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3年度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广东省中医药局公布第五届省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重磅!针灸专业硕士提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心血管科名中医][图文]毛德西 | |
[名家医案]四妙丸加减治疗肺结节经验 | |
[皮肤科名中医][图文]王萍 | |
[骨伤科名中医][图文]林晓生 | |
[名家医案]仝小林院士治疗老年性痴呆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反流性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脾胃湿 | |
[名家医案]王昌俊教授中医辨治肠癌经 | |
文章导读:总结禤 国维教授从脾论治非特异性外阴炎的临证经验。认为非特异性外阴炎的核心病机为脾虚湿蕴,其中急性期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毒邪结于外阴为关键,慢性期病机以脾虚湿蕴为主,兼有肾虚。临证主张以健脾除湿为基本治法,自拟健脾渗湿方为基本方,急性期辅以清热解毒之品,慢性期辅以健脾固肾、益气养阴之品;同时重视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和患者日常预防调护,并创制中药外用制剂消炎止痒霜。 |
3、综合治疗,重视调护
3.1 中西医内外合治
《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禤老师认为,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临床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在皮肤病治疗初期使用小剂量西药,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阻断病情恶性循环,有利于尽快控制病情,提高疗效[12,13]。针对非特异性外阴炎瘙痒、红肿、渗液严重,一般在1~2周内局部外用激素类药膏与中药外用药膏,待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停激素类药膏或改为非激素类制剂,经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此法可减少激素类药膏用量以及减轻激素的不良反应。同时对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嘱其不可骤然停药,需逐渐减停以防病情反弹。
消炎止痒霜(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规格15 g/支)是由禤老师经验方研制而成的中药外用药膏,由苦参、徐长卿、甘草、薄荷、冰片组成,具有清热润燥、祛风止痒之功。每日可根据病情轻重外搽患处若干次,注意对本品成分过敏者禁用。消炎止痒霜的主要活性成分丹皮酚、甘草次酸等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等药理作用,且本品在改善皮损和缓解瘙痒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4,15,16]。此外,禤老师还常用经验方消炎止痒洗剂(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规格18 g/袋,由苦参、地榆、徐长卿、飞扬草、地肤子、蛇床子、荆芥组成,具有燥湿收敛、清热止痒之功),使用时将1或2袋颗粒剂用2 L左右开水浸泡10 min或煮沸5 min,待水温合适后冲洗或湿敷患处,每日1或2次,切忌内服,月经期、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2 重视预防调护
除药物治疗外,禤老师还特别重视患者日常预防与调护,强调饮食方面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少食生冷、辛辣之物,勿饮酒,以避免损伤脾胃;个人卫生方面应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做好月经期、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同时注意保持安全、规律、适度的性生活;作息方面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熬夜,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精神方面应避免情绪焦虑紧张,同时医生需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4、验案举隅
患者,女,63岁,长期居住广东省,2022年1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出现外阴刺痛、瘙痒6年余,加重1周。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刺痛、瘙痒,曾多次查阴道分泌物示细菌及真菌均为阴性,诊断为非特异性外阴炎,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抗生素、激素及尿素软膏等(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外阴瘙痒稍有缓解,但上述症状反复发作,遇阴雨天气尤甚。1周前因阴雨天气、失眠自觉外阴瘙痒、刺痛症状加重。刻下症见:外阴瘙痒剧烈,少许灼痛感,外阴皮肤有成片淡红斑、伴脱屑、可触及颗粒状隆起,未见明显糜烂、溃疡及渗液;口干,纳差,入睡困难,每晚辗转反侧2~3 h方可入睡,常因瘙痒易醒,每晚睡眠4~5 h,带下量多质稀色偏黄、气味腥,小便调,大便溏烂、每日二三行。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非特异性外阴炎;中医诊断:阴痒(脾虚湿热证)。治以健脾除湿、清热疏风止痒为法,予健脾渗湿方加减,处方:太子参15 g,土茯苓20 g,山药15 g,薏苡仁30 g,防风10 g,紫苏叶15 g,徐长卿15 g,蝉蜕10 g,僵蚕10 g,芡实15 g,火炭母10 g,酸枣仁10 g,炙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同时配合外用药复方尿素软膏(规格10 g/支)、消炎止痒霜(规格15 g/支)、糠酸莫米松乳膏(规格5 g∶5 mg/支),取三种药膏适量,按照1∶1∶1比例调匀后涂抹于外阴处,每日1次。嘱患者注意保持外阴皮肤清洁、干燥,注意皮肤防护,清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熬夜和情绪焦虑紧张。
2022年1月21日二诊:外阴瘙痒较前缓解,无灼痛感,皮肤淡红斑及脱屑情况基本同前,仍有口干、纳差,带下较前减少、质稀色白、气味稍腥,睡眠较前好转,每晚1~2 h方可入睡,痒醒频次减少,每晚睡眠5~6 h,大便质稀、每日一二行。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予初诊方去火炭母,加百合15 g、粉萆薢15 g、鸡内金10 g,7剂,煎服法同前。外用药膏用法同前;加用消炎止痒洗剂(规格18 g/袋)每日1袋,用2 L开水浸泡10 min后待水温合适冲洗患处,每日1次。
2022年1月28日三诊:外阴瘙痒明显好转,皮肤淡红斑消退,遗留干燥脱屑,口干、纳差好转,现每晚1 h内可入睡,基本无痒醒,每晚睡眠6 h左右,无带下,大便质软、每日一行。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予二诊方去太子参、蝉蜕、僵蚕、粉萆薢,改土茯苓为茯苓,加北沙参30 g、生地黄20 g,14剂,煎服法同前。嘱减少糠酸莫米松乳膏用量配比,上述三种药膏按照2∶2∶1比例调匀后用法同前;消炎止痒洗剂用法同前。
2022年2月11日四诊:外阴偶有轻微瘙痒,皮肤干燥脱屑较前减少,纳可,眠欠佳,每晚1~2 h方可入睡,偶有痒醒,每晚睡眠5~6 h,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将三诊方中茯苓改为茯神,酸枣仁加量至20 g,14剂,煎服法同前。外用药膏将糠酸莫米松乳膏改为他克莫司软膏(规格10 g∶3 mg/支),用法同三诊,消炎止痒洗剂用法同前。嘱此次外用药膏和消炎止痒洗剂使用14天后可停用,可在瘙痒明显时适当使用外用药膏。
后根据患者症状在四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巩固治疗3个月余,期间病情稳定,偶有轻微外阴瘙痒。2022年12月电话随访,患者病情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长期居住广东省,处于炎热潮湿环境中,易外感湿热之邪,加之年老脾胃渐衰,水湿内生,内外合邪,阻滞气血运行,损伤外阴血络、肌肤,发为非特异性外阴炎。结合既往反复外阴刺痛、瘙痒病史,属慢性期急性发作。口干、纳差、大便溏烂为脾虚之象;外阴部皮肤淡红斑、失眠及带下症状等为湿热所致;脾虚则气血化源不足,致血虚生风,加之热入血分致血热生风,故外阴瘙痒剧烈。结合舌脉辨证为脾虚湿热证,方用健脾渗湿方加减以健脾除湿、清热疏风止痒。方以土茯苓易健脾渗湿方原方中茯苓,火炭母易原方中布渣叶,增强清热除湿解毒之效;加僵蚕增强疏风止痒之效,芡实增强健脾止泻、除湿止带之功。禤老师常用芡实15~20 g治疗脾肾亏虚兼湿盛证,赞同《本草新编》所言:“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与诸补阴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患者因外阴瘙痒失眠,但方中苦寒清热药已较多,故去原方中灯心草、生地黄以防损伤脾胃之弊,加酸枣仁养血安神,以炙甘草易原方中生甘草以增强健脾和胃益气之效。二诊时外阴无灼痛感,带下较前减少、颜色由黄转白,大便质稀,结合舌脉提示热邪渐去而湿邪仍存,故去苦寒之火炭母,加粉萆薢利湿祛浊;仍外阴皮肤脱屑、睡眠欠佳,加百合养阴安神;纳差加鸡内金健运脾胃。三诊时外阴症状明显好转,外阴皮肤遗留干燥脱屑,提示邪实去,当扶正以益气养阴为主,故去蝉蜕、僵蚕减轻疏风之力,去粉萆薢、土茯苓防除湿过度伤阴,去太子参改为北沙参、生地黄加强滋阴润燥之效,加茯苓健脾益气。四诊时外阴皮肤干燥脱屑有所好转、纳可,提示阴气渐复,脾运转佳;睡眠欠佳,将茯苓改为茯神,酸枣仁加量增强安神助眠之功。治疗过程中配合外治法,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激素类外用药把握逐渐减停原则。全程紧扣脾虚湿热之病机,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寓祛邪于扶正之中,使诸邪去而正气复,则疾病可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