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1 胆囊术后胆道蛔虫
李某,男,50岁,1997年3月5日初诊。曾患胆囊结石在本院行胆囊切除术。近1月右上腹间歇性疼痛,恶心,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经治疗效不显,日渐加重,阵发性疼痛,发作时剧痛难忍,向右肩背及右腰部放射。查:腹平软,右上腹部压痛明显,肝区叩击痛,脉弦数,舌淡、苔薄黄。B超示:胆囊已切除,胆管扩张,胆道蛔虫。尿检:红细胞(1~2),尿胆元强阳性,胆红素阳性。拟乌梅汤加减。处方:乌梅、 茵陈各30 g,黄连5 g,使君子、当归各20 g,花椒8 g,制附子、柴胡、川楝子、藿香、紫苏叶、鸡内金各10 g,郁金15 g,甘草5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8日二诊:服1剂疼痛缓解,3剂后症状全消,排出蛔虫数条。复查B超示:肝外胆管9 mm,其内未见异常回声。拟清热利胆方3剂而安。
2 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
牛某,女,26岁,1997年11月3日初诊。近3月来右上腹隐隐作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口苦咽干,纳差,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自服消炎利胆药效不显。加重3天,疼痛钻顶样、阵发性加剧,恶心呕吐,急来诊治。刻诊:痛苦面容,上腹部胀满,压痛明显,莫非氏征强阳性,肝区叩击痛强阳性,并向背部放射。B超示: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泥砂样),胆道蛔虫。拟乌梅汤加减。处方:乌梅、蒲公英各30 g,细辛、花椒、黄芩、甘草、制附子、黄连、干姜各5 g,苦楝皮、川楝子各10 g,党参、使君子、延胡索、茵陈各20 g,当归、白芍各15 g,3剂,水煎分服。
8日二诊:药后症大减,排出蛔虫3条,胆囊区轻压痛。复查B超示:胆道正常,胆囊炎,胆结石(泥砂样)。仍以清热利胆,排石中药散剂以图缓缓收功。
3 胆囊炎、胆道蛔虫
鲁某,男,50岁,1997年8月6日初诊。近几年来右上腹剧烈痛曾发作4次,均经治疗好转。此次发作4天,经治无效来诊。右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恶心欲呕,疼痛难忍,脘腹胀闷,大便不畅,舌淡、苔薄黄,脉弦数。腹肌稍硬,莫非氏征强阳性,肝区叩击痛阳性。B超示:胆囊炎,胆道蛔虫。拟乌梅汤加减。处方:使君子、乌梅、茵陈各30 g,黄连、花椒各5 g,黄柏、当归、附子、柴胡、川楝子、郁金、枳壳各20 g,甘草、延胡索各10 g,槟榔15 g,2剂,水煎分服。
8日二诊: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未排出蛔虫,继用上方去柴胡、甘草,加大黄(后下)5 g,芒硝(兑服)10 g,3剂,水煎服,药后排出蛔虫6条,后随访病未再复发。
按:乌梅(丸)汤是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方之一。主脉证如下:伤寒脉微而厥,肤冷,病者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常自吐蛔。本方具有降逆 止呕,温胃安蛔的功用。临床常用治肠胃蛔虫症、胆道蛔虫具有良好疗效。胆道蛔虫病症状为阵发性发作的右上腹痛,并向右肩背放射,恶心呕吐,口苦,食欲不振,甚则疼痛剧烈难忍,用止痛药只能暂缓,大便不畅,舌淡、苔薄黄,脉弦紧或弦滑,结合B超检查多不误诊。本病属中医胁痛、腹痛、虫症范畴。病机为虚、实、寒、热错杂,乌梅汤组方正合这一病机,故用治胆道蛔虫病可取效。
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且大多合并胆囊炎、胆结石、胆道感染。据笔者经验,用乌梅汤治疗此病效果尚不理想,必须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辨病治疗,灵活化裁。乌梅汤的清热利胆,理气止痛之力尚嫌不足,应加茵陈、柴胡、川楝子等清热利胆,理气止痛之品;温胃之力则有过而无不及,故或去桂枝,或去细辛;杀虫驱蛔之力较薄,应加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等。故临证须辨证与辨病结合,师古而不泥古,根据厥阴主症错杂多变的特点,由常达变,随机化裁,方能体现中医治病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