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李佃贵用反治法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 文章导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简称CAG,下同)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该病可归属中医“胃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该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三:饮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感受外邪。由于饮食不节,忧思过度,肝气郁结,外邪内阻,而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和,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日久则血瘀、浊聚、食积、痰结、热毒、郁火诸症蜂起,积湿成浊,积滞化热,郁热内生,蕴热入血而为毒,浊毒内蕴终使胃热阴伤,气滞络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胃液减少,导致腐肉败血,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终致CAG肠化。因此,浊毒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

    什么是反治法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是《黄帝内经》提出的治疗大法。正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故又称“逆治”,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反治法则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采用方药或措施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与疾病的假象相一致,故又称“从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事不完全一致的病症,究其实质,仍然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CAG,在近几年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证实,可使部分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改变了胃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预防成为可能。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反治法仅仅是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表象而言。归根结底,正治与反治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CAG治疗中的反治法

    CAG临床表现不规律,缺乏特异性表现,反复发作,是一种难治性疾病,也被称为癌前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中医药独特的治疗特点,使治愈CAG成为可能,但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常出现真热假寒、寒热互见、真实假虚、真虚假实、虚实夹杂的现象。往往本质与现象不符或不完全相符,所以在治疗时一定要治病求本,通过望、闻、问、切,特别是通过舌苔及脉象抓住疾病的本质所在,合理地运用反治法治疗CAG,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调理和个体化用药的优势,以求早日治愈CAG,预防和降低胃癌的发生。

    寒因寒用

    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症之法。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李佃贵认为CAG患者病程日久,多有胃凉怕冷的症状,或表现为胃脘部怕凉,或表现为全身怕凉。不能因胃脘局部发凉或怕冷,误认为是脾胃虚寒而滥用温补。此时的畏冷是由于浊毒内蕴,腑热内郁,邪热虽然亢炽,但因阳气被遏,不得外达,常常表现为舌质红或暗红,脉弦或弦滑,脘腹胀满,大便秘结不通或大便不爽,胃凉怕冷,腹诊时局部皮肤温度低。方药宜选用理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品,如生石膏连翘、蒲公英、香附、蒲黄等。

    医案:患者张某,男,62岁,8年前在当地医院行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CAG伴中度肠上皮化生(大肠型)。患者就诊时主要表现为全身怕冷,胃脘部怕凉,晚上睡觉胃脘部需另覆盖毛巾,盛夏之时忌空调电扇,后背沉紧不适,胃脘胀满,纳呆,受凉或稍进凉食后,则见胃胀疼、腹泻伴嗳气。曾口服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中药汤剂1月余,症状略有好转,后时有反复,刻诊:胃脘部怕凉,兼有胀满疼痛,受凉或稍进凉食后加重,嗳气,后背沉紧不适,纳呆,夜寐欠安,大便质可,每日1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治宜化浊解毒,理气活血。

    处方:黄芩9g,黄连15g,茵陈12g,生石膏30g,元胡15g,蒲黄9g,三七粉2g,公英15g,连翘20g,当归15g,郁金12g,砂仁15g,紫苏15g,香附15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温服。

    7剂后,诸症状均好转,但仍舌质红,苔黄薄腻,脉弦滑,继用上方加减,连服28剂,症状大减,后改为3日2剂,服用90剂后症状消失。复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未见肠上皮化生。

    通因通用

    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症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侯,治疗有形实邪内结而致下泄不止的病证。阳明胃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CAG临床常见胃脘痞满、胀痛、嗳气、大便黏滞不爽甚至泄泻症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李佃贵认为,此皆由于浊毒下注于大肠,致大肠传导失职,常见大便溏泄不爽,色黄如酱,其气臭秽,肛门灼热等。欲除“浊毒”,必须给邪以出路,治疗切不可见泄止泄,一味升提收涩,而生闭门留寇之虞。方药宜选用通腑泻浊、化浊解毒之品,如川朴、枳实藿香、佩兰、黄芩黄连、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

    医案:患者朱某,男,43岁,2010年1月就诊。半年前在某医院行电子胃镜,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病理显示为黏膜慢性炎症,不典型增生(轻度)。刻诊:胃脘隐痛,饭后胃脘胀满伴嗳气,时有反酸,口干口苦,纳可,夜寐欠安,矢气频,肠鸣,大便溏泻,每日3次,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浊毒内蕴,脾胃不和。

    处方:白花蛇舌草15g,川朴15g,枳实15g,藿香12g,佩兰15g,黄连12g,黄芩12g,香附15g,白芍20g,当归9g,大黄6g,蒲黄9g,五灵脂15g,茯苓12g,泽泻12g,香附15g,广木香9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温服。

    7剂后,诸症状均明显减轻,复诊仍可见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继用上方加减,连服21剂,症状大减,后改为3日2剂,服用90剂后诸症消失。后复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未见不典型增生。

    塞因塞用

    塞因塞用是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症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李佃贵认为CAG后期,浊毒之邪伤及血络,灼伤津液,致肠腑津液不足,失于濡润,肠道枯涩,糟粕难行,“无水舟停”以致大便秘结。此时若一味通下,不但便秘不解,还将重伤阴液。因此,李佃贵认为此时应运用反治法“塞因塞用”,以甘寒、咸寒濡润之剂,增补肠液,滋润肠道,以达“增水行舟”“以补开塞”的目的。方药选用当归白术茯苓玄参麦冬生地黄等。

    医案:患者彭某,男,63岁,2009年12月7日就诊。胃胀3年,加重6个月,于当地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贲门炎,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结果显示:慢性中度炎症,伴有中度肠上皮化生,其父因胃癌去世。刻诊:胃脘胀满隐痛,饭后及半夜明显,嗳气,口干口苦,纳少,夜寐差,易醒,大便质干,2~3日1行,小便可。舌红少津,苔黄腻,脉弦细。

    处方:生地黄20g,牡丹皮12g,玄参15g,麦冬12g,茯苓15g,当归9g,白术6g,云苓15g,白术6g,紫叩12g,鸡内金15g,甘草12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温服。

    7剂后,大便质可,2日1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继用上方加减,连服21剂后症状大减,后改为3日2剂,服用6个月,诸症消失。后复查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未见肠上皮化生。(孙润雪 王绍坡 杜艳茹 河北省中医院  杨柳 河北中医药大学)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