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叶成炳针灸治疗面瘫、小儿脑瘫及儿多动症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1 针灸特点
      
    1.1 针刺手法独特。 “叶氏金针”一派因其使用金针疗疾,效果彰显而得名。金针细长质软,针柄短小,为适应其性状而形成了独特的针刺手法:进针时,用刺手拇指和食指夹持针身下端距针尖约2cm处,拇指近似垂直于针身,针身与穴位该处皮肤成15~30°夹角,押手拇指紧靠穴位皮肤,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之时,押手按压针尖,两手配合,刺手拇食二指用力将针身送入穴位。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院采用一次性针灸针,但叶老在针灸治疗时,仍然沿用金针针刺手法进针。这种特殊进针手法优点在于,既可以避免进针产生的痛感,而押手在进针后,又可以固定穴位,探查病人针感。叶老常常将此针感喻为“如鱼吞钓饵”。在针刺过程中,不强求针感,以柔和为度,病人自感舒适,尤其是对于畏惧针灸者,更易于接受。另外,泸州地处川南,冬季气候潮湿寒冷,患者在冬季接受针灸治疗时,暴露皮肤过多,容易受寒,尤其是体质虚弱和痹症的患者,采用斜刺手法,可以覆盖被褥以保暖。
      
    1.2 多用透刺针法。
      
    1.2.1 点刺针法,点线面的结合。点刺为叶氏一派比较有特色的针法。施术时,拇食二指紧捏住毫针针体近针尖1寸处,手腕发力,将针迅速点于穴位皮肤,若蜻蜓点水,随沾即走。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力道,或让穴区皮肤微红、或出血几滴。叶老常用此速刺针法治疗小儿疾患,针灸治疗讲究“守神”,小儿畏惧针刺之痛,在针灸过程中,患儿常常尚未治疗已经开始啼哭。运用点刺针法,未等小儿啼哭声起,而治疗已毕,其操作方便快捷。
      
    叶老常讲,穴位是一个“点”,经络则是一条“线”,用透刺针法,就是将“点”与“线”结合起来;如再将点刺揉合到治疗过程中,就是“点线面”的结合,这样就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此,则可以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会将针灸疗效看成是单独的一个个穴位的功效,而能更加深刻体会贯穿其中的是实质经络所起的作用,用整体的观念去看问题,熟练运用经络辨证。
      
    1.2.2 重视八会穴。叶老师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运用“八会穴”治疗疾病而获效较好。例如脏腑疾患,针刺中脘、章门;骨痹患者,针刺大杼、绝骨二穴,取“脏会章门,腑会中脘,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之义。
      
    1.2.3 重视调理脾肾。叶老师在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过程中,重视脾肾二脏的重要性,针灸常取中脘、关元二穴。中脘属任脉,《难经?四十五难》曰:“腑会太仓”,《针灸甲乙经》:“中脘,一名太仓,胃募也……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玉龙歌》:“若还脾败中脘补”,脾胃二经表里相连,针灸本穴,可以起到通调脾胃之功;关元,脐下三寸,乃任脉之穴,“小肠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甲乙经》),在《医学入门》中记载有:“关元,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脾肾乃人之根本,该二穴配合,进而可调理诸脏腑的作用,在治疗妇科病症如痛经等月经不调,男科病如阳痿、遗精等,疗效显著。
      
    1.2.4 针药结合,善用经方。 除了针灸之外,叶老常使用经方,针药结合,使疗效更上一层楼。如对于痹症患者,经常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随证加减治疗;对于眩晕患者,常用泽泻汤加减化裁而治。
      
    2 验案举隅
      
    2.1 面瘫。何某,女,2011年9月19日就诊。患者自述三天前晨起后既感左侧面部麻木,发紧,左眼不能闭合,口角偏向右侧,刷牙时左侧口角漏水,随即前往一小诊所就诊。经针灸治疗三次后,患者自觉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叶师。刻诊: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左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右喎,不能鼓腮。患侧表情肌和咀嚼肌收缩无力,感觉减退。苔薄黄,脉浮数。诊断:面瘫。治疗以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为主,针风池、头临泣、攒竹、丝竹空、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留针30min,一日一次,10次为以疗程。并且配合中药祛风通络,活血养筋,处方如下:白附子30g,羌活20g,独活20g,防风15g,白芷12g,细辛6g,川芎20g,赤芍15g,蝉衣12g,僵蚕20g,甘草3g。水煎服,日一剂,共服3天。针刺1周后,患侧感觉有所恢复,口眼歪斜明显好转,额纹出现,能够闭眼鼻唇沟加深,口角基本对称,说话、微笑时右歪。2 周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
      
    笔者跟随叶老数月余,见面瘫者14例,2周痊愈者9例,1月痊愈者3例,1月有效者2例。
      
    2.2 小儿脑瘫。詹某,男,3岁,2010年12月初诊。其母代述:患儿出身后发育迟缓,2岁时患儿仍行走不稳,经常摔倒,上肢活动不灵活,言语不清,口流清涎。查体:患儿反应迟钝,言语不利,吐字不清,口水长流,不能单独行走,肌张力底下,双上肢上举不利,头型方大。诊断:小儿脑性瘫痪。中医属“五迟”、“无软”范畴。其病机多为先天禀赋不足,亦有后天失于调养所致。脑为元神之府,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脑髓不充,神失其聪,故导致患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言语不清,四肢无力。治疗当以补虚为主。叶老选用风池百会神庭印堂颊车、大杼、脾俞肾俞肩髃曲池、外关、足三里三阴交、绝骨,点刺,不留针。针刺1个月后,患儿偶可单独行走,反应能力有所增强。半年后已可单独行走,声音清晰,口角流涎较就诊前明显减少。继续针刺至今,患儿已能单独走路,渐渐可以爬楼梯,理解能力明显增强,说话清楚,反应灵敏,头颅已与同龄儿童接近。在跟随叶老学习期间,见脑瘫患儿5例,均以行走不稳为主症,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经针灸治疗后4例能独立行走,智力接近正常儿童;1例好转。
      
    2.3 小儿多动症。 徐某,男,10岁,2011年10月10日就诊。母亲代述患儿自今年秋学期以来经常不自主的眨眼睛,疑为眼部疾患,故前往各大医院眼科求诊,均不见好转,随来求诊叶师。刻诊:注意力不集中,不自主挤眉眨眼,手玩不停。诊断为小儿多动症。叶师认为小儿多动症的发病原因迄今没有定论,其主要病机归结于脏腑阴阳失调。《内经》中“阴静阳燥”的说法,又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原则,阴阳失调,阴不制阳,动静变化失制,阳动有余,则出现多动症状。故治疗以调节脏腑阴阳平衡为主,针风池百会、大杼、攒竹、鱼腰、丝竹空、合谷三阴交,点刺,不留针。针刺1周后,眨眼睛频率明显减少,连续2周,症状明显好转。因中途停诊1周,患儿又出现上述症状,继续遵照以上治疗,经过1月治疗,患儿以上症状全部消失。共采集病例4例,眨眼者3例,针刺1月,均已治愈;喉中怪叫者1例,针刺3周好转。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没有任何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