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医药][图文]重磅!顶级大三甲率 | |
[医药][组图]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 | |
[医药][组图]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 | |
[医药]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 | |
[医药][组图]广东医院科研哪家强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 | |
[社会]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原书记陈 | |
[医药][组图]2023广东高校排名调 | |
文章导读: |
10月1日,东莞市报告万江新村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10月2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东莞市送检的15例发热病例血标本中检测到10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认定为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
经流行病学调查,截至10月1日,共发现91例疑似病例。病例均为轻症病例,以发热并伴有关节痛、肌肉骨骼痛或皮疹症状为主,绝大多数已经痊愈,无住院、重症和死亡病例。接到报告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副省长雷于蓝分别作出批示,省卫生厅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分别于10月2日、3日派出两个工作组赶赴东莞,指导防控工作。省卫生厅要求东莞市根据基孔肯雅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和诊疗方案,切实做好疫情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和爱国卫生工作。
疫情发生后,东莞当地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做好发热病例监测和蚊媒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加大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严防疫情扩散蔓延。
专家提示,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可防可控,一般症状轻,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治疗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如出现类似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蚊灭蚊工作是预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要全面清除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做好个人防止蚊虫叮咬措施。
链接: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雅”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天~4天,也可长达7天至12天。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痛、躯干部皮疹等,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结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状。
蚊虫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带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为家栖蚊种,是传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强的蚊种;白纹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岛屿基孔肯雅热流行的主要媒介,该蚊种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