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存在着最佳的时效关系,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头针留针时间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差异。
|
3 讨论
3.1针灸已成为脑瘫患儿的主流选择之一,但首诊率亟待提高。
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研究为脑瘫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6-7]。近年来,已有实验证明,针刺可参与干预CNS的可塑性[8],故针刺治疗脑瘫已有一定的实验学依据。在临床,针灸疗法已成为脑瘫患儿的主流选择之一。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来我处首诊的病人当中,约有1/4的患儿或多或少接触过针刺治疗。
但在我们的病人家长中,询及是否初次诊断为脑瘫时医生曾建议使用或自己了解到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时,肯定性回答仅占15%。首诊率较低可能是导致我们所接受的脑瘫患儿中重症儿比率较高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对小儿针灸心理上的畏惧是导致首诊率低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曾设计了针刺不良反应观察,结果表明,较普遍的不良现象是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部分患儿出现食欲下降,一般停针后5-7天即可恢复;部分患儿出现白大褂效应,即看见穿医生工作服的人或进入医院环境即啼哭不已,一般脱离此特殊环境即可消失。未出现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患儿无一例出现晕针等意外事故。针刺可以普遍改善患儿精神状态,如能使精神亢奋的患儿安定,使精神抑郁的患儿反应增强;患儿普遍抵抗力提高,表现在感冒次数减少;还可改善部分患儿的便秘状态等。
2.2 留针以达到适宜的刺激量是提高针灸治疗脑瘫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针刺的临床效应取决于有效的刺激量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效的刺激量由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构成。机体对针刺的反应有一定规律, 针刺后须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潜伏期,针刺效应才开始显现。随着留针时间的持续, 针刺效应逐渐上升, 达到峰值, 再逐渐下降。这就提示针刺治疗某一病症,存在最佳的时效关系。
靳三针疗法作为脑性瘫痪的一种重要针灸治疗方法,目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9]。其创始人靳瑞教授强调,在小儿脑瘫的针灸治疗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刺激量,方能使邪去正安,即大病当用重剂之意。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设计,我们过去的研究已证明,头体针留针30min组疗效优于留针5min的速刺组,本次研究又表明,进一步延长头针留针至1小时对于脑瘫患儿是适宜的,其效果明显优于留针30min组,说明脑瘫的针刺治疗的确需要足够的刺激量。适当延长头针留针时间,一方面可增强治疗的刺激量;此外,在留针过程中可以进行有关按摩及运动,达到针刺与按摩、运动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对于疗效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何竟,黄长琼,张永玲等.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54-57
2.Yuan Qing,Wang Qin-yu,Feng Jian-qian etc.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eedle-duration on cerebral hemodynamics of cerebral paralysis children.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4;14(2):7-11
3.王琴玉,袁青,冯健强等.速刺与留针治疗脑性瘫痪60例对比观察.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15-17
4.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163
5.Russell DJ. Rosenbaum PL, Ladman DT.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 Dev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6.Frisen J , Lothian C , Lendahl U. Central nervous system stem cells in the embryo and adult [J ]Cell Mol Life Sci ,1998 ,54 (9) :935 -945.
7.温恩懿,赵聪敏.儿童脑性瘫痪神经干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康复.
8.董红心,吴良芳,保天然.针刺对猫部分去传入脊髓Ⅱ板层可塑性的影响—电镜定量研究.神经解剖学杂志.1994,10(1):6-8
9.袁海斌.“靳三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18例疗效观察.现代康复,2001;5(9):84-8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