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我们通过复习文献,并结合临床体会,现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则探讨如下。

1 升清降浊,开胃为先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黏膜萎缩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胃壁的张力及蠕动能力均大为减弱。中医表现为脾胃两虚,纳化无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临床可见食欲不振,或知饥不食,纳谷不馨,食后脘腹饱胀,或痞满作痛,甚则大便不通等症。本病属中医“胃痞”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虽虚而不可补,标虽实而不可攻;当务之急是恢复脾胃的纳化功能,使其在药物的作用下清升浊降,“纳”、“化”有权。正如《医学正传·痞满》所说:“故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兼之。若全用利气之药导之,则痞尤甚。痞甚而复下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满鼓胀,皆非其治也。”临床上我们常宗李东垣“升阳益胃汤”方意,弃用人参黄芪之壅补,羌活、独活之升散;选用荷叶、葛根升麻等清润之品以升其清阳,兼润其胃;半夏黄连泽泻等苦辛之品降其浊阴,兼燥其脾。并加砂仁、白豆蔻等醒其脾气,枳实、绿萼梅等开其胃气,山楂神曲麦芽等化其腐气。旨在辛开苦降,化腐开痞,以顺其性,俾中焦枢机得转,脾胃升降得复。

2 扶正补虚,刚柔相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正虚为本的疾病,中焦不运,脾胃两虚、纳化无权、后天乏源是其基本病机。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土德日衰,水谷不运,必然导致气血两虚,机体失养。患者可见面黄肌瘦、少气懒言、肢体无力、心悸头晕、动则喘喝、脏器下垂等症,并可出现继发性贫血。而脾胃久病,后天无力充养先天,亦可由脾及肾,导致肾精命火不足。此时可出现腰背酸困、神疲腿沉、畏寒肢冷,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频或短少,甚至面浮肢肿、月经失调、精少不育症。如此,萎缩性胃炎患者后期多呈脾肾同亏、元气大伤的局面。因此,当中焦的纳化功能得到初步恢复,脾胃有受药之机,必须继之以扶正补虚。或健脾益气,或补肾填精,使脾运有权,肾气得继,精生血化,胃黏膜与腺体的萎缩倾向得以抑制或逆转,方是治本之图。一般来说,本病病位在中焦,脾虚常最先出现并贯穿于始终,故健运脾气显得尤为重要。诚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说:“虚寒之痞,治宜温补,但使脾胃气强,则痞开则饮食自进,元气自复也。”又说:“脾气受伤不能运行而虚痞不开者,当专扶脾气。”在胃气有复,脾气得运的情况下,又当兼及胃体,以血肉有情之品补之,温肾化气之品煦之,如此阳蒸阴化,方有可能使萎缩的“胃体”得以恢复。

然不论补脾抑或补肾,均不可壅补或蛮补。因脾为阴土,喜刚燥,恶阴柔;胃为阳土,喜阴柔,恶刚燥。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担当对饮食的纳化与吸收。而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脾胃同病,阴土与阳土均虚,故无论过用刚燥或阴柔,皆非所宜。此时用药应特别注意既悦其脾,又润其胃,刚柔相济,以顺其性。笔者的经验,健脾益气可选用党参黄芪黄精山药白术、白扁豆、莲子等;益胃养阴则选用沙参、石斛玉竹麦冬等。二者搭配,气阴同补,脾胃兼顾,补而不壅,滋而不腻。后期顾及胃体之损,则可参入枸杞子、当归何首乌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等温柔补肾之品,既能温助命火,又能培补精血,实助火以生水也。诸药同用,脾肾双补,刚柔既济。

3 寓泻于补,兼顾其实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胃黏膜及固有腺体发生萎缩性病变,而且还可继发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且久病人络。久病致虚,因虚而致实,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格局。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浅表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反应。中医证候可表现为湿热、气滞、瘀血、痰浊等数端。此时如单补其虚,则易助邪而滞气。因此,用药必须兼顾其实。然久虚之体,不耐攻伐,因此,只能补中兼泻,寓泻于补,使祛邪而不伤正。笔者常以黄连温胆汤合丹参饮为基本方,根据实邪的兼夹情况,随症化裁。

对这种由虚致实的“胃痞”证,应当采取分步分层用药治疗的方法,绝不可一蹴而就。对此古人亦早有认识,如《证治汇补·痞满》所说:“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浊气夹瘀,不能运化为患。初宜舒郁化痰降火,二陈、越鞠、芩连之类;久之固中气,参、术、苓、草之类;佐以他药。有痰治痰,有火清火,郁则兼化。若妄用克伐,祸不旋踵。又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疏导。”《类证治裁·痞满》则说:“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必用苦寒为泻,辛甘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杂病痞满,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这些论述,仍具有较现实的指导意义。

4 方简药轻,缓以制胜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两大难点:一是胃不受药,二是胃体难复。不能只看到患者病机错综复杂,大虚与大实交结并存,就众药杂投,面面俱到,且剂量偏大,重药猛投。对胃部的病变,由于药力可直达病所,故用药比其他疾病更易取效,但也更易致损。笔者的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既不宜过多,也不宜过重,宜少其药味,轻其剂量,抓住重点,渐进渐趋,缓以制胜。如脾气虽虚,但党参黄芪白术等剂量都不宜超过10g;胃液虽竭,沙参、麦冬石斛也不宜过用;其他如开胃醒脾之药,如砂仁半夏枳实等也均是如此。至于攻伐之品,则更不宜过重过猛。另外,临证选方遣药,只可取其“意”而不可泥其“全”,统筹考量,“法”到为度。

5 病案举例

于某某,女,58岁,干部。2001年3月21日初诊。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2O余年,近年来逐渐加重,形体日渐消瘦,面色苍白,短气乏力,上腹饱胀,嗳气频作,呃声深沉响亮。纳减,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中药稍服补药则胃胀如鼓,稍服泻药又泄泻无度。脉沉细濡弱,舌暗淡体胖,舌面光红少苔,有碎裂纹。血常规:血红蛋白50g/L,呈中度贫血。胃镜示:胃黏膜呈花斑状,胃底部色泽灰暗,血管透见,胃酸分泌功能降低。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辨证:脾胃气阴两虚,兼气滞血瘀。治疗:先以升清降浊,开胃为法。处方:荷叶10g,葛根10g,砂仁、白豆蔻各6g(后下),黄连6g,清半夏10g,枳实10g,炙甘草6g。上药浓煎,每服半茶杯,每日3次,饭后服。服后卧床半小时,并稍事翻身。4月5日二诊:上方服2周,纳食稍增,胃脘稍舒,矢气通,大便仍干,但较前改善。脉仍沉细,舌象如前。前方增损,参以益气养阴:党参10g,山药10g,石斛10g,砂仁、白豆蔻各6g,清半夏10g,炒莱菔子10g,黄连6g,焦槟榔10g。5月8日三诊:上方化裁出入,患者服1个月,胃脘饱胀明显减轻,纳食增加,面色较前红润,气力有加,大便已恢复正常。脉缓稍弱,舌质偏暗稍红、体胖、苔薄白。此为血气有复,脾胃升降得调之征。上方加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桃仁10g,制成水丸,每服6g,每日2次。8月8日四诊:患者服上述丸药近3个月。自觉上腹饱胀基本消失,纳食基本恢复正常,唯不敢进硬食。脉缓,舌淡红体稍胖、苔薄白。复查血红蛋白,已升至90g/L;复查胃镜,胃底部黏膜较前改善,色泽淡红,胃窦部有充血及少量渗出。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底部,轻度),浅表性胃炎(胃窦部)。未见肠上皮化生。2年来根据上法间断治疗,患者病情一直稳定。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