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我国主流医学界四大“ | |
[医药][组图]广东拟重点建设15个 | |
[评论]胡锡进:一些人不要再喊“ | |
[产业][图文]张强:绝大部分医生 | |
[名家医案]吴光炯治小儿胃食管反流所 | |
[五官科验方][图文]王保林自拟益气宣鼻 | |
[医药][组图]复旦版《2021年度中 | |
[养生保健]枸杞养生保健 关键是吃法 | |
[优生优育]诺如病毒是什么?诺如病毒 | |
文章导读:峏山杨氏妇科作为安徽三大中医妇科流派之一,至今已传承600余年,历20余代,代不乏人。因杨氏家族在中医妇科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用药特色,而在安徽中医妇科界享有盛誉。由于历史原因,各界对杨氏妇科知之甚少。该文根据史志、杨氏宗谱、杨氏传人医书手稿及实地走访调研,对杨氏妇科流派的传承进行初步探讨,并附传承简表于后,以冀引起学界重视。 |
2012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由胡国华先生主编的《全国中医妇科流派研究》一书。此书首次按地域划分,汇集了全国各地著名的妇科流派,可以说是在有关中医妇科流派的收集、整理、挖掘及学术思想总结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专著。其中在新安妇科流派一章中提到了安徽省有三大学术流派: 新安黄氏流派、峏山杨氏流派和庐江徐氏流派[1]。笔者仔细拜读此节全部内容后,发现书中仅对新安黄氏流派和庐江徐氏流派做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和总结,唯独缺少了自明朝初叶即以妇科医术沿传子孙,至今已传20 余代、有600 余年历史的皖巢峏山杨氏妇科的介绍。杨氏一族历代名医辈出,在学术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传承情况及诊治特色,后人知之甚少。其实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杨氏传人杨晓生先生即着手撰文写过有关峏山杨氏妇科的文章。但由于时代所限,杨先生的文章中有些值得商榷之处,加之20多年过去,此文当时又发表在内部刊物上,故现今难得一见。今在峏山杨氏妇科19 代传人杨承源、杨承祥及20 代传人张东鸣二位先生的帮助下,依据手头所掌握的资料再次加以发掘整理,对峏山杨氏妇科的源流及学术思想,试向学界重新做一次全面的介绍。正如龚维义先生所言: “巢县峏山杨氏一族,始于杨澍,起自明初,至今历传20 余代,均以妇科活人,代有名贤,疗效卓著,名震江淮之间。峏山杨妇科之宝贵遗产,确实应该很好地发掘整理,认真加以继承。”[2]
在巢县柘皋镇南部有一山,因山形走势而名为“峏山”。山南脚下有一村庄,全村均为杨氏一族聚居,故称为“峏山杨村”,又叫“大杨村”。杨氏一族各支系后嗣分为老八房、小八房,世代多以妇科医术著名,前人曾言: “吾巢医学专门妇科以峏山杨氏为最”。[3]据杨承祥先生回忆: “在大杨村村口杨氏族人曾种有一棵大槐树,当地人称为‘开怀树’,树中枯成一大洞,不能怀孕之妇只要在洞中站一刻,再服峏山杨种子秘方,即会珠联成孕。有胜过求子观音的美誉。”此说固然夸张,可从另一面也反映出杨氏妇科医名之盛。难怪在当地有“不经其治而死者,其家不能无恨,乡里未尝不詨譲”[4]的说法。
杨氏原籍浙江慈溪,“大巢之有杨,自宋福州知府九州公始焉”[4]。九州公系宋建炎进士,授车驾司郎中,任福州知府,又宦游于皖,晚年卜居峏山。可知九州公为杨氏居巢一世祖。传至五世祖“曰广曰义,从明太祖定天下,累立战功”[4],二人分别以军功受封弘農郡侯、昭勇将军。其中昭勇将军杨义“晚年告老家居,留心仁术,有名医以女科医术谒,义因命其三子师之,遂精其术,大显于时。”[5]杨澍,字隐真,昭勇将军杨义三子。其生性恬淡,不以门阀自高,“喜读书,乐佳山水,常幅巾筇杖与黄冠缁衣辈游处于茂林修竹间”[6],早先禀父命从学于女科某名医( 已失其名) ,遂穷究性命之旨,晚年又得异术而复善导引,术臻至神,享寿104岁,无疾终老。杨澍以医名大振于当时,可以说是峏山杨氏女科开宗立派的奠基人。由此,杨氏女科开枝散叶,代有传人。
杨隐真把医术精心传于子孙,尤以族孙杨益泰( 字挹士) 深得其传,崇祯四年进士吴心启赠匾“世医种德”,顺治十五年进士李湘北旌曰“功参造化”。益泰又传其长子杨伕乾( 字戾侯) ,其“医有能声,虽年逾古稀而颂顾盈门”[7]。伕乾子曜嘻秉承祖训,从医终身。杨氏女科第7 代传人杨枝新,其号春台,儒而精医,曾任衡州别驾( 今湖南衡阳市) ,时人又称其为“杨衡州”,历任思恩府同知,因“公家世秘传女科,屡著神验,诸名公尤争迎之恐后”[8]。清季巢县县令狄宽念杨枝新生前为官清廉,行事练达,且活人无算,特于乾隆十七年( 1752 年) 为其母陶太宜人神位入祠致祭而奏表朝廷,后遂在大杨村东南角建造“节孝祠”一座。
杨名远,号万里,杨枝新侄,“沿及名远为第八代”[5],名远医术“专精致神,益光祖烈”[5],故陈梦雷在其《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称: “凡杨氏之习医者,以名远为重望”[5]。由此可见杨名远的医术得到了其家族及同道的认可与推崇,“邑之业医者咸以为指南”[9]。杨名远下传长子杨淑正( 一做淑祯) 。淑正字雨霖,号英山,籍癝生,生于明万历庚戌年三月,卒于清康熙辛亥年五月,幼年即随其从祖衡州( 即杨枝新) 游南岳山,途中“又遇高僧,为广其医理,授以内外名方”[5],遂“复大振其业”[9]。凡此,“杨氏之传,更增式廓焉”[5]。后淑正考中进士,任湖北英山县教谕,兼行医学,为杨氏第9 代传人。淑正长子杨荫,字圣袭,“虽不专以医名,然亦未尝失其家传也”[9],为杨氏女科第10 代。杨荫之子杨孝书承其祖业,以医世其家,曾撰有《养生要论》行世,惜今未见传本。同时,杨氏第11 代传人中较为闻名者还有杨道岓、杨大受( 字可容,号朴斋) 等。
在代不乏人的家族传承中,首开杨氏妇科理论先河的当为第12 代传人杨化鸣。化鸣字映东,撰《医训》一卷,是书提炼先贤治验,究其用药大法,归纳总结出杨氏女科常用于临证的15 个经验方,在其家族内称为“七方八法”,至此杨氏女科自成体系。“七方”分别为: 1龙灵( 涎) 大丸方、2保胎方、3顺胎方、4催生方、5治胎咳方、6治胎痢方、7通脉调经方; “八法”分别为: 1开血府生新血法、2化瘀血法、3治胎气法、4泻胎火化热法、5损伤保胎法、6长胎复活法、7产后无根虚气法、8产后消导法。上述“七方八法”至今仍在杨氏传人中广泛应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支系传人所继承的“七方八法”在组方上略有不同而已,其配伍特色待以后闲暇之余,笔者再另撰文详细介绍。
杨化鸣生三子,曰德、曰梓,曰榜。其二子杨梓( 1785 - 1821) ,字邦才,号干夫,其“检( 化鸣) 所遗《医训》孜孜焉,愈求愈精,因以岐黄济世活人颇多,而人之求之者日益进”[10],为杨氏妇科第13 代传人。同邑侯周赠“眉寿双辉”以表其德。杨梓下传长子廷堦、次子廷芳,二人俱以医名闻于当时。
杨廷堦,字步衢,号俊岚; 杨廷芳( 1802 - 1848) ,字步鳌,别号俊峰,太学生,所医辄效,曾选其先世临证治案精华,辑有《峏山杨氏妇科脉案》一书。廷芳同时分经、带、胎、产、杂病等门撰成专著《峏山妇科求诊便览》上、下2 卷。上卷: 诸脉阴阳数成、月经论、经闭论、血崩论、白带论、虚劳论; 下卷: 子痫论、子悬论、子肿论、子淋论、子嗽论、转胞论、霍乱论、顺产催生诸方、小产症诸方、产后症诸方,并在书末附有十二经主病、主药,颇具特色。此书是目前杨氏女科存世不多的专著之一,现仍珍藏其后人手中。从“七方八法”的创立到《求诊便览》的成书,标志着杨氏妇科理论从早期单纯的临床经验总结逐步走向成熟,渐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
廷堦有献钺、献纪、献簇、献璞四子,廷芳有献錞、献荣、献焘、献功四子。此八人或精于医,或长于药,皆承习家传女科,自此后杨氏家族中以此八房分枝而成的名医尤多。现就将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各支系传承情况一一介绍如下。
杨献钺,一名櫄甲,字卫卿,号左臣,生于嘉庆丙寅,卒于道光甲午。其子光钊继其业。光钊早逝,其子裕宽( 字敬敷) 依叔祖献璞而长,时值兵乱,其又孤弱资助无出,故裕宽以家中“守存脉案剥落未尽蠹乃就读”,[11]殚精竭虑,发前人所未发之理,其认为: “凡诊脉,必参阴阳、风雨、晦明四时倚重倚轻之气,以究六疾之所由来,故不拘拘于妇科专门”[11]。因此,远近来求裕宽诊病者,“老幼男女应时而辄效”[11],实为当时“杨氏医学之一派也”[11]。可惜天不永其寿,裕宽年方34岁而早逝。裕宽生一子,名应举( 字爕廷1884 - 1954) 。杨应举出生4 个月时即遭失怙,全赖其母躬亲抚养,长至13 岁通读儒经,其母乃出祖遗医书令循习之。年十七又师从叔祖父江南名医杨光淮深造,苦学3 年而有得,后返巢湖城内中后街挂牌开业,一时名噪一方。应举传子杨乐天( 字承尧1924 - ) ,1953 年毕业于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为杨氏妇科第19 代传人。
杨献纪,一名櫄华,字贵卿,号观潮,生于嘉庆庚午,卒于道光戊戌,英年早逝。时其子杨光淮( 字注之,1834 - 1909) ,年仅5 岁,依母成立,少有大志,家贫闭门攻读,适太平天国举事,未应童子试。战后,年近而立,遂绝意进取,潜心家传医道,以医行世。同治年间遭族中事变,携眷由峏山迁芜湖中二街一小巷挂牌行医30 余年,声名远播,清宣统元年( 1909) 光淮逝世,从九品衔。其将医术传于三子杨裕惠。
杨裕惠,字芳田,著有《芳田医案》、《芳田谈医》、《峏山杨妇科临床医话》于世。裕惠侄佰勳、仲书均继承家学,为安徽省现代著名医家。杨佰勳曾担任商务印书馆特聘董事,长于中医理论,而杨仲书于中医临床造诣较深。杨仲书( 1900 - 1972) 派名应麟,生于芜湖,1917 年起随叔父杨裕惠习医,1920 年正式挂牌行医。曾言“医家用药,非求其效不可”[12]“用一方,必验其药力,药性与病合,无不效验,始称妙方。不求效验,于病无补,于医有害,虽有多方,又有何益?”[12]; “欲求其效,非认症、识药不可,二者缺一,则无效可求矣。”[12]中年后医名大振,求治者络绎不绝。1954 年,出席安徽省中医座谈会。1958 年献出妇科调经丸、治瘕方等祖传验方、秘方,破除峏山杨秘方秘不外传的家规,并收曹文俊及杨承源为徒( 按: 1995 年版《芜湖市志》误作“曹文俊及淮南杨济超为徒”,“杨济超”当为“杨志超”,乃音误。志超先生谱名杨承源,乃杨应侯长子,早岁即至芜湖从学于杨仲书,现定居淮南,今特正误于此) 。1960 年,作为安徽省唯一中医代表出席全国妇科学术会议,参与全国妇科三年计划的制定工作。杨仲书精于妇科调经、束带、止崩、胎前、产后等疑难杂症,认为“妇科大纲有三: 经期、妊娠、产后。妇女诸病,首重调经,首方必用调气活血,遇病则不能一定,须认明何病,用药使效。”[12]善用山药乌梅汤治疗妊娠恶阻,“此病实非气病,乃本人正气为胎所阻之病,无须用一味理气动气之品。只须专用补气养血滋阴收敛之药,使可动之气收之护之,无不愈矣”[13]。治血崩,以“引经止血汤”辨证用药,止中有行,“败血不去,血岂能止?”[13]按祖传“治无根虚气法”,研制“子宫坠汤”。以补气、升提、化结、软坚之药,治疗子宫脱垂,气虚下坠之症。“文革”中,杨仲书身遭冲击,1972 年忧郁而逝,生前在家传“七方八法”的基础上著有《峏山杨妇科秘传》一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