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灸法常识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温管灸

  • 文章导读:【概 述】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近年还出现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 【操作方法】 灸具制作 1.苇管灸灸具:苇管器分二类。一类为一节形苇管器,其苇管口直径0.4~0.6cm,长5~6cm,苇管的一端作成

    【概 述】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另外,近年还出现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
    【操作方法】 
        灸具制作 
        1.苇管灸灸具:苇管器分二类。一类为一节形苇管器,其苇管口直径0.4~0.6cm,长5~6cm,苇管的一端作成半个鸭嘴形,另一端用胶布封闭,以备插入耳道内施灸。另一种为两节形苇管器,一节口径较粗,直径0.8~1cm,成鸭嘴形,长约4cm,用于放置艾绒;另一节较细,直径为0.3~0.6cm,长3cm,此节为插入耳道用,并与粗的一节相连。  
        2.肛管灸灸具:用金属制成直径为3cm的半圆形艾锅,边缘有直口可使两锅连接在一起。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以连接耐热胶管,胶管一端安有气囊,一端连接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的肛管。或用两个新烟袋,扣在一起用胶布固定。1支烟袋杆以透明玻璃管与有孔的塑料管(代替肛管)连接。  
        具体操作  
        1.苇管灸法:将黄豆大或半个花生仁大小一撮细艾绒,放在苇管器的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以胶布封闭苇管器另一端,并插入耳内。施灸时,耳内应有温热感。泻法则用嘴轻吹其火,补法则让艾炷自然燃尽。灸毕一壮后再灸,每次可灸3~9壮,10次为一疗程。
        2.肛管灸法:艾锅内装入艾绒,点燃后,两艾锅扣合。持续挤压气囊,见肛管端冒出艾烟时,将肛管涂上润滑剂,插入肛门内,继续挤压气囊,从透明肛管处,见艾烟将尽时,艾锅内放上新的艾绒,继续挤压气囊。每次可灸3~6锅艾绒,每日1次,病重者可日灸3次。疗效判定:艾烟进入肛门后,患儿排出矢气,为病愈之兆。若见艾烟从肛门排出,无大便及矢气,腹胀、抽搐如常,为病重难愈之征。一般灸治3次,即见显效,灸治3次无改善,则难收效。
    【主治病证】 
        苇管灸主要用于:面肌瘫痪、耳聋耳鸣。   
        肛管灸主治小儿慢惊风、慢脾风、小儿脐风等。
    【注意事项】 
        1.温管灸有较为明确的适应证,故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症治疗。   
        2.温管灸的灸具,目前尚无批量生产,医者可就地取材,并从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  
        3.施灸时要防止艾火跌落烧坏衣服或烫伤皮肤。
    【临床应用】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阿是穴(外耳道)。   
        治法:灸具制备:取5cm长,直径约0.6cm的苇管一段,一端用刀削成半个鸭嘴形。再取白花蛇舌草20g,用细纱布包好,放入大口容器内,用开水30ml浸泡30min,然后将苇管放入细纱布包下面,2小时即可应用。   
        用法:将苇管齐端对准外耳道,四周用干棉花围住以固定苇管,以免苇管掉下来,用艾绒做成黄豆粒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鸭嘴形的一端上,用线香点燃艾炷。泻法则用嘴轻轻吹.方向对着外耳道,补法让艾炷自然燃尽,使耳内有温热感为宜,艾炷燃灭为一壮,换艾炷再施灸,每次5~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组30例,其中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2、耳鸣耳聋   
    取穴:阿是穴(外耳道)。  
        治法:灸具制备:取5cm长直径约0.6cm的苇管一段,一端用刀片削成半个鸭嘴形。取菊花10g、柴胡10g用细纱布包好,放入大口容器内,冲入沸水100ml,浸泡30min后,再将削好的苇管放入细纱布包下面,浸泡2小时后即可使用。  
        用法:同前。每次施灸5~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二日后进行下一疗程。  
        疗效:98例门诊患者,病程5日~10年。经三个疗程治疗,痊愈6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8%。
    【病案举例】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苇管灸)    ×××,女,39岁。1998年12月7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近日患上呼吸道感染,昨日突然出现口眼歪斜,左眼不能闭合,流泪,纳差。检查见左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眼裂 2.5mm,不能闭眼、皱眉、鼓腮、吹哨、示齿,不伴有其他神经瘫痪。西医诊断左周围神经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风寒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苇管灸加针刺患侧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等穴及两侧合谷足三里,每周治疗3次,7次即获痊愈。    2.慢惊风(肛管灸)    徐××,女, 18个月。呕吐泄泻半月余。用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诊见,昏睡不醒,形体消瘦,面色恍白,囱门凹陷,前额冷汗、呼吸微弱,颈项强硬,四肢冰冷。手足搐动,腹胀如鼓,不排便,无矢气。舌淡苔白,指纹青淡,脉微欲绝。用肛灸法,灸三火,即闻腹中肠鸣,再灸六火,排气排便,腹胀大减。当晚又灸治九火。次日复诊,患儿神清腹软,颈软,手足已不搐动。再灸六火。第三日复诊,四肢温暖,面色转润,排便正常,诸症悉除。  
    【主要参考文献】    
        [1]箱岛大昭。苇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探析   上海针灸杂志1999;18(5):31  
        [2]袁志太。隔苇管灸治疗周围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   中医外治杂志 1997;(5):6  
        [3]蔡润喜等。隔苇管器灸治耳鸣耳聋的临床观察   针刺研究1997;22(3):211  
        [4]吴家淑。肛灸疗治疗小儿慢惊风吉林中医药1984;(5):23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