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中医流派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孟河医派的形成和发展探讨

  • 文章导读:孟河医派是近300年来逐渐形成的一大医派, 业绩彪炳。“孟河医派”名称的由来首次见于丁甘仁次子丁仲英1927年在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跋中说:“吾乡多医家, 利济之功, 亘大江南北, 世称孟河医派。”出类拔萃的名医梯队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不断完善的学术特色是其繁荣昌盛的保证。其学术特色表现在:一是师古不泥, 和缓醇正;二是博采众长, 寒温兼容;三是不分门户, 学而不偏;四是中西兼融, 择善而从;五是精专博通, 治法灵活。

    孟河医派是近300年来逐渐形成的江苏医家一大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中, 成为中医学继温病派后的一支新军。其业绩彪炳, 文化底蕴深厚, 流派色彩明显, 学术成就突出, 是历史影响深远的地域性流派, 也是学术流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 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任何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医学流派, 无不由其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奠定历史地位, 产生深远影响。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 力纠时弊、大胆创新的结果。

    近年对孟河医派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孟河医派在国内外的影响之大、弟子之多, 为目前国内其他医派难以企及。

    1“孟河医派”名称的由来

    当今西方著名的中医药学者蒋熙德 (德国籍) 研究证明:“德贤之子费国作 (1730~1800) , 德才兼备, 是第一个地方志有载的名医, 称其‘精医’。从费氏第五代医家入载地方志这一事实表明, 乾隆年间才开始有孟河医家的报道, 至嘉庆年间 (1796~1821) 孟河才逐步形成地方性医学学派。[1]”

    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说:“吾吴医学之盛, 甲于天下, 而吾孟河名医之众, 又冠于吴中。此不必远引古事, 即证之吾友听鸿余君《诊余集》中而见矣。[2]”

    中国医史学家陆锦燧在《香岩经·序》曾说:“江浙间医家多以治瘟病名, 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 并不专治瘟症, 由是有孟河医派、叶派之分。[3]”

    丁甘仁次子丁仲英1927年 (民国十六年) 在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跋中说:“吾乡多医家, 利济之功, 亘大江南北, 世称孟河医派。犹古文有桐城、阳湖;绘事之传南宗、北宗。[4]”这是首次提出“孟河医派”的名称。

    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 (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 谓:“自十九世纪到民国初年, 费、马、巢、丁四家崛起于这个孟河小镇, 名震遐迩, 因此当时流传吴中医学甲天下, 孟河医生冠吴中的说法。[5]”

    2 出类拔萃的名医梯队是孟河医派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孟河之名, 源于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它原是武进的一条运河, 镇因河得名, 孟河镇北临长江, 是常州市的西北“边陲”, 地理区位条件独特, 孟河地处在两座山之间, “东山对西山, 两山夹一城”。

    上海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屠执中认为, 孟河医派的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 可谓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 宋代出了许叔微, 著《本事方》, 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 孟河地区积聚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 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孟河医派鼎盛期, 当时200余户人家的孟河小镇, 有十几家中药铺, 自南向北分别是儒德堂、泰山堂 (扬中人开) , 聚德堂、同德堂、天生堂 (马家药店) , 费德堂、仁济堂 (费家药店) , 灵济堂、益生堂 (为费宝堂开) , 足见当时医事之盛。府县志有载:“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 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撸之声连绵数十里”, 孟河医家之名一时声震寰曲, 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年代,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长江流域, 历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新科技的策源地, 更是中医药兴旺发达、学术流派争奇斗艳的好地方。常州地处长江之滨, 太湖之畔, 位于长江三角州腹地。孟河北抵长江, 南接京杭大运河, 连接两大水系, 水路发达, 交通便捷, 居沪宁线之中, 与全国闻名的吴中医派同在一省, 距离很近, 为孟河医派的诞生提供了地理优势。孟河医派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 经过碰撞、浸润、涵容、交流, 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和升华。

    费氏无疑是孟河医派中最古老的, 其家谱可以追溯到汉代, 从儒而仕, 世为良臣。明末清初, 费尚有弃官从医, 定居武进孟河, 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1626年, 为逃避太监魏忠贤对东林党的迫害, 费尚有 (1572~1662) 受“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思想的熏陶, 离开镇江, 定居孟河, 弃仕从医, 成为儒医, 开费氏医学之先河。

    孟河医家绝大多数是典型的儒医。其中, “以儒通医”者占有很高的比例, 他们或先儒后医、医而好儒, 或儒而兼医、亦儒亦医。

    费家最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费伯雄 (1800~1879) , 为费家世医第七代, 在咸丰、同治年间以归醇纠偏, 平淡中出神奇而盛名, 他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先儒后医, 悬壶不久, 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 曾为林则徐家人治病, 与林则徐是至交。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 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 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时, 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 门前时常舟楫相接。除“醇正”外又以“缓和”为特点, 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 蔚然为医界重望。其孙费承祖, 号绳甫, 克绍箕裘, 有乃祖遗德余风, 中年后移居上海, 以善治危重急奇病见称。

    马家原以疡科名者数世, 至马培之 (1820~1903, 字文植) 呼声最高, 影响最大。时值慈禧太后病, 征各省名医医治, 1880年马氏受荐入宫, 治愈其病, 遂得赏识。后马氏因故托病回家, 慈禧且赐有“福”和“务存精要”两块匾额, 医名大振。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 被称为“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所著有《外科传薪集》, 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 方能取效。另其门人整理有《马氏医案》, 另有《医略存真》1卷行世。

    巢家是在两地先后成名, 即是巢崇山、巢渭芳二人, 巢崇山在上海行医50余年, 家学渊源, 学验宏富, 擅长内外两科, 刀圭之术犹为独到。巢渭芳系马培之学生, 精内科, 尤长于时病。一生留居孟河, 业务兴旺, 名重乡里。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