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医药][图文]重磅!顶级大三甲率 | |
[医药][组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 | |
[医药][组图]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 | |
[医药]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 | |
[医药][组图]广东医院科研哪家强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 | |
[社会]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原书记陈 | |
[医药][组图]2023广东高校排名调 | |
文章导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提出,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为何每年那么多医学生转行? |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报道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提出,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
为何每年那么多医学生转行?一种观点认为,这与近年来医学院扩招且教育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有关。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谢明均接受《健康报》采访时指出,现在本科教育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宽口径”招生、重基础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人才流动机制并没建立起来,医院通过计划渠道按部就班接收人才,只能依靠不断提高“门槛”来限制人员进入。
如今,医学专业学生的求职人数众多,医疗机构用人门槛越来越高,使得一些市级以上医院已不再录用本科毕业生。据《南京日报》8月14日报道,中大医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滕皋军表示,现在三甲医院的招聘门槛至少是博士,对一个医学生来说,本科5年、硕士3年、博士3年,11年寒窗苦读,不过才走完进入医院的台阶而已。而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医生,至少还要5年。16年才小有所成,而如果从事其他行业,也许早就功成名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另外,不少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医师报》8月20日的报道指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红漫,在北京两所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著名高校的5个专业医学生中展开的一项调查发现,2012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不满意率从2010年的38.5%上升到58.4%,仍有半数医学生对就业前景信心不足。
当前存在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对医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可能产生一定影响。滕皋军指出,医生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很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总是看到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医院里大大小小的医患纠纷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生碰到病人情绪化、非理性的表现,心里难免产生很强的失落感。因而现在医学生和年轻医生转行的很多。“你如果碰到医药代表,问一下他的背景,很多都是学医的。这在外国同行看来很难理解,他们的医生是不会做这种事的。”
事实上,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据人民网等媒体近期报道,农村医生缺口53万。《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却要服务约66万个村卫生室。
陕西省副省长郑小明在不久前举办的一次卫生论坛上指出,村一级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网点,是离农民最近的医疗点,承担预防、保健和治疗等职能,但是在陕西三万村,没有一个卫生试点的村占11%;有卫生试点的村占80%~90%,但是完全达标的只有15%,不达标的达15%;合格医生在基层最少,不仅数量不够,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好医生。现在很多乡镇的医院不合格,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1%,大专占17%,中专以及以下专业占32%,个别乡镇因为没有懂操作的人,配备的医疗设备从来没打开过;人员补充受到限制,医学院培养的大都不是农村需要的全科医生。
与基层医院急缺医学人才的情况相对的是,不少医学生不愿前往基层就业。一方面,基层医院条件差,收入低。另一方面,学生对职业和工作环境的期望值较高。王红漫的调查还显示,2012年被调查的医学生中,87.5%学生的就业地选择直辖市,还有沿海省会大城市(37.9%),而选择去沿海、中、西部县乡等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人均不足5%。在报酬方面,近30%的医学生理想年薪期望值在“20万以上”。在工作环境的选择上,愿意毕业后去基层工作两年的医学生比例从2010年的93.5%下降到2012年的57.3%。其中86.7%的人提出各种条件和要求,依次为:“两年后能回原籍工作,住房等方面有优惠”(66.1%),“两年后能有出国交流继续学习的机会”(64.1%),以及“在基层有学习机会如培训等”(45.3%)等。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认为,医学院校应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理性择业,可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亲历西部基层医疗工作,真正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亲身感受当地人民的医疗水平,开设基层工作技能的选修课程,传授基层工作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在有代表性的基层机构设立实习基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基层挂职,让他们提前了解和适应工作环境和特点。
陈育德指出,我们还应尝试建立医学人才赴基层就业的流动机制。国家可以落实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而学校要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在附属三级医院设置培训基地,作为向基层输出卫生人才的出口,并定期为基层工作的学生提供培训机会;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岗位聘任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的考核指标,使在基层工作的学生有机会回到城市;提供适当物质奖励与减免学费等优惠,同时要提高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能力,避免因认识误区而放弃,造成医学人才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