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崔某, 女, 26 岁, 经行2 日, 冒雨感寒, 遂恶寒发热, 头痛身痛, 月经断流而求诊。证见: 寒热往来, 小腹坠胀疼痛, 干呕呐呆, 大便偏干, 小便利, 舌淡红苔黄腻, 脉弦紧。体温38”1 % 。妇科检查, 除小腹触痛外余无异常。
辨证: 感受风寒, 热入血室。治宜: 和解少阳, 活血化瘀。投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5g, 半夏9g, 黄芩12g, 党参12g, 当归12g, 赤芍9g, 川芎9g, 丹参15g,炙甘草9g, 生姜3 片, 大枣3 枚。2 剂, 日1 剂, 水煎服。复诊: 服上药后热退, 仍少腹坠痛。上方柴胡改为醋柴胡9g, 加桃仁6g, 红花6g, 川牛膝9g, 2 剂, 日1 剂,水煎服。次日经水复来, 腹痛渐消而愈。
按: 《伤寒论》144 条曰: “ 妇女中风, 七八日续得寒热, 发作有时, 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本案正合经论, 故投之获效。
4 大柴胡汤治流行性出血热
岳某, 男, 51 岁, 12 天前因头痛发热而住院, 经化验检查确诊为” 流行性出血热”。经输液及中药银翘散、清瘟败毒饮等方治疗病情不见缓解, 邀郑老师会诊。证见: 面赤如酒醉, 寒战高热( 体温每天39 % 以上, 午后为重) , 头痛腰痛, 恶心呕吐, 腹胀满, 两胁胀痛, 大便已6 日未行, 小便黄赤, 脉数有力, 舌质干红苔黄燥。肝功异常。尿常规: 蛋白( ++ ) 、红细胞( ++ ) 。
辨证: 少阳邪盛, 热结阳明。治宜: 和解少阳, 通腑泄热。投大柴胡汤: 柴胡15g, 黄芩15g, 半夏12g, 枳实15g, 赤芍15g, 大黄( 后下) 12g, 生姜5 片, 大枣5 枚。1剂, 水煎服。服上方2 小时后, 大便1 次, 全身汗出。4小时后体温退至37.8 % 。腹满胀痛减轻。次日复诊,体温38.2 % , 仍腹胀满, 胁痛, 舌质红苔黄燥。上方加厚朴15g, 元明粉10g( 化服) 。1 剂, 水煎服。药后大便下青黑水样便夹硬屎七八枚, 量大, 臭不可闻。三诊:精神振作, 热退身凉, 腹胀消, 胁痛减, 开始进食, 舌质红有津苔转薄黄。尿蛋白( + ) 、红细胞( + ) , 大便潜血( ++ ) 。处方: 柴胡12g, 半夏12g, 黄芩12g, 茵陈15g,酒大黄9g, 丹皮12g, 赤芍15g, 丹参30g, 茅根30g, 甘草10g, 生姜3 片, 大枣5 枚。3 剂, 日1 剂, 水煎服。四诊: 体温37 % 以下, 尿蛋白( - ) , 红细胞( + ) , 肝功能恢复正常。舌红苔薄黄, 脉沉缓。守法调理数日, 痊愈出院。
按: 流行性出血热病及多脏器受损, 本案病情加重者, 热结于里是其关键。郑老师指出: 流行性出血热,热结于里、腑实不通是其危重阶段, 应针对见证及早下之, 通腑泄热至关重要。实践证明, 病情加重, 瘀热不化, 导致大便下血者多与此有关。表里同病者大柴胡汤, 腑实热结重者合大承气汤, 腑气一通, 邪热得解, 瘀血得化, 诸多矛盾迎刃而解。
5 大柴胡汤治高热颈项强直
黄某, 女, 41 岁。恶寒高热、头痛项强已13 天。始因受凉而恶寒发热, 经当地给予治感冒药治疗3 天,发热日见加重而住院。查脑脊液( - ) , 血常规: 白细胞14300/ 立方毫米、中性56%、淋巴43%, 尿常规( - ) 。经静脉补液、先锋霉素及中药银翘散等药治疗, 仍发热头痛, 颈项强直, 邀郑老师会诊。证见: 恶寒, 发热午后为重, 体温可达39 % 以上, 头痛, 颈项强, 腹胀满, 恶心欲呕, 大便已7 日未行, 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紧。
辨证:太阳、少阳、阳明并病。治宜: 表里双解。投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5g, 黄芩15g, 半夏12g, 枳实12g, 大黄( 后下) 12g, 葛根30g, 生姜3 片, 大枣5 枚。1 剂, 水煎服。嘱其停用液体及其他西药。服上方后汗出, 大便1 次,量大, 色青黑、恶臭。次日热退身凉, 头痛止、颈项强消, 腹胀除、呕恶止, 患者自述” 我如无病一样”。改小柴胡汤加葛根15g, 调理3 日痊愈出院。
按: 该案讨论时, 几位年轻大夫都称: 高烧项强10余日, 大柴胡汤加葛根1 剂收功, 真乃神奇! 郑老师风趣的说: 停用西药, 意在对其大柴胡汤的疗效有一确切的而真实的评价, 我们中医对自己的疗效不能自欺欺人。可见其老一辈中医药人治学严谨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