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络病理论助治疗
络脉是对经脉支横别出分支部分的总称。《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涉及疼痛、积聚、出血、月经不调等多个病证。
《临证指南医案》云:“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久病则邪气深入脏络、腑络,病位较深,病理损害较重,势必形成瘀血阻滞,故云:“久病血瘀。”这一理论不但发展和丰富了血瘀学说理论,而且拓宽了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
实践证明,日久不愈、病程较长的诸多慢性疾病,多具有血瘀的症状。气滞久者,在《内经》中属于“宛陈”的范围。血瘀《内经》称为“留血”、“恶血”,它既可以瘀阻于经络之中,又可以瘀阻于经络之外。《素问·针解篇》云:“苑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均是络中血行不畅,留而为瘀的病变。
络虚即络气不足,最易导致络中出现血瘀和痰凝,叶天士从治疗上阐发了这一观点,认为对于络脉空虚之证,治用“通补最宜”,补是补益络中的血气,通是化其痰瘀以疏通络道,从治法反映了络脉空虚的病理特点。
盆腔炎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湿热之邪与诸多致病因素纠合为患,病理产物是湿瘀互结。另外,致病因素导致离经之血留滞,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形成粘连和包块,炎症逐渐向宫体、宫旁扩散而引起附件、卵巢及结缔组织的炎症,由于病灶周围反复损伤,形成局部病变部位微血栓呈高凝状态。
盆腔炎治疗7方案
湿热为盆腔炎致病的主要病邪,湿(痰)瘀互结是该病的主要病理产物,故祛湿清热,化瘀通络为贯穿始终的主要治法。姜志芳以《傅青主女科》的清肝止淋汤减阿胶、大枣加败酱草、薏仁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施治。
清肝止淋汤为治赤带方,有“清肝火扶脾气”之义。方中当归30克(酒浸),白芍30克(醋炒)滋血养血,柔肝阴为君,配以生地、黑豆滋阴凉血为臣,四药共凑补肾柔肝之效;佐以丹皮清肝泻火,香附疏肝解郁,黄柏清热燥湿,牛膝为使引药下行。加入败酱草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薏仁淡渗利湿、清热排脓,二味帮助瘀腐之物的排泄,也增强了祛湿清热、化瘀通络之功。
全方共凑清肝火扶脾气,化瘀通络之效。值得注意的是归、芍用量随月经周期而增减,月经期应减量,以防动血之弊。
姜志芳将盆腔炎在湿热瘀滞的病理基础上分为七型,并化裁清肝止淋体系方1~7号,加减应用如下。
热毒蕴滞用1号方。即基础方加金银花、蒲公英、茵陈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可直中病邪,佐益母草助当归祛瘀,以防清热之品有留瘀之弊。
肝郁气滞用2号方。即基础方加柴胡、佛手、郁金、丹参、既能疏肝通络,又无伤阴之弊。
痰湿瘀阻用3号方。即基础方加苍术、陈皮、半夏、茯苓、枳壳以行气化湿;而痰湿之滞,多因气虚阳不化阴,故方中还配入了白芥子、鲜生姜以温药和之。
瘀阻胞宫用4号方。即基础方加红花以助当归、白芍祛瘀生新,蒲黄、五灵脂直抉厥阴之滞,推陈致新;因气滞不行、血瘀内停者,非用此甘温行血破血之剂,不能攻逐瘀血、行郁散滞,兼补中土以凑其效。另加元胡行气活血止痛。
脾气虚寒用5号方。即基础方减牛膝、生地,加吴茱萸(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暖肾阳,有温经散寒之功。加炮姜是根据“阳虚阴必走”之理,以温振中阳,使血有所统而自止,加附片以温脾肾之阳,加黄芪以补气摄血。
肾气不足用6号方。即基础方加山茱萸、山药补益脾肾,加附片、炮姜是遵“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之旨,温补脾阳司统摄之职。加仙茅、淫羊藿以温命门,诸药与基础方中丹皮、生地、黑豆相配,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肾阴亏损用7号方。即基础方加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加知母配方中黄柏,以制其阴虚火旺之候,加山茱萸温涩肝经,山药收摄脾经,是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旨。
此外,临床应重视以下几点:一应当根据月经的不同时间、病情的虚实转化、病变部位的不同,分经用药,并斟酌药量的大小,因势利导,以防犯“虚虚实实”之戒。二是急性盆腔炎病情较重者,清热解毒之品剂量宜较大,并可配合抗感染治疗。三是慢性盆腔炎要注意调理肝、脾、肾功能,以图正气恢复;湿热之邪易伤气耗阴,用祛湿清热之品应注意气血津液的盈亏状况。四是盆腔炎多见月经过多,但应治病求本,慎用止血之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