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
药性平和,药味甘涩,长于补脾、除湿,能治腹泻;又有涩味,长于固肾收敛,能治疗遗精、带下和多尿。与山药的功效相似。但就补益作用来说,山药超过芡实;如就收涩作用来说,则芡实胜过山药。
一、芡实简介
芡实是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呈圆球形,直径约6毫米,一端色白,另一端棕红,表面平滑,有花纹,质硬而脆。破开后,断面不平,色洁白,粉性。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者为佳。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池沼湖泊中,我国以苏、湘、鄂、山东微山湖产量最多,每年9~l0月在种子成熟时,割取果实,击碎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即为药材芡实(生芡实)。有时需用炒芡实,炮制方法是先将教皮放热锅内炒至烟起,再将净芡实倒入,拌炒至微黄色,取出,筛净数皮,放凉,即为炒芡实。
二、文献记载
芡实在我国古医籍上早有记载。由于茎上花似鸡冠,故《神农本草经》称为鸡头,《古今注》称为雁头。其它的别名还有雁嚎、鸿头、芡子、鸡头果等等。
说到芡实,不得不提到苏东坡。苏东坡(公元1037~1101
年)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同时又是一个养生学家,给我们留下了《苏沈良方》、《东坡养生集》等医学、养生学书籍。在他的养生之道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日日含服芡实。他储存有许多上好的芡实,每当闲暇之时,常取刚煮熟的芡实数粒,放入口中缓缓地含,直至满口唾津,再鼓漱几遍,然后徐徐咽下。他每天含服 30
粒左右,天天如此,成为习惯。苏东坡一生历尽坎坷,尽管有超人的才华,然而却一生不得志。在宋神宗时被贬滴黄州,在宋哲宗时又被贬滴惠州、儋州,不仅生活条件艰苦,而且精神刺激很大,这些都能够折寿。然而苏东坡竟然用他创造的养生方法,保持了身心健康,以充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苏东坡享年 64 岁,这在当时远远超过了人群的平均寿命。
三、营养成分及药用功效
芡实既是药物,又是食物。据营养成分分析,每500 克芡实含有蛋白质22克、淀粉160克、钙45 毫克、磷550毫克、铁2
毫克、维生素B12毫克、B20.4
毫克、维生素A原等。此外,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粗纤维等。既可代替粮食充饥,又可烹调为风味小吃,咸甜皆宜,还可以制作各种药膳,充分地将药用和食用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芡实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铁、核黄素和抗坏血酸、灰分、树脂等,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作用,如将芡实与瘦肉或牛肉共煮,不但味道鲜美,也是适时补品。民间有用芡实60
克、红枣l0克、花生30
克,加入适量红糖合成大补汤,具有易消化、营养高、能调补脾胃、益气养血等功用,对体虚者、脾胃虚弱的产妇、贫血者、气短者具有良好疗效。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可平;入脾肾二经,主要的功用是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由于味甘,方能补脾;由于味涩,才能固肾。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精、小便不禁皆愈。它的功用与山药相似,然而山药之阴,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又有甚于山药。另外,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专于脾肾而不及于肺。在临床上,芡实可用于治疗脾虚不运,久泻久痢。
由于芡实含碳水化合物极为丰富,约为75.4 % , 而含脂肪只为0.2 % ,因而极容易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夏天炎热季节脾胃功能衰退,进入秋凉后功能尚差,及时给予本品,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补充营养素,若平时消化不好,或热天出汗多又易腹泻者,经常用芡实煮粥,或煮红糖水吃,有很好效果。若用芡实与瘦肉同炖,对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虚弱症状,有很大的好处。《本草纲目》记载“芡实能治遗精、带下”。如用芡实60 克、北芡巧15克共煮烂吃,有补肾作用,治遗精、白带和多尿等。常吃芡实还可治疗老年人的尿频之症。经服芡实调整脾胃之后,再吃较多的补品或难以消化的补药,人就能适应,对身体就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