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500种中药现代研究-祛风湿药-秦艽 |
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叶龙胆(大叶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龙胆(粗茎秦艽)
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ill 或小秦艽 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味苦、辛,性平。入肝、胃、胆经。功能: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内服:煎汤,5~1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服。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从秦艽根中分离出三种生物碱:龙胆宁碱(即秦艽碱甲或龙胆碱,Gentianine)、龙胆次碱(即秦艽碱乙,Gentiandine),及秦艽碱丙(Gentiopieroside)。尚含挥发油及糖类。
秦艽的苦味成分是龙胆苦甙(Gentiopicrin),含量为0.2%~1.5%。小秦艽中龙胆苦甙的含量为0.2%~1.4%。
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 秦艽碱甲能减轻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并加速肿胀的消退,每日腹腔注射90mg/kg,其效果与水杨酸钠200mg/kg 相当,连续10日可使脚肿基本恢复正常。如预先注射秦艽碱甲,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减轻和消肿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氯喹、皮质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剂相似,而比水杨酸钠略强。秦艽碱甲抗炎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但其与促皮质激素又有所不同,它不是直接兴奋肾上腺皮质,而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抗炎作用。秦艽碱甲的双氢化物(侧链上无双键)无消炎作用,可知此双键的存在是抗炎的必要条件。秦艽碱甲还能明显降低大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豚鼠的组胺性休克及大鼠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而死亡。其能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较小剂量注射给药,即能抑制狗肠瘘因灌注氯化亚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肠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经系统,这种抑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秦艽碱甲能提高大鼠(光热刺激法)的痛阈,但作用短暂;对小鼠(热板法)亦有镇痛作用,如与元胡索、草乌、天仙子等配伍,能使镇痛作用增强,作用时间延长;但与吗啡合用时,则无互相增强作用。
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对麻醉犬、兔的降压作用短暂,且使心率减慢。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切断两侧迷走神经不能阻断其降压作用。秦艽碱甲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能减慢心率并伴有心舒张不全和心输出量减少。提示其降压作用是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而与迷走神经无关。
4. 对血糖的影响 秦艽碱甲能使大鼠、小鼠的血糖显著升高,同时肝糖原有显著降低。该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该作用在切除肾上腺或使用阻断肾上腺素的药物(双苄氯乙胺)后消失,表明其升高血糖作用可能是通过肾上腺素的释放所引起的。
5. 其他作用 秦艽乙醇浸液在体外对炭疽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常见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秦艽碱甲能明显减轻豚鼠因组胺喷雾引起的哮喘及抽搐;对兔的蛋清性过敏性休克亦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秦艽碱甲能拮抗组胺和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尤以对前者的拮抗作用较强。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脑脊髓膜炎 秦艽注射液,每次2~5ml(每毫升含生药0.625g),每6小时1次,肌肉注射,治疗21例,用药3~7天治愈,均未发生后遗症,亦未发现副作用。〔哈尔滨中医 1960;3(5):27〕
2. 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秦艽注射液1支(2ml,含秦艽总生物碱10mg),肌肉注射。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著的镇痛、消肿、退热和恢复关节功能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 1978;(7):444〕
3. 治疗慢性结肠炎 秦艽、防风、陈皮、苍术各9g,泽泻、当归、升麻、槟榔、黄柏各12g。可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配合灌肠:白菊花、蒲黄各45g,水煎200ml,每晚睡前取侧卧位灌肠,保留至次日。内服方与灌肠方同时应用,每10天为1疗程。治疗50例,疗效满意。〔山东中医杂志1991;10(4):18~19〕
方剂选用:
1. 治疗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秦艽(去苗、土)、柴胡(去苗)、知母、甘草(锉、炙)各一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圣济总录》秦艽汤)
2. 治疗消渴,除烦躁:秦艽二两(去苗),甘草三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太平圣惠方》)
3. 治疗背痛连胸: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三钱(酒炒)。水煎服。(《医学心悟》秦艽天麻汤)
4. 治疗风中经络而痛:羌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熟地三钱,秦艽、白芍(酒炒)、独活各一钱五分。(《不知医必要》秦艽汤)
5. 治疗小便艰难,胀满闷: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秦艽配伍鳖甲 秦艽祛风除湿,乃风药之润剂,并能清热退蒸;鳖甲滋阴清热、软坚散结。二者伍用,共奏滋阴清热除蒸之功效,用于治疗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因阴虚所致者。
秦艽配伍柴胡、知母、甘草 秦艽清退虚热;柴胡辛凉透热;知母清热滋阴;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有清透虚热之功效,用于治疗虚劳潮热、咳嗽、盗汗不止等症。
秦艽配伍防风 秦艽苦辛性平,入肝经,为风药中之润剂,有祛风除湿、舒筋止痛之功;防风辛甘微温,为祛风通用之品,有疏风胜湿止痛之效。二者合用,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之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者。
秦艽配伍防己、知母、忍冬藤 秦艽祛风清热除湿、舒筋活血;防己祛风湿、止痹痛;知母清热除烦;忍冬藤祛风清热、除湿止痛。四药伍用,有祛风除湿清热、舒筋活络、蠲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热所引起之肢体痹证、发热、关节肿胀疼痛等。
【注意事项】
宜忌: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毒副作用:秦艽碱甲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480mg/kg及350mg/kg。分别给大鼠注射秦艽碱甲 50mg/kg、90mg/kg、120mg/kg,每日一次,连续 14 日,病理切片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均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有肺水肿现象。
临床应用本品,口服秦艽碱甲100mg,每天3次,可出现恶心、呕吐反应。亦有1例服药100mg后感心悸及心率减慢,但较快恢复。
【医家论药】
“秦艽,入手足阳明,以其去湿也;兼入肝胆,以其治风也。故手足不遂,黄瘅酒毒,及妇人带疾须之。……凡痛有寒热,或浮肿者,多挟客邪,用此以祛风利湿,方为合剂。故《本经》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体痛等证。若久痛虚羸,血气不能营养肢体而痛,及下体虚寒,疼酸枯瘦等病,而小便清利者,咸非秦艽所宜。”(《本经逢原》)
“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温能通利,故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性能祛风除湿,故《别录》疗风无问久新,及遍身挛急。
能燥湿散热结,故《日华子》治骨蒸及疳热;甄权治酒疸解酒毒;元素除阳明风湿,及手足不遂,肠风泄血,养血荣筋;好古泄热,益胆气。咸以其除湿散结,清肠胃之功也。”(《本草经疏》)
“秦艽,苦多于辛,性平微温。凡人感冒风寒与湿,则身体酸痛,肢节烦疼,拘挛不遂。如风胜则为行痹,寒胜则为痛痹,湿胜则为着痹。痹在于骨则体重,痹在于脉而血涩,痹在于筋则拘挛,痹在于肉则不仁,痹在于皮则肤寒。至于手足酸疼,寒热俱有,则为阳明之湿,潮热骨蒸,则为阳明之热,推而黄疸便涩,肠风泻血,口噤牙痛,亦何莫不由阳明湿热与风所成。用此苦多于辛,以燥阳明湿邪,辛兼以苦,以除肝胆风热,实为祛风除湿之剂。然久痛虚羸,血气失养,下体虚寒,酸疼枯瘦,小便利者,咸非所宜。”(《本草求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