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运用温病方证对应原则治脾胃病

  • 文章导读:

      温病方证体系方法的运用重点在辨方证,一是先辨卫气营血、三焦病位,再辨方证;二是辨特征症后用方,突出辨证重点;三是复合方证用合方,此为温病方扩展到杂病治疗常用的方法。

      方证论治强调以经典原著的原始方证为依据。要求医者必须熟谙《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的原文,掌握其中方与证相关的规律、方证效应的规律以及辨识方证的思路。因此,辨方证要有深厚的理论为依托,遵循前人已经建立的规范。温病方证体系方法的运用重点在辨方证,即温病方剂的适应症,从而迅速定出有效方剂。这个辨识方证的过程,同时也是辨认患病机体疾病演变的过程。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先辨卫气营血、三焦病位,再辨方证;简便而准确地运用温病方,此方法在外感病中常用。二是辨特征症后用方,突出辨证重点。三是复合方证用合方,此为温病方扩展到杂病例如脾胃病治疗常用的方法。

      辨三焦病位后辨方证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为人身之重要脏腑。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脾胃湿热证的形成,与人体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中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脾胃湿热理论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由于温病学派的兴起,湿热理论在以往的基础上,完善了病因、发病、病机和辨治、方药等各种内容,例如薛生白的有关湿热病专著等等,温病学派对于湿热病的认识是最全面的。故对于脾胃湿热证的病人,擅长从三焦辨证的角度出发,运用温病方来治疗比较合适。

      如治王某,男,26岁,2010年2月27日来诊。腹胀、饮食欠佳数年。患者诉数年来食欲不佳,体重下降,晨起口干苦,进食后腹胀,伴暖气、反酸,时有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小便色黄,大便调。既往(2008年)胃镜检查有慢性胃炎,病史两年。舌质嫩红、苔黄黏腻,脉滑。

      根据舌脉及症状辨为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湿热中阻,气机不畅,浊气不得下降,故腹胀、嗳气、反酸;热盛伤津,津不上升而口干口苦;湿热熏扰心胸则时有胸骨后疼痛及灼烧感;脾不健运,湿浊下注,故小便色黄;舌红苔黄黏腻、脉滑,皆为湿热并重,蕴阻中焦脾胃之征象。

      病机明确,用王氏连朴饮化裁。药用:黄连10克,厚朴10克,白扁豆10克,薏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半夏10克,香豉10克,山栀10克,蒲公英20克,焦白术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乌贼骨20克,瓦楞子20克,三七粉10克,7剂。诸症好转,继调理2月余,后在2011年3月胃镜检查未见异常,随访一年未复发。

      连朴饮,又名王氏连朴饮,为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所创,载《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将连朴饮方扩展为七味药,川连、厚朴石菖蒲半夏、香豉、山栀、芦根,原文中言:“诸郁之发,必从热化。土郁者,中焦湿盛,而升降之机乃窒。

      其发也,每因吸受暑秽,或饮食停滞,遂至清浊相干,乱成顷刻,而为上吐下泻。……连朴饮祛暑秽而行食滞。”其为主治湿热之邪逆乱中焦所致霍乱的主方,亦可用于湿温病而见身热心烦,胸闷呕恶,溲赤苔黄者。

      对于连朴饮方证,认为脾胃湿热证特征性临床主症为脘痞纳呆,腹胀便溏,口中黏腻,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兼证包括:发热,汗出不解,头痛,眠差,口干喜冷饮,饮水量少,喉中梗塞不适等。舌脉指征为舌质红绛或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濡数或滑数。临床凡是遇到此证患者多选用连朴饮加减对证治疗,往往收到不错的验效。

      在脾胃湿热证的用药方面,亦要重视药证,例如以乌贼骨、瓦楞子制酸止痛。对于慢性脾胃病,本着“久病多瘀”的原则,常在方中加用三七粉,嘱患者与药一起冲服,以活血化瘀,可以提高疗效。同时,由于“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病病人往往兼有睡眠欠佳的症状,针对这类病人,茯苓用量大可有茯神之宁心安眠之功效,如果患者舌苔白腻,可以将茯苓量加用至50克化湿,同时有安神功效。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