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女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王绵之教授治疗痛经经验总结

  • 文章导读:

     

    3 典型病案

    案1 贺某, 女, 21岁, 1988 年2月1日初诊。患者痛经数载。经前2天即出现心烦易怒, 胸胁胀满, 乳房胀痛; 月经来潮的第1~ 2 天, 经行不畅, 腹痛难忍, 经色暗红有块, 痛剧则伴呕吐, 腹泻, 并伴腰痛, 每次均需服用止痛片方能略缓解。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效不显, 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细而弦。诊断为肝郁血虚型痛经, 治宜养血疏肝, 调经止痛, 方用: 柴胡3 g、炒白芍18 g、当归18 g、制香附12 g、桑寄生18 g、怀牛膝10 g、川续断6 g、杜仲9 g、茺蔚子12 g、川楝子9 g、制半夏12 g、生姜5片。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之品。患者服药第6天, 月经来潮, 经行通畅, 未见腹痛, 原方再进5剂, 嘱患者继续服用至经期结束。患者自此以后, 痛经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 本例是典型的肝郁血虚型痛经病案。王老认为本型痛经多见, 治疗上调经止痛尤重疏肝, 具体用药上, 王老亦独具特色, 虽疏肝为主, 但方中疏肝药仅用1~ 2味, 且用量亦小, 如柴胡仅用3 g, 而当归白芍用量则较大, 用到了18 g 左右, 其意在顺肝体阴用阳之性, 以重量养血之品养其体, 少量疏肝之药以顺其性, 则肝血充、肝气条达而月经调畅, 痛自愈。

    案2 陈某, 女, 34岁, 1999年10月5 日初诊。患者经行一二日时小腹冷痛难忍, 受凉后更甚, 得热则舒, 经量少, 色紫黯, 血块较多。腰膝酸冷疼痛, 怕冷, 四肢不温, 小便清长, 舌暗苔白, 脉沉细。诊断为寒凝血瘀型痛经, 治宜温经散寒, 祛瘀止痛。方用:生黄芪25 g、艾叶10 g、炒小茴香6 g、桂枝10 g、炒杜仲12 g、桑寄生10 g、怀牛膝10 g、炒白芍15 g、炒白术12 g、制香附12 g、当归20 g。7剂, 水煎服, 每日1 剂, 服药期间忌服生冷、辛辣之品, 注意保暖。患者服药后月经已至, 小腹仍疼痛但疼痛较前明显减轻, 血块减少, 喜温喜按, 四肢渐温暖。舌淡苔白,脉细。故在上方基础上去掉桑寄生、怀牛膝, 加入丹参12g、炒枳壳10g, 炒杜仲改为生杜仲12g, 5剂, 水煎服; 嘱咐患者慎用凉水, 尽量注意保温。此后患者只要没有受凉, 经行无腹痛, 受凉后小腹疼痛不甚,再服上方即无碍。

    按: 本例患者明显是寒凝血瘀型痛经。王老认为冲任虚寒, 瘀血阻滞所导致的痛经疼痛剧烈, 但治疗上相对简单且用药效果比较明显。王老用艾叶、小茴香桂枝等温通散寒之品, 温经散寒, 通行血脉,怀牛膝当归、芍药活血祛瘀, 养血调经。诸药相伍,阴寒散, 瘀血祛, 痛自止。

    案3 宋某, 女, 27岁, 1998年6月12日初诊。患者痛经数年, 四处延医未见明显疗效。患者经前一二日小腹胀痛剧烈, 拒按, 伴乳房胀痛。月经量少, 经行不畅, 多血块, 色紫黑, 块下痛减轻, 平素脾气急躁。舌质紫黯, 边尖有瘀点, 脉涩。诊断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治宜行气化瘀, 止痛养血。用方: 制香附10 g、红花6 g、桃仁10 g、茺蔚子15 g、木香6 g、炒小茴香6 g、生黄芪25 g、当归20 g、皂角刺12 g、熟地12 g、炒白芍20 g。7剂, 水煎服, 每日1剂。服药后患者行经, 腹痛较前明显减轻, 血量增多, 血色转红, 血块仍有但减少。舌质暗, 舌尖有瘀点, 脉涩。在原方基础上去皂角刺, 加鸡血藤12 g,炒白术10 g, 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即服用, 停经后仍继续服用。并忌生冷、辛辣。此后, 患者又按第2方服用2月余, 痛经消失, 随访未再复发。

    按: 本例属于气滞血瘀型痛经。王老认为肝气郁结, 疏泄失权, 血行不畅则见不通则痛, 故运用香附、木香等理气调经之品, 红花桃仁、茺蔚子等活血化瘀之品, 同时也配伍当归白芍养肝血, 使瘀血去,新血生, 腹痛好转同时经量也增多。

    案4 闫某, 女, 28岁。1999年8月15日初诊。患者痛经多年, 结婚8年未孕。初诊患者月经周期尚正, 经期时小腹一直绵绵下坠作痛, 月经量少, 色暗红无血块。平素体质较弱, 面色晦暗,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患者结婚近8年, 曾怀孕5次, 皆3月余即胎停不长, 现已2年未避孕而未怀孕。舌淡红, 苔薄, 脉细弦。诊断为肝肾虚损型痛经, 治宜补益肝肾, 滋补阴血。用方: 生黄芪25 g、怀牛膝10 g、炒杜仲12 g、当归20 g、菟丝子15 g、制香附10 g、炒白芍20 g、桑寄生15 g、炒小茴香6 g、生晒参6 g、麦冬15g、五味子3 g, 14剂, 水煎服, 每日1 剂; 于经前5 d开始服用。患者5 d前来月经, 现已经净。除第1天小腹坠胀不舒外, 其余几天未见明显不适, 月经量明显增多, 血色较前转鲜, 面色略有好转, 仍腰膝酸软, 时有头晕耳鸣。舌淡红, 苔薄, 脉细弦。二诊: 上方去当归, 加巴戟天15 g、陈皮10 g、茯苓12 g。14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并忌生冷、辛辣, 注意休息, 放松精神。三诊: 患者服完上14剂药, 自觉精力好转,因现已是经前1周, 想调方巩固疗效。上方去巴戟天、川续断加生地20 g、炒白术12 g。7剂, 水煎服,每日1剂。嘱咐患者以后每次经前5 d开始服初诊用药; 经停后可继续服用二诊方。此后, 患者行经时几乎无任何不适, 半年后怀孕, 一直经王老中药调理保胎, 顺利产下一子。

    按: 本例患者属于肝肾虚损的痛经兼不孕, 肝肾亏虚, 经期气血下行, 肝肾更虚, 导致冲任、胞宫、胞脉失养而出现/不荣则痛0, 冲任失养, 胎失所系, 故胎停不长。王老用黄芪、怀牛膝杜仲、桑寄生、菟丝子等药物补气养血、补肝肾、调冲任、固经安胎, 配伍当归白芍养肝血缓急止痛, 生脉散益气养阴, 使冲任调, 肝肾足、气血旺, 则痛止胎安。

    从上论述可知, 王绵之教授治疗痛经病重视扶正, 且非常注重扶正与祛邪药物的用量比例, 扶正的药物用量大, 祛邪的药物用量小; 补益气血的药物用量大, 疏肝、祛瘀药用量很小; 药物虽看似平淡, 但构思精巧, 常常能出奇制胜, 实乃后世学医者之楷模。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