使药。胃虚得补,痞硬得散,逆气得降,浊降清升,故痞噫诸症均除。
后世医家也常用本方治疗由于胃失和降而致的气逆呕吐、反胃、噎膈、呃逆等病症。我常用此方合大黄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例如1964年曾治一女患者,每顿饭后立即呕吐已一年余,体重仅有35公斤左右,大便干秘如羊屎,经北京几个大医院检查均诊断为神经性呕吐。中医辨证为中焦虚弱、胃气上逆之证。投以本方合大黄甘草汤加减: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党参12克,甘草3克,生大黄5克,当归10克,桃、杏仁泥各9克,全瓜蒌30克,生姜3片,伏龙肝60克(煎汤代水)。有时以此方为基础稍有加减。服约40剂,呕吐止,大便通而呕吐痊愈。体重明显增加,治疗前后判若两人。类似病例较多,此不赘述。
我还常用本方配合半夏厚朴汤随证加减治疗梅核气病。经验方举例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克,厚朴10克,茯苓18克,苏梗10克,苏叶6克,香附10克,乌梅2克,生姜3片,金果榄9克,水煎服。在此方基础上可随证稍事出入,对痰气郁结而咽中如有物粘阻,咯不出,咽不下,或兼胸脘满闷等症有效。
旋覆代赭汤适用于伤寒经汗、吐、下,解之后,心下痞硬堵闷,噫(嗳)气不除之证。但要注意如患者兼有大便泄泻、腹中肠鸣者,则不能用之,应选用生姜泻心汤。如《伤寒论》中所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虽然二方都能治心下痞硬、噫气,但本方适用于胃中虚气上逆而致的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要记住大便泄者禁用;生姜泻心汤则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腹部有水气而肠鸣下利者,但要记住心下痞而无肠鸣不利者不能用。若心下痞满,不硬不痛,不噫气,大便自通者,则须用半夏泻心汤。三方都治心下痞证,但同中有异,临证时须分辨选用。
近些年来,我曾用本方合通幽汤、大黄甘草汤加肉桂壮命火,随证加减,治疗过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所致幽门不全梗阻者,症见朝食暮吐,大便秘结不下,腹部起包串走雷鸣,须到晚间呕吐之后,腹部较舒,始能睡卧。对这种病状,古称「反胃」。具体处方如下:旋覆花10克(布包),生赭石30克(先煎),半夏10~12克,人参3~6克,生姜3片,甘草3克,生大黄3克,当归10克,白芍12~15克,槟榔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紫肉桂2一3克,熟地12克。患者服药2个多月而痊愈,免去了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