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马贵同教授是上海市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O余载,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擅长以中医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颇多,现将其治疗胃癌术后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论治。衷中参西
胃癌是原发于胃部的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以上男性,4O一6O岁为高发,男女之比为3 4:1。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目前选择手术的占多数,术后放、化疗者也很多,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机会。但是,术后瘤体是去除了,滋生肿瘤的内环境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样,就存在复发的可能。同时,还存在一个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年限问题。马教授通过对消化道疾病的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术后病人存在气阴两虚、痰湿内阻、血瘀热郁的病机.并据此采用益气养阴法、健脾化痰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但是,患者在手术及其后的放、化疗过程中的反应和后遗症也是明显的,如常见放射性炎症、骨髓抑制等。马教授认为,仅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表现进行判断,仍难免失于偏颇。故提倡衷中参西,结合现代医学辅助检查,如B超、cT、血常规、Hp检查、胃镜及病理活检等,并将之作为辨证依据之一,进而确定病势进退、邪正虚实的关系,拟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2 调理脾胃,扶助正气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正气虚损、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凝毒聚相互胶结,蕴郁成肿块,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损正气,手术本身再一次损伤正气。马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个因虚致实、因实更虚的恶性发病过程。因此,在癌肿尚未切除时,其治疗当着重于实证,即以攻击癌肿为主;若癌肿已切除。恶性发病过程也随之改变,所以治疗当着重于虚证,即以扶助正气为主。手术以后,痰毒瘀热已去除大半,若仍以峻猛之药攻之,虽日除恶务尽.恐害多益少。一则癌瘤生长,正气本衰;二则手术所伤,正损尤甚。绝大多数肿瘤病人在经过病邪的消耗和手术的创伤以后,处于精血不足的状态,而要改变这一状态,必须从补脾胃化源开始。《杏轩医案》指出: “精藏于肾,非精生于肾.譬诸钱粮,虽储库中,然非库中自出,须补脾胃化源。”是谓饮食增则津液旺,自能充血生精,故补脾胃,滋化源为治疗首要。马教授在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以扶助正气。通过扶助正气、培植本元以达到“养正除积”之目的。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益气健脾、温阳补肾类药物均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促进血液细胞量的增加。马教授在临证中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等药,这类药不但能促进术后组织创伤的康复,还可提高机体免疫能力,重振正气,也能促进干扰素的产生。马教授特别强调要善用黄芪。黄芪性甘、温,归肺、脾经,用于肺脾气虚、中气下陷之证,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本草纲目》称之为“补药之长”。历代医家将之列为补脾胃的第一要药。但用量过大则有满中之弊。故马教授提出在运用过程中应当伍入木香、砂仁等香燥醒脾之品以除其满中之弊,使补而不滞。同时,注重其炮制方法,指出若兼表虚自汗者生用;脾虚便溏者蜜炙,使药证得宜。
再者,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术后病人也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故而马教授在补气健脾的同时兼养脾胃之阴。运用麦冬、北沙参、玉竹、石斛、太子参等品,温润合用,并行不悖。但强调养阴以清润为主,不要过分滋腻,不主张频用熟地黄、阿胶等品,以免碍胃,影响正常饮食。马教授还常常运用山楂、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等健脾胃、助运化,增进食欲以滋化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