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经络腧穴][图文]人体下肢穴位动画: | |
[针灸研究]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 | |
[灸法常识]单永华膻中灸验案四则 | |
[刮痧疗法][图文]刮痧偏方-中暑 | |
[刮痧疗法][组图]刮痧偏方-晕厥 | |
[针灸研究]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靶 | |
[百病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 |
[百病针灸]采用针灸疗法治过敏性鼻炎 | |
[针灸意外]解密身体不可触碰的“死穴 | |
[灸法常识][图文]2018年三伏天灸什么 | |
[百病针灸]针刺、拔罐治疗酒糟鼻 | |
[经络腧穴][组图]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经络腧穴][图文]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灸法常识]温针灸治疗崩漏 | |
[百病针灸]针灸治疗腹泻的方法 | |
[针灸基础]贾海忠谈针刺治病原理 | |
文章导读:本文探讨了缓慢捻转进针法取得良好针刺效应的原因,分析了在临床中运用缓慢捻转进针法时影响针刺效应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临床技巧,以便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提高针刺技术及疗效。 |
2.缓慢捻转进针法在临床运用中影响针刺效应的问题:
2.1 “疼痛” 问题
现代神经解剖学示,痛觉的产生与刺激的强度和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刺激强度下,延长刺激时间可使痛觉增强【2】。这里所说的刺激强度,是指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强度。而刺激的强度与刺激种类的多少并不一定成正比。
缓慢捻转进针虽然在插入过程中加多了一种旋转,但它强调的是手法的轻柔,插入的速度要慢,捻转频率要慢(约20转/分),幅度要小(最好小于15°),其产生的是很轻微的,类似蚊虫叮咬的易于忍受的“皮肤感”。金元·窦汉卿《标幽赋》:“右手轻而徐之,不痛之因”。可见这种刺激不一定会比具有“伏如横弩,起如发机”之势的快速进针来得更强。延长这种刺激的作用时间,并不见得会产生疼痛,反而可以增强经络的得气感应。
如果说快速进针法是在“重”刺激的基础上求“快”,以“快”而达到“无痛”的话,那么缓慢捻转进针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轻而缓”,因为“轻”,所以同样能无痛;因为“缓”,使柔和之力得以累加,犹如滴水穿石一般,伴随着针感的逐渐增强,针已扎至适当的深度。
尽管理论上讲,快速进针和缓慢捻转进针两者殊途同归,均能达到无痛,但临床操作时疼痛是处处可见的。究其原因,一部分是手法不熟练所造成的:缓慢捻转进针时若捻转频率过快,幅度过大,刺激过重,就会疼痛;快速进针时如果进针发力前针尖与皮肤的距离过近,针尖在穿皮的瞬间速度尚未加速达到最快,就会疼痛。当然,不能全归于进针手法的问题。押手未起到压实穴位以缓冲针尖冲击的作用,或者针尖太钝,或者酒精未挥发就匆匆将针刺入穴内而导致酒精渗入针眼,均可产生疼痛。
为了消除疼痛,以达到更好的针刺效应,有的医生进针时故意与患者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有的在穴位周围找“无痛点”进针。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针解篇》:“必正其神,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古人针刺,需引导患者心定神凝,意守病所,使两神合一,以神至而气至。入针时的聊天,不但“疼痛”给移走了,医患之“神”也给移走了,针感求之不来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寻找痛阈最大的“无痛点”进针在针刺前,与《内经》中“以痛为腧”的理论似有相悖,不敢苟同。
2.2 指力要求问题
广义的“指力”是对整个针刺过程中手指操作技巧的总称,包括持针方法、进针时的用力方向、针刺角度、行针力度和频率及手指力量的大小及耐力等。狭义的“指力”是指进针时手指的作用力。由于飞针等快速进针法在进针前针尖需与皮肤保持一定距离,进针时指力所做的功有一部分要在银针刺入皮肤前被消耗掉,故指力需足够大才能保证银针透皮。而缓慢捻转进针法直接将针置于穴位皮肤上,只需轻巧的指力稍加捻转下压即可使插入。故缓慢捻转进针法更适合初学者使用。
2.3 患者的配合问题
相当部分患者在未真正了解缓慢捻转进针法前,就被“缓慢”“捻转”所吓倒,产生抵触情绪,以致在针刺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使针刺效应不能达到预期结果。
3.增强缓慢捻转进针法的针刺效应的临床小技巧
《灵枢·九针十二原》:“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要想求得针感,努力练就一套纯熟的针法固然重要,然而一些小细节也需注意:
3.1 针灸前和病人解释缓慢捻转进针法的过程和针下的感觉,让其心理有所准备,尤其是有情志障碍的病人,需用认真关切的态度感染他们,营造可信赖的情境,并适当调侃,播放轻音乐,使患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治疗。
3.2最好采用针柄较粗的毫针如盘龙针,以便于在小幅捻转中能更好地控制捻转角度。
3.3切忌酒精未挥发就匆匆将针刺入穴内。
3.4 针刺时先扎相对不痛的穴位,最后扎敏感的穴位。这样有利于减轻病人的恐惧感,取得病人的信任。反之容易产生抵触,变得特紧张敏感,甚至晕针。
3.5 充分发挥押手的作用。《标幽赋》言:“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研究表明【3】,针刺时产生的刺痛是由较细的A(δ)纤维传导的;而针刺前的循、扪、按、压产生的触压觉主要是由较粗的A(β)、A(γ)纤维传导的,且上行传导速度远快予A(δ)纤维。根据闸门控制学说,非疼痛信号能抑制或易化在脊髓和三叉神经核中疼痛信号所兴奋的神经元。因此,针刺前的循、扪、按、压,兴奋粗纤维A(β)、A(γ),即可抑制纤维A(δ)对刺痛的传导,从而达到无痛或疼痛轻微的目的。
3.6在皮肤层的捻转操作要尽可能轻巧且幅度尽可能要小,下压指力要均衡适当,不可急躁。
3.7井穴等痛觉十分敏感的部位酌情使用。
综上所述,缓慢捻转进针法是一种具有良好针刺效应的进针手法,尽管目前在临床的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缓慢捻转进针法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出其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尚杰,陈文,帅记焱,等.不同进针法所致感传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4,4(24):255
[2] (美)斯德·吉尔曼著.孙玉衡译.曼特尔与盖茨临床神经解剖学与神经生理学纲要[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96
[3] 林文注,王佩.实验针灸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