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张仲景),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七讲 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乌梅丸(张仲景)。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七讲 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乌梅丸(张仲景),主要介绍“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七讲,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乌梅丸(张仲景)”">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第七讲 涌吐、涩固、杀虫的方剂-乌梅丸(张仲景) |
乌梅300枚、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制附子180克、当归120克、川椒(微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用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如泥,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10~20丸,渐加至30~40丸左右(约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此方古人主要用于治蛔厥、久痢,后人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多用于治疗因蛔虫而引致的病证。前人认为蛔虫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因寒而动。后人逐渐补充认为,蛔虫见酸则软(静),见苦则下,见辛则伏,遇寒则动,得温则安。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以此理论所组之方剂,治蛔虫确有良效,可作临床组方时参考。
本方所用之药,即酸苦辛温热并用,故疗效显著。方中用乌梅酸以胜蛔为主药;以川椒、细辛之辛以伏蛔为辅药;以干姜、附子、桂枝之温热以胜寒,温中而安蛔,以黄连、黄柏苦以下蛔,共为佐药;以人参、当归之甘,补虚缓中而为使药。共奏安蛔复厥、补虚温中之效。
本方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①蛔厥:中焦虚寒,阴胜阳衰,手足厥冷、胃脘处或右上腹部疼痛,时有呕逆心烦,或吐蛔虫,舌淡苔白,脉弦或沉细。西医诊断的胆道蛔虫症见有上述证候者,也可应用。②虫病腹痛:脐周或腹部阵阵绞痛,或有包块,或有寒热,或有呕吐,或吐蛔虫,或便蛔虫,或有蛔虫病史,或腹胀且不能放屁。舌苔厚或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或细弦。西医诊断的蛔虫性肠梗阻,用本方加减,也常取良效。③久痢:痢疾久久难愈,寒热错杂,时轻时重,下寒上热,格拒不和,腹中隐痛,下利白脓粘液,食欲不振,四肢不温,舌苔白,脉沉或兼沉缓。西医诊断的慢性痢疾出现如上证候者,亦可用此方加减治之。
近人多把此方,参考其组织比例,改为汤剂水煎服。我在临床上使用的组方用量如下,仅供参考:乌梅5~9克,细辛3~5克,桂枝9克,人参3~6克,制附片6~9克,黄柏9克,黄连9~12克,干姜10克,川椒6克,当归6克,醋10~20毫升(兑入)。
我常用此方加使君子10克、槟榔10~12克等杀虫之品,用于治疗蛔虫病。对于小儿虫积,则常加胡黄连、炒鸡内金、焦四仙、使君肉、榧子肉、枳实、白朮等随证应用,颇有功效。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愈我院急诊观察室的一位胆道蛔虫患者,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患者刘某某,女,31岁,病历号20469。上腹剧痛已经一天半,曾昏厥6次,住进我院急诊观察室。来院前曾经两家医院急诊,均诊断为胆道蛔虫症。虽多次注射度冷丁、654-2等止痛针,均未能止痛。来我院后,经B超等多种检查确诊为胆道蛔虫,经用抗菌素和反复注射度冷丁、强痛定、阿托品、安定、非那根以及针灸治疗,仍不能止痛。第3天邀余会诊。症状同上述,因剧痛病人不能安卧、先令其饮米醋半茶杯,病人渐安,观其舌苔白,诊其脉象弦。四诊合参辨证为肝经气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寒虫动,随胃气上逆发为胃脘痛之证。治以调肝和胃,温中安蛔,佐以驱虫之法。处方:乌梅6克,川椒5克,细辛3克,川黄连9克,干姜6克,高良姜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白芍18克,炒川楝子10克,生赭石30克(先煎),使君子12克,鹤虱10克,生大黄6克,焦槟榔10克,元明粉10克(分冲)。眼药1剂即痛止,2剂后排出蛔虫1条。经B超复查,胆总管蛔虫已无,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