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关于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张学文瘀血理论治 | |
[名家医案]张学文教授经验方康泰汤治 | |
[名家医案]刘志龙运用柴胡桂枝汤医案 | |
[调查][图文]医学生培养了八年, | |
[内科其他]周益新平肝安神汤治疗失眠 | |
[中医][图文]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 | |
[社会]首都儿研所原所长魏永祥被 | |
[藤本类][组图]夜交藤 | |
文章导读:本文旨在介绍从瘀血方面对顽固性肾性水肿病因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用药经验。临床上诸多疾病均可有血瘀证,如胸痹、水肿、腰痛等,这主要与多种因素均可致瘀有关,各种致病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导致瘀血出现,因此临床上对血瘀证论治及其重要。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水肿除需考虑一般病因引起,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略瘀血的存在,瘀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其致病因素,临床上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治疗原则。本文将介绍顽固性肾性水肿定义、瘀血理论成因、兼瘀血的不同证型及用药、典型病例,探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从瘀血理论辨证论治顽固性肾性水肿的临床用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中医指导。 |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及高致死率[1]。有文献报道,CKD患者约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1.5%,64岁以上的患者人群中高达35.8%。现代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降压、降尿蛋白等为主,但结果不甚理想。中医根据症状将慢性肾脏病归属于“水肿”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水肿反复发生与“虚”有关。张学文教授(以下尊称张老)为首届国医大师,张老博古研今,临床经验丰富,在血瘀证的论治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曾出版《瘀血证治》一书,现依据张老的瘀血理论辨证论治顽固性肾性水肿,阐析如下,以期传承名医临床精华。
1 疾病认识
中医学认为引发水肿的原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全身水液,两脏配合,共同维持水液输布与排泄,但若在病理情况下,二者功能失职,则可出现尿少、水肿、甚至喘促等,正如《素问·水热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脾主运化,居中焦,为全身气机枢纽,可统摄精血协助肾脏固涩精微[4]。若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司,则如《诸病源候论·水通身肿满》所言“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肿也”,治疗上以发汗、利小便为原则。随着时代进步,医学前辈们发现瘀血也是造成水肿反复发作的关键要素。水、血的关联在《血证论》中也有更直接的说明:“病血者何尝不病水,病水者何尝不病血”[5],血流不畅会阻碍水液通道,水液积聚发生水肿加重病情,水肿致使脉道不通,血行不利,病情向前持续进展。中医从“虚”“瘀”论治,以“补虚、活血、利水”为治疗法则对肾性水肿的诊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病因病机
外感、内伤是水肿的最主要病因,其基本病机主要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运、肾失开合,津液分布失常所致,引起水液储留泛滥肌肤。《景岳全书·肿胀》提出:“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这段话明确表明了肺脾肾的关系。气、血、水之间相互依附,《血证论》提出:“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说明三者相互作用与依靠,为顽固性水肿辨证治疗供应了根据。水积可致气滞和血瘀;气停也可致使瘀滞和水阻;血行不畅又可加重气滞、水停,终使肾性水肿虚实夹杂,缠绵难愈,其中血瘀贯穿始终。根据上述气血水关系理论,考虑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肾性水肿多与血瘀有关,故其病机主要是瘀血内停,治疗以活血祛瘀利水。
3 从瘀血理论论治
3.1 血瘀成因
3.1.1 外邪致瘀:
风为阳邪,风邪致病则营卫不和,阻停营卫而发为瘀血。《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说明寒主收引,脉道收紧,血液凝涩导致瘀血发生;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气机不通,日久则瘀。《医林改错·积块》云:“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火、暑、燥邪均为热邪,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更加黏稠从而形成瘀血[6]。
3.1.2 七情致瘀:
《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7]。大怒则肝气上逆,不循常道致瘀;大喜则心气不足,无力推行血液致瘀;思虑过度则脾失运化致瘀;悲伤过度则耗气,气不足以充盈脉管致使血流不畅致瘀;恐惧过度使肾纳气之力削弱,气陷于下,导致血运不利,瘀血形成;过惊使心神无归,血不行常道致瘀。
3.1.3 虚证致瘀:
气为血帅,气虚一则无力统帅血行,血液停滞为瘀,二则血液主要依靠气的固摄功能才不至于使血液流于脉外,血虚则脉道得不到充分的营养物质滋养,正如《医论三十篇》曰:“血少则舟楫不足以行或行而迟缓”[8],从而形成瘀血。阴虚一则化生血不足,二则阴气不足,阳气相对亢进,脉道失于柔软,以上均可致瘀。阳虚则推动作用减弱,加之阳虚使血不得温煦,导致津液阻滞、血液凝结。
3.1.4 痰浊致瘀:
中医常说“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为阴邪,易随气血流动,内经脏腑,外行经络,使各脏腑功能失司,影响血液通行,致气机不畅致瘀。
3.2 兼血瘀的不同证型治法与方药
血瘀可以是全身性病变,也可瘀滞于脏腑、经脉等局部,从而形成不同的临床表现[9]。血瘀证的临床特点多表现为刺痛拒按,夜间明显,紫绀,唇舌紫暗,舌下脉络可见瘀斑或瘀点,脉涩等。不同的病因病机,即有不同的证候特点,辨证论治也不同,故归纳在临床上多见的引起顽固性水肿有以下几种证型: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痰瘀阻滞证、湿热瘀阻证。
3.2.1 气滞血瘀证:
除有血瘀证的表现,尚可有水肿延久不退,小便不利,胸闷,善太息,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等,临床治疗多以行气祛瘀利水为主。《景岳全书·水肿》曰:“治水者,当兼理气;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10]。张老认为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如果单纯理气,有形之邪不能祛除,人体精微及气血不能送达脏腑及四肢,理气同时兼有祛瘀利水常事半功倍。血府逐瘀汤是张老常用的方剂来治疗此证,常用药物为茯苓、川芎、桃仁、枳壳、当归、车前子等,临床上此法治疗收效显著。
3.2.2 气虚血瘀证:
除有血瘀证的表现,通常还会出现血尿、倦怠的症状,舌淡或有瘀点,脉细弱。清代王清任言“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于瘀”[11],故临床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为主。张老认为久病伤气或年高体虚,不利于推动血液,出现血液运行障碍,瘀血成形后,停留于体内,使病变脏腑更加虚损,所以在诊治过程中标本同治才是王道。临床上补阳还五汤加减是张老最常用来治疗该证的方剂,常用药物为红花、党参、茯苓、黄芪、当归、桃仁等,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效果显著。
3.2.3 阳虚血瘀证:
除有血瘀证的表现,还伴有全身怕冷,乏力明显,该类患者水肿易反复发作,舌淡胖,舌边有瘀点,脉沉细等,临床治疗多以温阳化瘀利水为主[12]。 “大凡阳虚土败,金水湮郁,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病至后期,肾阳不足,其温煦功能减弱,水湿不化而发水肿。只通过温阳散寒来求得瘀去,一则时间漫长,二则阳气到达病位时,正常部位或经络一般过于燥热,使瘀血阻滞的部位常靠里。对于这类病证,酌情可用少腹逐瘀汤,常用三棱、附子、桂枝、茯苓、白术、车前子等药物,张老在临床上也多配合虫类药,如水蛭、蜈蚣活血通络,临床上此法治疗效果良好。
3.2.4 痰瘀阻滞证:
除有血瘀证的表现,还可见水肿遍及全身,肢体困重,纳呆,舌暗,脉弦涩等,治当化痰降浊,活血化瘀为主。吴康衡教授以为肾性水肿通常痰瘀相搏为病[13];张老以为痰饮与瘀血都属于有形之邪,平素痰湿内盛,极易使脾胃功能减弱,引发痰湿聚集,生成瘀血;瘀血不去,津液不布,则聚水生痰,两者相互影响,使得病情迁延日久。张老最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治疗该类型疾病,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桃仁、天南星、陈皮等,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效果佳。
3.2.5 湿热瘀阻证:
除有血瘀证的表现,通常还会出现口干但不甚饮水,该类患者水肿多按之凹陷易起,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表现,临床中治疗多以分利湿热,活血化瘀利水为主。患者外感湿邪则易损害脾阳,水湿失运,形成水肿[14],中医说“肥人多痰湿”,加之现代人压力大、饮食不调[12],极易生湿,疾病的发展中湿邪久积化热,阻碍气机运动,瘀阻水停。临床上湿热证最常用四妙散来治疗,张老多用此方加减治疗该型,常用药物为白花蛇舌草、赤芍、川芎、牛膝、苍术、薏苡仁等,临床上常用此法治疗,收效甚著。
4 典型病案
患者张某,男,76岁,2019年9月23日初诊。主诉:间断双下肢水肿1年,加重1周。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肿胀,渐及双下肢,午后明显,休息可缓解,遂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尿常规:PRO(++),BLD(++);血常规:HGB 102 g/L,HCT 33.1%;24hU-TP 3241 mg; 肝功:TP 39.2 g/L,ALB 25.3 g/L;血脂:TG 2.50 mmol/L,CHOL 5.24 mmol/L,HDL-C 1.58 mmol/L,LDL-C 2.93 mmol/L;肾功:BUN 8.87 mmol/L,CRE 78 μmol/L,eGFR 81 ml/min, 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血压151/82 mmHg, 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建议其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分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拒绝行肾穿刺,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况稍缓解后出院。半年前患者自觉水肿加重,辗转于多家医院医治,复查尿常规:PRO(++), BLD(+);肝功:TP 43.8 g/L,ALB 20.4 g/L;血脂:TG 2.88 mmol/L,CHOL 5.30 mmol/L,HDL-C 1.63 mmol/L,LDL-C 3.12 mmol/L;肾功:BUN 7.86 mmol/L,CRE 80 μmol/L,Cys-C 1.10 mg/L,eGFR 78.90 ml/min; 电解质:CL 105 mmol/L,ICA 1.30 mmol/L;3次尿蛋白定量:3371、4047、3862 mg, 予以西药+中成药诊治(用药不详),经治水肿减轻明显,服药近5月余后自行停药。1周前患者双下肢浮肿加重,遂来我院求诊。刻下症见: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双手拘胀感,全身无力,少气懒言,腰部刺痛固定,纳少,睡眠差,皮肤局部可见有瘀斑瘀点,小便尚可,大便正常,舌质淡暗,有瘀点,脉沉细缓。查体:血压151/65 mmHg, 心率70次/min, 律齐,双侧中上输尿管点压痛(-),双肾区叩击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尿常规:PRO(+++)BLD(++);肝功:ALP 101 U/L,TP 44.6 g/L,ALB 18.3 g/L,A/G 2.0;血脂:TG 2.34 mmol/L,CHOL 6.72 mmol/L,HDL-C 2.04 mmol/L,LDL-C 2.93 mmol/L,载脂蛋白B 1.42 g/L;肾功:CO2 21.6 mmol/L,BUN 8.51 mmol/L,CRE 86 μmol/L,eGFR 74.22 ml/min; 血常规:WBC 3.57×109/L,RBC 2.92×1012/L,HGB 98g/L,PLT 145×109/L;电解质:NA 135 mmol/L,CL 99 mmol/L,ICA 0.90 mmol/L;24 h U-TP 3332 mg。中医诊断:水肿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①肾病综合;②高血压病3级。治宜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当归、川芎各10 g, 生黄芪30 g, 桃仁、赤芍、益母草、红花各12 g, 党参、白术各20 g, 茯苓15 g, 川牛膝15 g, 地龙、水蛭各6 g, 14剂水煎服,1剂/d, 同时服用盐酸贝那普利10 mg/次,2次/d降压,百令胶囊2粒/次,3次/d, 补益肺肾。
二诊:服药14剂后,全身浮肿明显改善,精神较前有起色,饮食较前好转,尿量可,大便正常,患者诉畏寒怕冷,舌质暗,边有瘀点,脉沉细涩,查:血压147/78 mmHg; 尿常规:PRO(++) BLD(+);血常规:WBC 4.20×109/L,RBC 3.41×1012/L,HGB 110 g/L,HCT 32.2%;24 h U-TP 2987 mg; 肝功:TP 58.9 g/L,ALB 23.7 g/L,A/G 1.89;血脂:TG 2.10 mmol/L,CHOL 6.02 mmol/L,HDL-C 1.73 mmol/L,载脂蛋白A1 2.04 g/L,载脂蛋白B 1.45 g/L;肾功:BUN 8.57 mmol/L,CRE 80 μmol/L,eGFR 75.0 ml/min, Cys-C 0.98 mg/L;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上方黄芪加量为40 g, 加桂枝9 g, 继服14剂,同时继续口服上述药物,维持原量不变。
三诊: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自觉偶有口苦、口黏腻,偶觉腰痛,颜面无水肿及畏寒,乏力显著改善,皮肤瘀点瘀斑部分消退,纳食可,夜休可,二便可,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暗,脉沉细濡。化验尿常规:PRO(+) ,BLD(+);肝功:TP 72.0 g/L,ALB 38 g/L;肾功:BUN 9.23 mmol/L,CRE 68.0 μmol/L,eGFR 101 ml/min; 血脂:TG 1.89 mmol/L,CHOL 5.67 mmol/L,HDL-C 1.60 mmol/L,载脂蛋白A1 1.75 g/L;24 h U-TP 1194 mg; 血压140/70 mmHg。患者病势日渐平稳,上方去桂枝、水蛭、地龙、赤芍,加量黄芪50 g, 丹参20 g, 苍术10 g, 薏苡仁10 g, 泽兰15 g, 1剂/d, 连服14剂,同时继续口服上述药物,维持原量不变。
四诊:诸症大减,双下肢无明显浮肿,皮肤瘀点消退未复发,无乏力,纳食可,二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血压138/75 mmHg, 查血常规:WBC 6.35×109/L,RBC 4.35×1012/L,HGB 115 g/L,MCV 91.8fl; 尿常规:PRO(+);24hU-TP 735 mg; 肝功:TP 60.0g/L,ALB 37.5 g/L;肾功:BUN 9.23 mmol/L,CRE 68.0 μmol/L,eGFR 101 ml/min; 血脂:TG 1.74 mmol/L,CHOL 4.77 mmol/L,HDL-C 1.50 mmol/L。上方继服30剂维持,1剂/d, 口服药物同前。此后每3个月回访,共计1年,患者水肿未再复发,24hU-TP 400~600 mg, 病情稳定。
按:本例系年老患者,各脏腑逐渐衰退,气血必有亏损。《血证论》云:“气行水亦行”,气虚不足以运化,脾气不能将饮食水谷升清降浊,导致患者纳食减少,精微不得滋养脏器出现倦怠乏力,综上此即为气虚血瘀证。治当补益正气为主兼以活血祛瘀、利水消肿,方用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血液能够流动顺畅是因为气的推动作用,方中黄芪大量用于补元气,达到祛瘀而不伤正,研究发现中药黄芪的主要成分是黄芪总皂苷,其被证实该成分不仅可以降压还具有抗炎、纠正患者贫血的功能[15];当归的功效补血、活血祛瘀,辅以赤芍、桃仁、红花三药共用加强活血祛瘀之效;川芎作为血中气药,辅以黄芪能够加大其益气功效,利于气行推动血行,加大活血之功;茯苓可生津液、利小便,含有补泻双重功能,既不补益太过又无泻而过猛[16];传统中药学中益母草善利血中之水,结合现代医学证实,益母草中的半萜类成分有抗凝的效果,二者间有很大的相关性,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17];川牛膝在本方中一药多用,一则补肝肾以固本,二则逐瘀通经、利尿消肿以治标;张老擅利用地龙、水蛭等虫类药通络活血的作用,对于血瘀日久的病症常能收获奇效。诸药共用,使气行血利,缓解症状。二诊患者全身浮肿明显好转,精神较前改善,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加大黄芪用量至40~60 g, 增强补气扶正功效;另加桂枝温阳气,疏通血脉,茯苓与桂枝二者相配,补阳同时兼可利水消瘀。三诊水肿及瘀点明显消退,无畏寒,自觉口苦、口黏腻,病情趋于平稳,上方去桂枝、地龙、水蛭、赤芍,加丹参、苍术、薏苡仁、泽兰,现代医学证实苍术中的乙醇提取物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对抑制肿胀有良效[18],配合薏苡仁利水渗湿,《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泽兰治疗“身面四肢浮肿”,古代医家曰泽兰走血分,对于活血消肿效果好[19];古语云“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张老善于在临床中活用丹参祛瘀生新,素有“张丹参”之美称。四诊诸症大减,无明显不适,继续服用上方维持,定期随访,水肿未复发,病情平稳。
5 小 结
顽固性肾性水肿属于慢性疾病,瘀血常常是造成水肿绵久不消的缘由之一,《血证论》中有太多关于由血成水的论述,如“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20]。水与血互为因果,无论先出现病水还是先表现病血,随着疾病的进展最终会出现水与血同病,此时若单从肺脾肾及三焦论治,则可能出现反复水肿不能消退,久病必瘀,在现代临床医学肾脏疾病中,无论什么因素所致,一般难治性水肿多伴有瘀血症状,用活血祛瘀法收效甚佳,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若单用活血利水而忽略肺、脾、肾、三焦,则可能会损伤正气,不利于疾病诊治,所以在活血化瘀利水的同时尚需辨证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