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经络腧穴][图文]人体下肢穴位动画: | |
[针灸研究]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 | |
[灸法常识]单永华膻中灸验案四则 | |
[刮痧疗法][图文]刮痧偏方-中暑 | |
[刮痧疗法][组图]刮痧偏方-晕厥 | |
[针灸研究]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靶 | |
[百病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 |
[百病针灸]采用针灸疗法治过敏性鼻炎 | |
[针灸意外]解密身体不可触碰的“死穴 | |
[灸法常识][图文]2018年三伏天灸什么 | |
[百病针灸]针刺、拔罐治疗酒糟鼻 | |
[经络腧穴][组图]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经络腧穴][图文]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灸法常识]温针灸治疗崩漏 | |
[百病针灸]针灸治疗腹泻的方法 | |
[针灸基础]贾海忠谈针刺治病原理 | |
文章导读:本文探讨了缓慢捻转进针法取得良好针刺效应的原因,分析了在临床中运用缓慢捻转进针法时影响针刺效应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临床技巧,以便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提高针刺技术及疗效。 |
缓慢捻转进针法是一种历史悠久、疗效良好的进针方法。最早在《灵枢·官能》中就有关于缓慢捻转进针的记载:“微旋而徐推之”。明·徐凤《金针赋》:“下针贵迟”。清·廖润鸿《针灸集成》:“徐徐纳针已过皮肤”等都给后世缓慢进针法开创了先河。现代针灸大师承淡安、陆瘦燕、王乐亭等进针都有轻轻用力、缓慢刺入的特点。陈尚杰等对不同进针法所致的感传进行临床研究【1】,得出了“慢速捻转进针法所致感传明显优于快速进针法”的结论。
兹就缓慢捻转进针法与针刺效应的关系作如下探讨:
1.缓慢捻转进针法取得良好针刺效应的原因
1.1 取穴准确,“形神合一”,“两神合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持针之道, 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 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 属意病者”。缓慢捻转进针的全过程都离不开“神”:从揣穴开始医者就心无杂念,持针更是“手如握虎”,待针尖准确无偏地触及穴位皮肤,医患达到“两神合一”之刻,医者方全神贯注进针。运用快速进针法时,患者往往在医生入针后方才有所意识,难以“两神合一”。医者多专注于进针的速度,而较难同时兼顾入针部位的精确性。
1.2 充分发挥皮部的功能,增强针感
皮肤是“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可去之”。在古代就有浅刺皮部的“刺卫”、“半刺”、“毛刺”及艾灸、热熨、药物贴敷等疗法。缓慢进针,初刺皮部, 患者可感觉到一种轻微麻胀感或痒感,即“皮肤感”。此种感觉易于循经脉线扩散或由穴位处向外辐射,是皮部络脉之气被激发的表现,同时利于深层得气,使浅、深两个不同层面均能获得针感,更好地疏通经络。现代生理实验证明,单一的皮下刺激能改变刺激部位的代谢,提高其兴奋性,刺激通过外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兴奋大脑皮层相应位点,建立起条件反射,使大量的无关刺激具有某种“信号”意义,在非条件反射即深层刺激来到之前作好应激准备,以便能更精确和完善地作出反应,加强刺激反应的效果。
1.3 易于掌握针刺深度,求得最佳得气点,使“气至病所”
明代杨继洲云:“百病所起,皆起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于部分有深浅之不同,却要下针无过不及为妙。”从现代解剖学看,各个腧穴的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等组织分布不尽相同,针感和针刺深度当然有所差异。谢浩然提出,经络存在于“分肉之间”、“筋膜间隙”浅表组织中,从“循经取穴”的准确程度看,不一定是针刺越深疗效越高。运用缓慢捻转进针法,由浅及深,可以很好地控制进针的深浅层次,容易观察到天、人、地三部不同的针刺效应,找到最佳的针感点,并分别在三部得气,使经气累积,有效信息得以叠加、放大,易于产生沿经感传,使“气至病所”。而快速进针时,银针迅速透过浅部而剌到深部组织,引起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认为,某些神经细胞的兴奋,导致了其他神经细胞的抑制。即深部神经血管的强烈反应,对浅部组织中显性经络感传的出现是一种抑制,从而影响了经络特异性的充分显示及最佳得气点的选择。
1.4 安全,不易刺中神经血管
从某种意义上讲,针刺也是一种创伤疗法,针感并非越强越好。采用缓慢捻转进针,在针尖接近血管或神经时,即产生较强的针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勿变更也”(《素问·针解篇》),此时停止进针,可避免过多地刺伤组织,以保护精气不受损伤。例如针刺环跳穴,缓慢捻转将针插入一定深度,患者会产生胀痹感,觉得有一股暖流向足跟涌去,此时如继续进针,则会产生触电感,坐骨神经已被触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