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肿瘤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痛风慢性期的中医治疗

  • 文章导读:

    原发性痛风以往在我国比较少见,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饮食方式的改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对本病认识的加强,痛风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尚缺乏病因治疗和根治措施,在其急性期虽可用特效药秋水仙碱控制病情,但如果在其慢性期不能有效地将血尿酸的浓度维持在正常范围,则会迅速复发,并发展成慢性甚至诱发肾功能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各种并发症。至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问世以来,开辟了痛风治疗成功的新途径,但它的副作用大,使用的安全范围小,大部分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因此,利用中医药的优势,针对其病机特点,在其慢性期加强中医药的治疗,对预防痛风的复发和控制其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1 治疗特点

    1.1 补法当先 痛风一病,在古代或称痹,或谓历节,或曰痛风。就其病因病机,《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永类钤方》曰:“体虚之人,受风寒湿毒之气,使血气筋脉凝滞,传于骨节四肢间,肉色不变,骨如虎噬之痛,昼静夜剧”。可见痛风的形成乃体虚所致,其病机主要责之于先天脾肾功能失调。脾主运化,脾失运化则痰浊内生;肾司二便,其气化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缓慢,而致痰浊内停。此时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或关节外伤,则致痰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骨骼,使气血不畅,经脉痹阻不通而成痛风。痛风以肝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闭阻经脉为标,本虚标实。因此,其慢性期补虚为其根本治法。

    1.1.1 调补肝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元阴而寓元阳,司气化而主水液代谢;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原发性痛风为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所致,其在未发生临床症状之前,就已有先天不足,肝肾亏虚的表现,加之处于慢性期,久病体虚,或急性期过服治疗的化学药物内伤元气,肝肾亏虚尤为明显。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经脉失养或肾司二便功能失调,湿浊内聚,流注于关节、筋骨、肌肉,闭阻经脉,形成痛风,出现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痛风石不消,或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腰膝?痛或足跟疼痛,耳鸣眼花等。此时治宜调补肝肾,补益气血,常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多用杜仲、怀牛膝、桑寄生、熟地黄、白芍党参当归茯苓、独活、秦艽之类;偏于阴虚,常用左归丸加减,多用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桑寄生、龟板、鳖甲何首乌等;若偏于阳虚,多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常用药如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狗脊、续断等。

    1.1.2 健运脾胃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痛风病先天不足,致阴阳失调而累及脾脏,脾失健运,一则水不化津,转化为水湿,凝聚而成痰浊,即脾为生痰之源;二则完谷不化,尤对厚味、酒食运化不及,而致痰浊内生,滞留于关节。脾虚生化无源,气血无以充养关节经脉,亦致痛风,故临床上痛风多见于脾虚肥胖之人。此时治宜健运脾胃为主,兼顾化湿消浊,常用参苓白术散之类,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等健运脾胃;芳香化湿、利水渗湿类药物消除湿浊,前者常用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等,后者常用茯苓、防己、薏苡仁、木瓜、萆?、滑石等。

    1.2 补不忘消 痛风病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类证治裁*痹证》在论述痹证日久不愈时,明确指出“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流注骨节,形成痰核坚硬如石;痰瘀胶固,则致僵硬肿胀畸形。脾肾亏虚日久,水湿不化,蕴积化热,煎熬津液致石淋。故在痛风的慢性期,常需配合祛瘀涤痰、消石通淋等消除痰浊瘀血积滞之法。

    1.2.1 祛瘀涤痰 痛风慢性期,炎症未能完全消失,关节轻微肿痛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出现皮下结节,固定不移,其皮肤瘀暗,甚或关节僵硬变形,此乃痰浊瘀血有形之邪留阻于经络、关节、肌肉。瘀阻脉络,则关节肿痛,痰瘀发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皮肤瘀暗;邪气深入,痹阻筋骨,而致关节僵硬变形,难以屈伸。此时在补益肝脾肾的同时,宜加强活血化瘀,涤痰通络,软坚散结。常配合使用桃红饮、二陈汤之类,多用桃仁红花川芎、法半夏茯苓、胆南星、白芥子、海藻、昆布等。久痹邪深,痰瘀互结,非一般药物所能透达,唯穿透力强,搜风剔络的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土鳖虫、穿山甲以及乌梢蛇、蕲蛇等独具善功。

    1.2.2 通淋消石 脾肾不足,无力以化水湿,久积化热耗液成石淋。因此,尿路结石在痛风慢性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临床症候。故在慢性期常规补虚的治疗方法下,常加入利尿通淋消石之品,促进结石排出。临床多用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滑石、?蓄、车前子木通大黄等。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