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灸法常识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隔蒜灸

  • 文章导读:【概 述】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

    【概 述】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主治病证】

        多用于痈、疽、疮、疖、疣及腹中积块等。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等的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

        同隔姜灸。
    【临床应用】

        1.肺结核
       
        取穴:主穴:结核穴(大椎穴旁开1.5寸)、四花(即膈俞、胆俞双侧共四穴)、膏肓、三阴交膻中
       
        配穴:盗汗加复溜, 咯血加涌泉,久病体弱加背俞穴,食欲不振加中脘
       
        治法:主穴每次治疗必取,双侧均选。每穴9~15壮。X线片显示病灶在上肺者。重灸结核穴、膻中,病灶在下着重灸四花。膏肓。配穴多穴5~9壮,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除涌泉取隔蒜灸外,余穴均取隔姜灸。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必要时中间休息2日后,再进行第2疗程。对病程久,病灶难以吸收者,征得患者同意,可施瘢痕灸。
       
        疗效:本法可作为肺结核的辅助治疗。
       
        2.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
       
        取穴:阿是穴(病灶区)。
       
        治法:用三棱针从消毒后的红丝两端点刺出血,然后在红丝的远心端点刺处放上独头蒜片(厚约5mm),在蒜片上用艾炷灸。灸后不久即可见红丝渐渐向红丝近心端回缩,待红丝不再回缩时停止灸疗。如不愈者,次日可如上法再行灸治。每日 1 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18例,经灸治一次痊愈者12例;经灸治2次痊愈者88例;经灸治三次全愈者18例。总有效率100%。
       
        3.寻常疣
       
        取穴:阿是穴(指疣中较大者或最早出现者)。
       
        治法:选择单独、体积较大或最早出现的疣,每次选2~3个。先以75%乙醇棉球浸润疣体1~2min,再用棉签刮去其表面角质层,使疣丝充分暴露,置鲜蒜泥少许于疣上,加艾炷于其上点燃灸之,至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次灸3~5炷,灸后用棉签与皮肤成30度角将疣体向旁推动。每日灸2~3次。3~7日为一疗程。
       
        疗效:用隔蒜灸法有较为满意的效果。一般于施灸2~3日,最多一周后疣体即可脱落。若脱落者是母疣,周围的子疣3个月至半年自行消失或脱落。
       
        4.疖
       
        取穴:主穴:阿是穴(红肿部位)。
       
        配穴:体虚加足三里
       
        治法:一般仅选主穴。用紫皮独头蒜适量,去皮捣成蒜泥,在单层纱布上制成厚约3~4mm,大小约等于红肿范围的圆形蒜泥饼,敷盖在疖上。另用陈艾绒据疖大小,做成黄豆至蚕豆大小艾炷。将艾炷置于蒜泥饼正中点燃,以局部有热辣感、患者能耐受为度。患者感烫时,术者可用双手提起纱布,使蒜饼稍离皮肤。疖红肿明显、且伴有全身症状者,蒜饼宜厚些,艾炷宜大些,每次可灸至9壮;疖红肿范围小,全身症状不明显者,蒜饼可薄些,艾炷可小些,一般灸3壮即可。体虚毒恋型再配合艾条补法悬灸足三里穴。每日治疗1次,至治愈为止。
       
        疗效:共治38例。结果:治愈(经6次以内治疗,疖肿消散、全身症状消失)37例;好转(经6次以上治疗,布肿消散、症状消失)1例。治愈率为97.37%。
       
        5.急性乳腺炎
       
        取穴:主穴:肩井、内关足三里、乳根。
       
        配穴:乳汁壅胀加膻中,少泽;头痛发热加合谷风池
       
        治法:主穴为主,每次均取。其中乳根取患侧,余均取双侧。配穴据症而酌加。主穴按上述隔蒜灸法,每穴每次灸3~5壮。配穴用针刺,施泻法,留针20min。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疗效: 共治36例,经治疗一疗程后,全部有效,其中痊愈28例,显效8例。
    【病案举例】

        1.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
       
        王××,男,19岁,工人。94年7月8日诊。患者因打扫房间,不慎左手无名指被铁钉刺伤、当时因工作忙而未在意。次日上午觉左上肢酸麻沉重。伴轻微恶寒,经卫生室诊为“上感”,对症用药后恶寒好转而左上肢酸麻依然。午后洗脸时发现左手无名指指掌关节部至肘部有一条红丝清晰可见,触之微痛,遂来我科就诊。诊断为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给予用三棱针从红丝两端点刺出血,再用独头蒜片盖在红丝远心端上,放上艾炷进行灸治,灸后不久即可见红丝渐渐向红丝近心端回缩,待红丝不再回缩时停止灸疗。经2次治疗告愈。
       
        2.疖
       
        李××,男,20岁,学生,1993年6月12日初诊。患者7日前左臀部外侧离肛门约5cm处长一疖肿,曾服中西药、外擦药膏无明显好转。诊时见患部有一直径约4cm的圆形红肿、质硬、中心有一脓点,触痛明显、局部灼热,脉数,舌红苔黄燥,口干、便秘、小便黄,体温:38.6℃。诊为臀部疖肿,热毒蕴结型。用隔蒜灸法,经1次治疗,局部红肿消退,脓点由黄变褐,体温正常;第2次治疗后,已能骑自行车上课。经3次治疗获愈。
       
    【主要参考文献】
        
        [1]邓红梅。隔蒜灸治疗寻常疣  中医外治杂志 1999;(5):46
       
        [2]刘桂营。隔蒜灸治疗急性淋巴管炎118例  中国民间疗法 1995;(3):20
       
        [3]王进喜。灸疗治疗肺结核53例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1994;10(3):44
       
        [4]李惠芳。隔蒜灸治疗疖38例临床观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6;15(1):40
       
        [5]郑敏。针刺配合隔蒜灸疗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的超声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1998;14(3):10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