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
|
Objective: Discuss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me of needle retaining at head in treating cerebral palsy. Methods: Adopting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observing the different therapy effect of Jin’s three-needles in treating cerebral palsy 43 cases with 1h or 30min retaining at head. Results: After treating two months,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longer retaining group has more excellent effect in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s of cerebral palsy. Conclusions: Sufficient stimulation by prolonging the time of needle retaining at hea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good effects in treating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erapy; Cerebral palsy; Chinese medical therapy
0 引言
脑性瘫痪是继脊髓灰质炎被控制后近代最常见的儿童致残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负担,其治疗至今仍为世界性医学难题,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针灸疗法因其简、便、验、廉等优势,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上脑瘫的一种重要康复手段[1],其中“靳三针疗法” 颇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为进一步寻求靳三针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规范,增强其可操作性,提高其治疗效果,我们从时间量学角度开展了有关的临床研究。前期工作已表明,头、体针留针30min较之速刺能取得更好的疗效[2-3],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以观察其疗效,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基于随机对照设计的前瞻性研究
1.1 对象:所有病例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诊室及广州市靳三针治疗中心的门诊患儿,本次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03年5月至2003年12月。纳入标准:①性别、年龄不限,符合脑瘫诊断标准,已在我处接受两个月靳三针基础治疗而再诊者;②在本研究中,能遵从医嘱坚持连续接受相应治疗措施两个月以上者。③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9月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标准[4]。排除标准:① 合并有其他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者。② 合并有精神病及严重癫痫者。③ 排除脑白质营养不良症、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苯丙酮尿症以及先天性克汀病、先天积水等现代医学通过病因治疗、手术治疗可获显效的病人。共收集符合上述标准病例43人。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最大6y,最小1.5y。
所有实施针刺治疗的医务人员均经过靳三针疗法培训;功能评估由专人操作,采用盲法,即评估者非课题组成员,对分组情况不明了。由于针刺操作的特殊性本研究在治疗实施中无法做到双盲,即无法控制医生知情。
1.2 方法:在我处接受两个月治疗而再诊的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至统计资料时止,头针留针1h组(A组)实际收到符合要求的病例22人,头针留针30min组(B组)21人。治疗方法:①取穴:针刺病例采用靳氏头针四项(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两组皆采用主穴结合经络辨证及对症取穴配用四肢、躯干部穴位。阴急阳缓型取阳经穴为主;阳急阴缓型取阴经穴为主;阴阳俱虚型取督脉与背俞穴为主。上肢瘫配手三针,下肢瘫配足三针,听力障碍配耳三针,语言障碍配舌三针、风府透哑门,智力障碍配手、足智针,注意力不集中配定神针,颈、腰软弱无力分别配颈三针、腰三针,大腿内收配股三针,尖足配踝三针,癫痫配痫三针。②针刺方法:均选用32号1寸毫针,头部穴位沿15°斜刺,体针多用直刺。阴急阳缓型的阳经穴用补法,阴经穴用泻法;阳急阴缓型的阳经穴用泻法,阴经穴用补法;阴阳俱虚型的在背俞穴及督脉穴上用补法。A组穴位体针留针3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1次,头针留针1h,体针出针后,患儿可在家长或医务人员保护下活动,可主动活动或被动运动;B组穴位头体针均留针30min。所有病例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家庭康复训练。
1.3 功能测评:采用Russell 制定的小儿脑瘫粗大运动评价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5],主要对患儿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分别在病例纳入时及纳入后两个月各进行一次评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将数据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时间量学研究一般资料分析
关于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时间量学研究临床病例收集自2001年12月开始,至2003年12月共收到确诊为脑瘫的患儿206例,其中男133例,女73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5M。<1岁12例,占5.8 %;1-3岁105例,占50.9 %;3-6岁73 例,占35.4 %;>6岁16例,占7.8 %。有191 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高危发病因素,占92.7%;15例生产史不详或病因不明确。经分析发现,在来我处的病人当中,痉挛型最为多见,占49.52%;重症儿比率较高,占33.5%。有25.2%的患儿曾接触过针刺治疗,但针灸的首诊率(即确诊为脑瘫首先选择针灸治疗)较低,仅占15%。
回顾所有来诊脑瘫病例,接受靳三针治疗前大部分曾经接受过其他疗法,以运动训练及静脉滴注脑营养药物人数最多;有的接受单纯的疗法,许多病人同时接受2种以上疗法,具体见图1。
注:1-运动训练
2-药物口服或静
3- 理疗
4-针刺
5-其它疗法
6-未治疗
图1 206例首诊病人曾接受的治疗种类调查
2.2 头针不同留针时间各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估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已观察到采用靳三针治疗脑瘫时,头体针留针30min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组,针刺可改善脑瘫患儿脑部血流动力学表现出的低速高阻现象,而留针30min组对脑血流有更为明显的改善 [2]。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延长头针留针时间观察其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病例43例,中途无退出,纳入结果分析43例,其中A组(头针留针1h组22例),B组(头针留针30min组21例)。A组平均年龄37±16个月,男15例,女7例;B组平均年龄38±15个月,男13例,女8例。两组平均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各组于纳入后治疗前分别进行运动功能评估1次,经student t 检验,P>0. 05,表明A、B组运动功能状态无明显差异,因而具有可比性。治疗两个月后, 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两组间比较可见,延长头针留针时间后跪爬、坐、站几个功能区的改善与常规留针30min组相比有更为显著的改善,而第Ⅰ、Ⅴ功能区改变不明显(见表1、2)。
表1 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估对比(功能区得分 x±s)
组别 |
n |
功能区得分
2 3 4 |
总评分 |
A组 |
22 |
2989. 7 ±451.3 |
3897. 9 ±652.1 |
2341.7 ±317.9 |
3113.6 ±662.5 |
B组 |
21 |
2386.5 ±423.5a |
3372. 1 ±592.6a |
1968.2 ±295.6a |
2698.6±456.9a |
注:组间比较 aP<0.05
表2 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评估对比(实际得分 x±s)
组别 |
n |
实际得分
2 3 4 |
A组 |
22 |
231.5 ±41.5 |
271.4 ±85.8 |
228. 6 ±38.3 |
B组 |
21 |
197.3 ±42.5a |
207.2 ±71.5a |
180.5 ±20.5a |
注:组间比较 a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