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疾病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龙氏正脊疗法与颈椎病

  • 文章导读:

    1 仰头摇正法: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 低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 侧头摇正法: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 侧向搬正法: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 侧卧推正法: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 牵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牵引椅。
        牵引重量,16-20kg,时间5-15分钟。
        手法:选用推正法(滑脱式),摇正法:摇头、摇肩(旋转式),搬正法(侧摆式)、综合法(倾仰式、混合式)、反向运动法(斜角肌)
        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膨出)、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徒手复位困难者)多关节多型式错位,倾位、仰位式错位及骨质增生合并错位者。利用牵引使椎体间隙相应增宽,加大三条纵韧带拉压力,有利于前后滑脱式错位的复位。牵引后选用摇正法、推正法、侧向搬按法复位,对小关节有交锁和滑脱嵌顿者较为安全和适用。研究证明,对于老年人的椎间盘变性并发错位,用牵引下正骨法复位,较安全,舒适(无痛)而且疗效显著。本法对于重症颈椎病病人,可以减少其手法复位的副损伤或免除手术之苦。对于C1、C2错位同时伴有眩晕者,应先用卧位徒手复位,再用本法治疗中下段颈椎错位,以避免因牵引剌激椎动脉而致眩晕加重。牵引下正骨法与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 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 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 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 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十一、辅治法:水针疗法

      脊柱错位,必然导致其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或慢性劳损,只有同时治疗软组织损害,才能促使椎间失稳的彻底痊愈。脊柱损害可造成椎小关节和神经根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损害局部或其神经支配区疼痛,易引起脊柱功能障碍,神经根受骨性压迫或剌激,在其后支支配的颈背部肌肉会出现紧张状态,表现为局部板硬、压痛。交感神经损害时,可引起内脏功能障碍及血管痉挛,并出现肢体冷劂感,故在综合疗法中,除主治外,应配合辅助治疗,以促进康复和彻底治愈病症。

        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是有效的软组织劳损治疗方法。能促进软组织粘连软化,使慢性劳损的韧带、肌腱恢复功能,加速脊柱稳定性的康复,而达到病愈。故在主治法使病情缓解后配合椎旁软组织劳损点水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作用机理
        1 促进劳损组织康复:椎周软组织劳损即软组织损伤后,创伤修复不完全,局部组织纤维性变(触诊有摩擦音)、机化、钙化(触诊有硬结)。劳损点水针注射,针剌能激发局部创伤修复机能。注入10%葡萄糖和复合维生素B液,补给组织营养、热量,有利于创伤的修复。注入10%葡萄糖配合30%胎盘组织液,能软化或松解硬结,促进机化逆转,达修复作用。
        2 内固定作用:利用大剂量注射液对失稳的椎间或椎旁注射,造成人为的水肿区,可对椎间失稳达到一时性的内固定作用。如半环形注射,对早期变性的椎间隙牵引增宽后予以水针注射,可使牵引效果获得巩固。棘突间注射法,对倾位或仰位错位的椎体正骨推拿后棘突间距变窄处水针注射,有助于加强纠正错位的作用。棘突旁注射法,根据棘突偏歪方向选择注射点,在手法复位后注射,有明显的稳定作用,此项注射法葡萄糖液量须增多至每注射点8-12ml。

      注射点选择
        1 劳损点:以拇指垂直触诊椎间连接的韧带与肌肉附着处的肌纤维,有摩擦音,筋结滑动感处,即为劳损点。好发部位常见于:病椎上、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棘突旁1-2cm处的多裂肌、夹肌、半棘肌、大小菱形肌的附着点;棘突旁开3-5cm处的最长肌;颈椎横突后侧各肌附着点。
        2 与脊柱连接的中深层肌肉远端附着点,如肩胛提肌(肩胛内上角);大小菱形肌(肩胛骨内侧缘);前、中、后斜角肌(颈椎横突处)。

      常用药物
        1 劳损点: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混合后,分注于两侧劳损点。
        2 软组织粘连、硬结点: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加入30%胎盘组织注射液2ml,分1-3点注射,注射后局部行拇指揉压松解手法。
        3 半环形注射法:用10%葡萄糖注射液20ml,加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2ml。在棘突间韧带处注入8ml,另外注入椎板后(后关节附近)左右侧各7ml。

      水针疗法多在脊柱病急性症状缓解后(牵引、正骨推拿后)应用。急性期无菌性炎症多较重,(椎小关节炎、局部有明显肿胀、压痛),药液注入炎症区常可引起剧烈疼痛反应。
      水针能促使软组织劳损康复,其疗程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一般采用隔日一次,每次注射2-4点为宜,失稳者亦可每日注射一次,选取两组注射点轮换注射,10-20次为一疗程。劳损点以摩擦音消除为治愈。硬结以软化为治愈。病情以脊柱恢复稳定性为治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