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肿瘤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王德鉴以扶正祛邪法治疗耳鼻喉疾病验案举隅

  • 文章导读:

    王德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擅长治疗耳鼻喉疾病。王教授认为,耳鼻喉疾病发生和发展,是邪正相争的过程,而正气与邪气相互消长,则决定了疾病变化与转归,并且主张扶正与祛邪辨证统一,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要,或扶正与祛邪并举,从而使正胜邪退,疾病向愈。现将其以扶正祛邪法治疗耳鼻喉疾病验案举例介绍如下。

    1 鼻渊

    朱某,男,11岁,1992年1月24日初诊。感冒后反复发热(t 37cC一39oC)、咳嗽20多天,伴鼻塞流黄清涕、头重头胀感,舌淡红、苔白厚,脉细略数。在某医院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肌注,并服清热止咳中药,效果欠佳。检查:双下鼻甲明显红肿,用3% 麻黄素棉条收缩鼻甲后见双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左鼻底部有黄清色黏涕,双上颌窦投影区压痛,口咽部无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无红肿。血分析:WBC 11.6×10 /L。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上颌窦炎。中医诊断:鼻渊。证属肺失宣降,痰湿壅积,肺脾气虚。治宜健脾祛湿,宣肺化痰。处方:党参15g,天竺黄、茯苓、鸡内金各lOg,青天葵、紫菀、枇杷叶、前胡、百部、白术各8g。3剂,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2月27日二诊:鼻塞减轻,仍流涕较多,咳嗽,偶有低热,舌脉同前。在前诊基础上加强宣肺散寒。处方:紫菀、法半夏白芍各8g,苦杏仁、百部、前胡、五味子各6g,麻黄桂枝各4g,天竺黄lOg,党参15g。3剂。21日三诊:热退,咳嗽基本消失,仍鼻塞流黄清涕,舌尖红、苔白,脉细。风邪已散,肺脾之气初复,宜补益肺脾、化痰祛湿。处方:黄芪15g,党参、天竺黄、天花粉各lOg,前胡、麦冬白芍各8g,白术、苦杏仁各6g,苇茎12g。7剂。28日四诊:仍有少许鼻塞流涕,舌淡红、苔白,脉细。检查:双下鼻甲稍大及充血,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正气充实,邪气渐退,续以托里排脓、化痰通窍法。处方:黄芪15g,党参12g,白术鸡内金辛夷花、苍耳子、菊花各6g,五谷虫10g,天竺黄8g。7剂。另以补中益气丸2瓶,每次4g,每天3次,口服。调理而愈。

    按: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多见肺经风热及胆腑郁热证。本例患者病初曾用大量抗生素仍未退热,结合其面色、胃纳、舌脉及鼻涕色泽等全身与局部症状, 已非肺经风热或胆腑郁热, 正虚邪实之候显见。故初诊即用党参黄芪以鼓舞正气,甘温除热;配合麻黄桂枝、紫菀、法半夏、苦杏仁、百部、前胡宣肺清热、止咳化痰,以扶正祛邪;时值初春,加之病程较久、病势缠绵,舌苔色白质厚,此为湿浊为患,故以天竺黄、白术化痰祛湿;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治疗后期酌加白芍麦冬柔肝养肝,助正气恢复。

    2 脓耳

    刘某,男,32岁,1993年1O月8日初诊。右耳流脓,时多时少,有臭味,伴听力下降、耳呜2O余年。曾在多问医院诊治,屡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来诊。诊见:症如前述,伴遗精,口干微苦,纳可,二便调,无头痛、头晕,舌淡红、苔黄微厚,脉细。检查:右耳膜紧张部中央性中等大穿孑L,锤骨柄部分破环缺损,并见黏丝样微黄、微臭分泌物排出,未见肉芽组织及胆脂瘤样物。乳突部摄x线片未见骨质破坏。西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医诊断:脓耳。证属肾元亏损,湿热停聚。治宜益肾培元,清利湿热,方用肾气丸加减。处方:熟附子8g,山药熟地黄、茯苓各15g,山茱萸、泽泻、牡丹皮鱼腥草、地肤子各12g,皂角刺lOg。7剂,每天1剂,水煎服。15日二诊:耳流脓明显减少,耳鸣减轻,口微干苦,舌脉同前。从肾辨治已对症,效不更方,守方去熟地黄,加桃仁12g,乳香lOg,以加强活血祛腐之力,7剂。22日三诊:耳流脓、耳鸣消失,口不干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检查:耳膜穿孑L处已无脓液,但微湿润、淡红、无臭。正气已复,湿热渐消,继续以上方加白术l2g调治,以收全功。

    按:虚性脓耳多为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或肾元亏损、邪毒停聚。本例患病2O余年,前医或清利肝胆湿热,或疏风清热解毒,或健脾渗湿排脓,独无益肾填精之法。因患者正值青壮年,既无头晕神疲、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亦无肾元亏损、邪毒停聚之局部体征,故医者忽视其肾亏虚。早在《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已有用补肾法治愈小儿脓耳病案记载: “小儿患脓耳,医以药治之,经年累月不效,后用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服之愈。”本例乃肾元亏损为本,湿热久困为标,故治以益肾培元,清利湿热,方用肾气丸酌加鱼腥草、地肤子、皂角刺清利湿热,以攻补兼施。全方切中病机,故药到病除。

    3 喉痹

    叶某,男,29岁,1992年1月21日初诊。咽干不适微痛,晨起有灼热感3月余。伴口干不苦,大便秘结、数天1次,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检查:咽部黏膜暗红色,双扁桃体窝稍红(扁桃体摘除1年)。西医诊断:慢性咽炎。中医诊断:喉痹。证属肺阴亏虚,虚火上炎。治宜养阴清肺,活血利咽,方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沙参、麦冬玄参石斛金银花、野菊花、牡丹皮各15g,紫花地丁、泽泻各12g,五味子1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8日二诊:咽干微痛及灼热感均已消失,仍有异物感,人寐多梦,大便正常,舌脉同前。上炎之火已除,而阴虚仍存,改养阴利咽为主。处方: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各15g,知母菊花、苦杏仁各12g。7剂。2月后患者因感冒来诊,谓其喉痹症已消失,未见复发。

    按:本例以肺阴亏损为主,肺阴亏虚则津液不足,咽喉失养,则咽干微痛,是虚火上灼咽喉之候;早晨为阴盛之时,阴液更为不足,故有灼热感;口干、便秘、苔黄为阴虚火炎之征。话宜扶正祛邪并举,故养阴之中酌加金银花、紫花地丁、泽泻、牡丹皮以清热活血;然苦寒药易戕伤真阴,为虚虚之忌,故中病即止,二诊则以养阴为主。临床运用扶正祛邪法时。要注意正邪消长。再拟定扶正与祛邪主次与先后。不可一成不变。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