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缓慢型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等一系列心电图和临床表现。在小儿时期,其发病原因以病毒性心肌炎所致者最为常见。此类心律失常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往往会造成病情迁延、数年不愈,甚至遗患终身。业师陈宝义教授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儿心脏疾病的研究,临床经验丰富,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其病机演变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发病之初,以湿毒侵心、阻遏心阳为主;病情迁延不愈,以心阳受损、日久及肾为主;病至后遗症,则以瘀阻心络、心阳不振为主。不论何种病期,其病机关键均是心阳受累,使心脏不能正常发挥其主血脉之功能,最终导致脉运不畅。因此在治疗上,应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施以通阳、温阳、振阳之法,每收奇效。兹摘要介绍如下。
1 湿遏心阳,治主化湿解毒通阳
心肌炎急性期伴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多属湿遏心阳证,系因感受阴湿毒邪,损伤心体,阻遏阳气所致。湿毒之邪袭人,首犯肺胃,进而蕴于脾胃,先损伤脾胃之阳气,继而累及于心。心主血脉,湿毒侵心,阻遏心阳,则宗气无力鼓动血脉,致使经脉不畅而发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呕吐腹泻,头重肢困,食欲不振,或发热起伏,缠绵不愈,脘腹胀满,继之出现胸闷,气短,乏力,心悸,脉濡或迟或缓或结代,舌淡,苔白腻。治疗上宜以化湿解毒、益气通阳为法,方用藿连汤加味(藿香、川连、厚朴、苍术、茵陈、桂枝、黄芪、川芎、甘草)。方中藿香、厚朴、苍术行气化湿、健脾通阳,茵陈、川连解毒祛湿,桂枝、黄芪、川芎益气活瘀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湿解毒、通阳复脉之功。
若素体阳盛,湿邪从阳化热,或湿毒久郁而化热,症见心烦、发热,可加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
例1:吴某,男,8岁。1991年7月24日入院。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乏力倦怠、面色苍白、时憋气1个月,现时发低热,纳呆,大便稀,每日2~3次。查体:体温36.9℃,精神略差,咽部充血,双肺(一),心律不齐,心率54次/分,腹稍胀,四肢发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心肌酶GOT35u/L,HBDH325u/L。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56%。心功能示左室收缩功能下降。诊断:急性心肌炎。辨证:湿毒留恋,心阳被遏。治以化湿解毒,益气通阳法。药用:藿香10g、川连5g、厚朴10g、苍术15g、茯苓10g、桂枝10g、郁金10g、黄芪15g、炙甘草5g,水煎服,日1剂。治疗1周,患者大便恢复正常,低热消退。宗前法继续调治6周,乏力、憋气、苍白均明显减轻。心电图明显好转,仍有窦性心律不齐,心率67次/分,心肌酶恢复正常。门诊继续调治6个月,复查胸片心胸比例缩小至52%,心功能恢复正常,诸症消失。
2 心肾阳虚,治倡温阳益气复脉
心肌炎病情迁延时表现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以Ⅱ、Ⅲ度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和病窦综合征等多见。其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脉运涩滞。不论是湿毒伤阳,抑或是阴损及阳,均能导致心阳虚损,日久下累及肾,心肾阳虚,使心脉失于温煦鼓动,气血运行不利,血脉涩滞不通,遂发本证。主要症状为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自汗乏力,脉沉迟无力或沉细、沉涩、结代。治疗上宜以益气温阳、活血复脉为法,应用自拟温阳复脉饮加减(桂枝、淫羊藿、制附子、炙麻黄、细辛、生熟地、山萸肉、党参、黄芪、丹参、炙甘草)。方中,桂枝、附子、麻黄、细辛、淫羊藿补心肾而助阳气、散寒结而通经脉,生熟地滋补肾阴,意在阴中求阳,党参、黄芪、灸甘草、丹参益气活血复脉,诸药相配,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功。
例2:李某,男,10岁,1993年8月30日就诊。患心肌炎2年余,经常出现乏力,心悸,胸闷、头晕,多汗等症状。体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咽稍红,双肺(一),心音稍低,心律不齐,心率52次/分,腹软,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无力。EKG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心肌酶正常。诊断:迁延性心肌炎。辨证:心肾阳虚,痰瘀留滞。治以温阳益气、化痰逐瘀为法。药用黄芪、制附子、灸麻黄、桂枝、淫羊藿各10g,熟地15g、山萸肉10g、丹参15g,半夏、陈皮、郁金各1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次。治疗1月患儿症状消失,四肢温,心率升至64次/分,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Ⅰ度,继予原方化裁调治2年6个月,心率始终维持在60~76次/分,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恢复正常。
3 瘀阻心阳,治重活血通脉振阳
心肌炎后遗症出现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多因瘀阻心络、心阳不振所致。瘀血内阻的成因,既可因湿热毒邪壅滞于心,致使血运滞涩滞,阳气亏虚,无力鼓动血脉而致,又可因阴血亏虚,血液运行涩滞而发,若失治误治,则瘀血久羁不去。该型患儿往往伴见心脏扩大或心肌肥厚,临床症状视心动过缓的轻重而不同,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也可见有面色黯滞,口唇不荣,心胸刺痛,胸中窒闷,心悸怔忡,倦怠乏力等表现,重者甚至可反复出现昏厥。舌质或隐青或有瘀斑,苔薄,脉涩或弦细涩或结代。治疗上应长期坚持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之主法,同时不忘振奋心阳,基本方应用通脉口服液(当归、三七、降香、赤芍、山楂、姜黄)。方中当归、三七活血、补血、和血,降香、姜黄化瘀兼行气,气行则血行,山楂散瘀兼以悦脾,赤芍凉血散瘀并佐诸药之偏温,共奏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之功。阳虚甚,脉迟者,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气虚重,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兼阴虚者,加生熟地、麦冬、玉竹;复感邪毒者,加用野菊花、虎仗、丹皮等。
例3:王某某,男,14岁。1995年7月11日初诊。患病毒性心肌炎3年余,平时偶有胸闷乏力,心前区刺痛,无其他不适。饮食、二便正常,曾多次查心电图均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心率40~56次/分,查体:精神好,咽稍充血,双肺(一),心音有力,心律不齐,心率52次/分,腹软。舌质隐青,苔薄,脉细涩。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稍扩大,心肌酶正常。诊断:心肌炎后遗心律失常。辨证:瘀阻心络,心阳不振,脉行不畅。治以活血化瘀,养血通脉为主,予通脉口服液(每ml含生药0.3g),每次25毫升,每日2次。用药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心率增至56~60次/分。继续巩固治疗1年,心率增至62~70次/分,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回缩至正常。随访3年,患者心电图一直正常。
综上所述,陈宝义教授治疗小儿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思维方法与临床经验,可以概括为几方面:一是重视审因论治。将造成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湿毒”、“阳虚”、“痰瘀”等原发或继发病因,作为在不同病程阶段的辨证治疗重点。二是善用温热类药物。针对缓慢型心律失常不论何种病因、病期均属“心阳受累”的基本病机认识,主张“只要无明显热证表现者,即可大胆使用温热药物,不必脉证悉具”。三是强调遣方用药的合理配伍。比如,在重点应用温阳药的同时,根据阴阳互根理论,常配以生熟地、山萸肉、玉竹等滋阴之品,既能于阴中求阳,使阴阳互生,又可兼制诸药温热之性,避免长期服用温热药之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