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李克绍胃痛治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李克绍(1910~1995),山东牟平县人。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都有所开拓。著作有《金匮要略浅识》(王万杰、刘洪祥合作),《伤寒论讲义》,《伤寒解惑论》和《伤寒论语释》等。现择其以经方治胃痛经验如下,供参考。

    李老临证多年,总结出中医治疗胃痛,既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溃疡面愈合的清热、祛寒、养胃等治本的方法,现分述如下。

    涤痰止痛

    凡胃痛表现有口干,口黏,或呕出黏液等症状者,就是胃中有痰浊。这样的痰,都胶着难消,或嵌入溃疡的龛陷之中,既难清除,也不易搜剔。对于这样的痰,轻者用清热化痰法,仿丹溪海蛤丸方加减。如效果不大,兼胸满气粗、大便秘结等症状,则改用小胃丹。《金匮要略》中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切勿看作是单纯治心绞痛的专方,用来治痰饮痹阻的胃痛,都有很好的疗效,且药性平和,有利无弊,临床应酌情选用。

    攻下止痛

    “瘀”,是胃肠道的瘀滞。据临床经验,凡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大都有十=指肠球部溃疡存在。在对症用药之后,有的泻下自冻状物、烂肉状物,或黑色坚硬的粒状物,以及异常坚硬的粪块等。因此可知,这些瘀滞物,实际是炎症或溃疡渗出物的积存,以及因胃肠蠕动迟缓,使部分食物或残渣不能顺利下行,又与渗出液混合积久而成。

    胃肠道瘀滞形成之后,不但疼痛加剧,而且由于胃肠蠕动迟缓,能使大便干结,多日不大便,以及暖气、食少、腹部阵痛等症。也常伴有胃痛的一般常见症,如脘部常怕风冷、不敢吃冷食等。治疗这样的胃痛,可选用遇仙丹、大黄附子汤等有泻下作用的方剂。

    例1:患者,男,56岁。胃痛多年,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中西药数年无效。据述从前有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后,手足不再出汗而反发干,大便经常干涩不爽快,据此推想,此乃素有里湿,湿结成瘀。因仿遇仙丹方,去皂荚,用黑丑6g,槟榔、莪术、大黄各9g,水煎服。连服2剂,大便泻下白冻一大堆,腹中顿觉轻松。后酌加薏米、苍术等祛湿药调理,终至饮食正常,症状消失。

    例2:一男性农民,年40余。脘腹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出示从前服过的药方,大多是枳实厚朴、大黄等行气泻下药,其中大黄有用至308者,但大便仍不通畅。给予大黄附子细辛各9g,1剂即大便畅下,粪中有黑色粒状物,大者如黄豆,数甚多,坚硬异常。自后腹部舒适,脘腹疼痛再未发作。

    以上两方,都能消瘀止痛,一般是大便秘结,舌苔白腻,偏湿重者用遇仙丹;若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者用大黄附子汤。用大黄附子汤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其人不呕。因为呕则病机向上,不宜下法;二是细辛必须用至9g,至少也要用到6g。因为细辛有“辛以润之”的作用,不加细辛或用量过少则肠道不润。细辛附子合用,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泻下的作用。

    活血止痛

    瘀血作痛,大多是溃疡病的结果。因为溃疡面不断渗出的血能留滞而成死血,且常与渗出的津液混杂在一起,胃肠道的瘀血,不但妨碍溃疡面的愈合,而且一有冷热不调,或辛辣触动,就会疼痛发作,使溃疡缠绵难愈。

    有瘀血的冒痛,多呈针刺样疼痛,望诊舌上常有瘀点,脉多呈涩象。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失笑散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方中时五灵脂蒲黄,既能活血,又能燥湿化瘀,所以对于痰血混杂者最为对症。此外,还有用炒五灵脂配入枯矾,共为细末,温酒调服者;有将五灵脂桃仁,研末醋糊为丸,温醋佐下者。配制不同,其理则一,临证可以随宜选用。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