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学院 >> 中医流派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峏山杨氏妇科作为安徽三大中医妇科流派之一,至今已传承600余年,历20余代,代不乏人。因杨氏家族在中医妇科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鲜明的用药特色,而在安徽中医妇科界享有盛誉。由于历史原因,各界对杨氏妇科知之甚少。该文根据史志、杨氏宗谱、杨氏传人医书手稿及实地走访调研,对杨氏妇科流派的传承进行初步探讨,并附传承简表于后,以冀引起学界重视。

 

3 杨献璞房

杨献璞,字韫山,号琢斋,生于嘉庆丙子,卒于光绪壬午。因其家世业医,故乃朝夕教授其子杨筱山家传女科之术。杨筱山公“幼颖异,读书异常儿”[14],勤求古训,素抱“他日不为良相当作良医,以活众人”[14]之志,潜心于医道。后适逢乱世,杨氏家族子弟多“游武庠,举武科”[14],加之其父与当时淮军名帅江南提督张遇春( 字山樵) “即属戚好,又兼至交”,故弃文从武,惜张遇春未几谢世,杨筱山又无志于鹏程,遂回乡行医,直至终老。杨筱山生五子,唯第四子杨裕根( 字植芝,1873 - 1939) “承先生之志,以医世其家,四方之请求,争欲得一诊以为慰,于是医学愈富而名益高”[14]。其曾悬壶上海,专为租界内侨民诊治。后应军阀张作霖之邀,为张氏夫人治疗,并治愈张学良夫人于凤至之疾。晚年于峏山东麓建“爱儒庐”,遗有《妇科精蕴》4卷,传医术于九峰、新五两子。

杨九峰毕生致力医术,精研家传女科奥义,临证灵活多变,时任巢湖政协委员鲍某之妻,早年妊娠期患痢疾,多方延医治之无效,体质日趋虚弱,后经杨九峰以“祛病保胎法”治之,立见效验。其曾随父游京沪等地,杨植芝公弃世后,于凤至等社会闻人亦慕名求医,常常宿疾立除。抗战初期,日军扫荡柘皋,途径大杨村,杨九峰被掳进巢城,但他不屈于日军淫威,仍潜回乡里继续行医,直至逝世。其子杨承志,孙杨荣祖均继家业。

杨新五( 1906 - 1977) ,一字新吾,以字行世,谱名应芳。幼从其父及兄长九峰习医,深得杨氏妇科精髓,且又攻研岐黄百家之书,发其新义,兼取众长,尤善治不孕之疾,创制有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引血归经汤”、治疗陈旧性宫外孕的“姜炭香附饮”、治疗子宫癌的“土木丁丹消癌汤”等。杨氏17 岁行医乡梓及江淮之间,20 岁移居合肥,因其医好一妇人产后痢疾及一富商爱妾难产而声名鹊起。抗战期间往返于合、巢间行医。抗战胜利后,仍回合肥开办“峏山杨新五诊所”。医务蒸蒸日上,民国期间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曾请他治病,病愈后对其医术大加赞赏,特赠书曰: “善治病者为良医,善治国者为良相。良医良相,其术不同,其道则一。”1952 年,他联络合肥地区中医名流黄养田、金容甫、田理全、梅德盈等人,并捐出私宅三间,率先在合肥成立了中医联合诊所,并担任主任。1963 年,杨新五调往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妇科主任,培养了一批中医妇科专业人才,1977 年在合肥逝世。其传人有长子杨云生、次子杨槐生、四子杨晓生、五女杨承祥、侄儿杨承会、徒弟杨连竹等。

廷芳支

1 杨献錞房

杨献錞( 1808—1879) ,字如钟,号振夫,授登侍郎,为杨廷芳之长子,杨氏女科第15 代传人。其幼承庭训,读书不求士进,惟存济世之心。振夫公儒而通医,尤精女科,每日诊治不下百人,且怀仁爱之心,近者留餐,远者留宿,“计药资外不多取值”[15],一时间“北自肥定,南自无庐,东及含和全椒等属靡不闻风而至”[15]。先生每旦晨起即端坐寓所,按路之远近,病之缓急,编次递阅,按病施方,每诊一病,均有脉案记载,复诊时再按编次序号查对或续记,此种记录病案的习惯一直被杨氏传人沿用至今。杨振夫医名噪于乡里,故“病妇苟曾至峏山诊视者,后虽不幸而死,其母家绝无怨言”[15],可见当时病家对其敬服如此。献錞传子光煊、光鈡、光斗等。

1. 1 杨光煊杨光煊幼而习儒,由儒通医,因道光末年人心肆乱,故改习骑射入武庠。后粤匪兆祸,乃锐志从戎,郁郁不得志,归乡而忧卒。生一子名裕治,字海州。杨海州早年父丧,其母在族中租一屋,昼夜纺纱以资糊口,供海州读书。及海州长成,其母出“祖遗脉案数卷令卒读,又复典质钗荆使购古医书以广其儿见闻。”[16]杨海洲得先世方案后,奉阅数遍不得其径,“乃复究心于《灵枢》、《素问》、《八十一难》等经及汉唐以来名医士所著脉诀、方书以寻其根底。”[16]数年后海州以医学行于世,而其医术有别于寻常医,故“远近求方药者络绎不绝于路,家以复兴。”[16]海州公临证主张“守法不如守理,守法者为法用而法穷; 守理者根藉乎法内,神周乎法外”[7],故曰“理明而法益彰”[7]。杨海州生两女一子,其将医术传于大女婿叶朗轩及同为世医出生的二女婿窦楚生。其子杨应增欲继父志,怎奈父丧后遵母命以应举子业,后遂未习医,此支后无传。对于家传秘法,杨海洲常谓: “善守祖业者,盖在乎理而不在法。吾姓子孙世守祖宗脉案,不能公于天下,后世秘其法汩其理也,非祖宗之意。”[7]在当时这种敢于打破秘方、秘法只能在家族内传承的勇气,至今仍难能可贵。

1. 2 杨光钟杨光钟( 字鼎堂) ,传子裕胜,父子皆医术精湛,一时名扬大江南北,妇病患者不绝于途。民国期间,诸如段祺瑞、李本一、卫立煌等军政要员妻室之病均延其父子医治。杨裕胜,字孟卿,生四子: 长子杨应桂( 字东坦) ,次子杨应涛,三子杨应侯( 字仪亭,1919- 2000) ,四子杨应长( 字干亭) ,均以医妇疾和痔疾著名。

杨应侯,孟卿第三子,医术精湛,名震江淮间,应排行第三,乡人呼为“三先生”,早年医迹遍及芜湖、巢湖、合肥、南京、上海等地,晚年行医乡里,传人有张丽峰及承源、承祥两子。张丽峰( 1932 - 2006) ,字学水,含山县福山人,1947 年间正式递贴拜师于杨应侯,为其开山门之徒( 当年拜帖仍珍藏于其子张东鸣处) 。张先生聪慧过人,加之又勤奋好学,深受其师喜爱,故“三先生”倾囊而授其祖传“七方八法”和秘制大丸药的配方及传统加工工艺,使3 年满师悬壶乡里的张丽峰,即因疗效卓著被乡亲们称为“小神仙”,也使张氏成为新中国成立前杨氏家族之外唯一没有改为杨姓而独立行医的外姓传人。1952 年张先生在家乡组建中西医联合诊所,任副所长。1953 年考入芜湖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与师弟承源、承祥从芜湖杨仲书处抄得《峏山杨氏妇科秘传》与《求诊便览》勤加研习,1958 年在合肥参加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师资班,并跟随师叔杨新五临证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5 年调入安徽省建设厅职工医院( 现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历任中医科主任、副院长等职,1996 年被评为“安徽省首届名老中医”。张老晚年诊务繁忙,上至省市政要、社会名流及其妻室,下到贩夫走卒,皆一视同仁,精心诊治,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张恺帆曾嘱托张老要: 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并欣然提笔留念。张老在闲暇时即整理临证医案及杨氏女科经验,多年来从未间断,并准备结集出版,不料天不假年,书未成而人已逝。庆幸的是其子张东鸣先生在继承家学的同时,为了却张老遗愿,继续着手《张丽峰峏山杨氏妇科经验集》一书的编纂工作,并已请其父当年同窗好友、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题写了书名,此书出版指日可待。

杨俊亭,字守如,孟卿婿,早年师从其岳父,孟卿歿后,又随杨应侯习医有年,并传其学于女儿杨翠华。杨木斋,字应德,孟卿侄。民国初年悬壶于皖南宣城,尤善女科杂病、难病,常常投剂辄效,在当地被誉为“杨神仙”。抗战时所住之宅被日军炸毁,故回江北,仍行医于巢湖地区。解放后在巢湖市医院任中医科主任,求诊者盈门。晚年总结临床经验撰有《峏山杨木斋妇科医话》1 册,分上下2 卷,并由著名书画家赖少其先生题写书名。书中录有杨氏祖传“七方八法”等内容,可惜此书当时未公开发行,故今已难得一见。

1. 3 杨光斗杨光斗( 字射堂) ,传子裕智( 字效愚,1895 - 1976) 。杨效愚先生民国初期随父定居烔炀镇。18 岁时即随其父临症抄方配药,继承父辈衣钵,煎、熬、碾、炒,丸、散、膏、丹无一不精。1922 年在烔炀镇正式挂牌行医,1948 年经国民政府统考合格,发给医师证书,解放后,成立烔炀联合诊所、后改为烔炀卫生院,任院长,曾任巢县卫生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县政协常委,巢县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杨先生一生从医64年,数十年间精心研究我国中医岐黄之术,孜孜不倦,不仅熟记伤寒、金匮之论,对金元四大家,以及陈自明的“调经”、张景岳的“补肾”、王清任的“活血化瘀”等各家学说亦可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医妇科见解。20 世纪50 年代曾多次出席省卫生厅、省中医学术界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发表有“关于发扬祖国中医,谈谈妇科杂症诊治”“临床上认识中医”“妇科概述”等论文多篇,得到省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同,为传承中华医学尤其是中医妇科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省委书记曾希圣、省卫生厅领导亲切会见他,并鼓励他为中医妇科事业继续努力。杨效愚先生注重理论,立足实践,名播全省以及苏、豫、赣、沪等地,远在新疆、西藏等地的患者都慕名前来烔炀求医,每天少则30 人,多则达百余人,使烔炀镇中医妇科久负盛名,他病故前3 天还躺在床上为病人治病,医德、人品备受世人爱戴。其传人有杨匀保、杨应和等数人。

2 杨献焘房

杨献焘( 1823 - 1893) ,字昉鲁,号春烠,又号柳溪,生于道光癸未,卒于光绪癸巳,授登仕郎。柳溪公医名为八房最盛,“杨氏医学声华发越又自柳溪公兄弟始”[3],其性“好佳山水,终年游逸无定处,足迹所经,活人无算……,方药所投,功验历著,经年不得归”[3]。曾游江、浙间时,李鸿章任两江巡抚,“其夫人病累年,征医遍苏境不获效耳。公名以乡谊延视之,一药而愈。”[3]随后杨柳溪又医好李氏幼子腹泻之症,故李氏对柳溪公医术钦佩有加,特书匾额“协济成仙”一块,及条幅“圣言辄与世情合,天事还须人力为”一对以赠之,并送“八人大轿”一顶以备出诊使用。后李鸿章欲报柳溪公医妻救子之情并方便其日后求医问药,而留杨先生在身边做官,委以督办阊门厘捐之职,可“公不顾而去,其傲然类如此。”[3]至此,峏山杨妇科更声誉大震。后杨氏续谱,其中祖字号卷之二有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年侍生李鸿章拜撰的“节孝李儒人并序”一篇,亦可见峏山杨妇科在光绪年间享誉之高。

杨柳溪年老常居乡里,远近求医者昼夜不绝于途。“乡人多愚顽,不晓事。尝有少妇病死,母属往白冤,每要挟不可以理解,惟出公医方示之,咸帖然委之于数无异言。”[3]自古以医名世者,未闻有如此美誉。柳溪公医术之神亦可从其所遗医案见之,笔者特捡一二以概其余: “本邑( 巢县) 西乡有周姓者,妇孕累月,面黄瘦有浊气。公见而异之,为切其脉曰: ‘孕矣,而非正胎’。服公药下物,嘴喙而锐,曲如鹰形,周身皆蓝色; 又尝舟过东关,见一妇坐路隅,腹庞然,形色枯槁,代诊之曰:‘此怪孕也。’予以方剂令归,服之当速,产形如蛙子且多至盈盆。”[3]从上2 案可知柳溪公医术之精妙。其三子光弼、光纶、光明,两孙裕嬴、裕植具传公学,惜后无传。

杨氏家族中除上述五房较为有影响力外,还有与李鸿章有乡谊、世谊、年谊,并在北京为李母愈疾的15代传人杨献弼; 熟悉药性,精于炮制加工的15 代传人杨献功; 曾在抗战期间为杜聿明夫人、孙立人夫人、白崇禧夫人诊治妇科疾患的杨氏17 代传人杨裕德( 字景伯) ; 18 代传人杨品三- 杨铸九- 杨春生、杨冬生一支及近代行医于大杨村的杨西屏、杨东园,行医柘皋的杨福生和迁居淮北的杨鸣奇等名医数十人。杨氏医学成于明初,鼎盛于清末,极盛之时每月至大杨村就医者多达数百人。杨氏医家分日、夜两班为人诊治,且为远途患者设有留宿之所,开办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药房,自制的秘传大丸药竟多达数十种之多。峏山杨氏医家为防止秘方外泄,甚至独创了处方格式及用药字体,亦可见杨氏医家对其祖传秘方的珍视。

从杨隐真屈指算起,簪缨络绎,斗转星移间600 余年已去。杨家以专门妇科传至今世业已20 余代,而代有名人。医名远及苏、浙、沪、京。现仍有杨氏后人在安徽各处行医,其足迹遍及江淮大地。遗憾的是还有部分支系传人的近况,目前笔者知之甚少。今仓促间勉而为之撰写此文,权当抛砖引玉。若日后其他分支的传人能看到笔者拙文,可再著笔行文,以补本文不足或遗漏之处,使世人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峏山杨氏妇科流派的传承情况。另外,笔者通过这次调研亦发现杨氏传承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在此呼吁社会各界能多加关心,并希望杨氏各支系传人能打破思想禁锢,为宝贵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贡献各自的一点微薄之力。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
读过这的朋友还关注more>>
    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