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新闻频道 >> 新知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苹果发布全新医疗应用 ResearchKit

  • 文章导读:苹果在今日凌晨的发布会上除了公布了AppleWatch发售细节以及发布了全新的Macbook外,还带来了全新的推出了针对医疗研究人员的ResearchKit开源框架,一款专为医学研究打造的软件基础架构应用,通过于全球顶尖的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强大的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的医学研究和诊疗等。而在发布会现场屏幕上首次出现了中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或将成为疾病数据收集的主战场……

     

            这 5 款应用是:

            1. 针对哮喘的 Asthma Health;

            2. 针对糖尿病的 GlucoSucess;

            3. 针对乳腺癌的 Share the Journey;

            4. 针对帕金森的 Parkinson mPower,此款宣武医院将参与合作;

            5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 MyHeart Counts。

            首先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布会上,苹果的首席运营官 Jeff Williams 表示,ResearchKit 是一个开源的平台,旨在帮助全球的研究者们收集患者数据,促进帮助医疗研究。大家注意,这些应用是致力于数据、研究的。大家千万不要被研究和数据这种略显高冷的词汇所迷惑,这里的研究,我倾向于认为是”模式探索“,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临床试验(虽然也可以应用于临床试验,这里并不冲突)——我不认为 Apple 会短视到硬生生切入极小市场(相对而言)的临床研究上面。

            这里的实际意义是医患可以通过 APP 的直接沟通——基于研究工具或者基于评估工具的沟通——高效、直接、在同一语义纬度下进行对话(不再是一般网络平台的“医生,我走路气喘”这种描述的沟通了),以 Asthma Health 举例,请看:

            这里的意义非常大,没有医学背景的,看到这个,也许只会从设计(UI)角度来进行点评,而从我这个学医的人的视角出发,那就是患者终于可以在(临床)设定的角度下(是基于严格认真的临床评估工具的)来回应医生 / 描述病情了,这样的数据信度和效度当然是远远大于所谓互联网诊疗平台上的扯牛皮,比如以下是截取自某平台上的咨询意见,还只是一部分:

           那医师怎么评估病情呢?即便评估,从效率角度来说,医生需要付出多少能量呢?医生的实际工作状态真的允许他做这么低效的事情么?目前各大诊疗平台的创始人 / 从业人,你能拍胸脯保证每一条咨询都是来自医生的么?而且在这种乱七八糟的描述中,如果还要进行某些平台所宣传在线诊疗?这不是开玩笑么?

            效率问题是临床实践的终极问题,IT 技术 / 互联网技术的介入要以改善诊疗过程中的效率而非形式的多样化为着眼点,HIS 的成功早已说明了这一点。说到形式多样,诸如视频看医生,轻看医生之类的创业,竟然能拿到投资,我是想不太明白的。这里多说一句,所有基于资源的医疗互联网策略,例如挂号、专家号之类的,其实和效率并不特别搭边,说的恶意一点,那是基于资源垄断的黄牛行为的技术化而已,其实想一下此类从业机构往往有着雄厚的官方背景就能知道一二了。

            效率之后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看针对糖尿病的 GlucoSucess。

            又是体重、又是血糖检测,又是长期血糖指标。

            这是什么?我不打谜语了,这个就是更多公司炒作的概念——慢病管理。慢病管理的本质是什么?我看过很多相关 APP,乃至于血糖检测装置(可穿戴设备的一种),基本上致力于患者自己对自己血糖的监测和医生对监测结果的反馈。不能说这个不对,只能说并不算到位。正如我在上文中的潜台词,我认为,慢病管理的最重要层面是医患的互动(而非单纯的数据累积和定期拜访医师),这种互动一定是基于解决问题而不是使问题复杂化的(效率问题),血糖监测只是其中之一而非全部。

            此处更正确的说法就是慢病管理需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可对话的平台,在此平台下要可以对疾病进行干预。这个思路的意思就是,在有平台的情况 i 下,可以引入硬件等后续工作,而非相反。我在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什么样子的呢? - 科幻中对此有一些描述。

            这一点上,我个人不太认可匿名用户的答案,正好可以详细说明一下。我始终认为目前新兴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对现有的临床效率并没有极大程度地改善。首先是它们的使用方式并不能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使用体验(血糖、血压检测方式依然没有变化,而且学习成本很高),而由于使用麻烦,势必导致所取得的数据不太可能是“大量”的,于是更难以“大数据分析”(所谓某公司的生命时间医学服务【具体不太清楚了】,我就呵呵吧);其次它们所获取数据的价值其实也是远远被高估的或者数据类型不充分的(血氧仪、心脉仪)。譬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疾病干预,绝非血压值和血糖值这种单一数值(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就能称为慢病管理的。所以我的认识是,只有基于源自医疗需求的 APP(并能结合实际的医疗单位)才是涉入慢病管理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硬件设备。PS:硬件设备的成本不高,且精度和可靠性其实很好(从业内人士处获得的消息),其难度在于算法——说白了,取得怎么样的数据,做怎么样的医疗决策并反馈,才是难点。

            然后我们看看 Share the Journey。Apple 不会傻到利用这款工具来构建乳腺癌的社交社区,最后引入医生对患者进行干预。那么苹果可能会想干什么?还是看图说话:

            问题之详细,远甚于其他 4 款 APP。但是作为肿瘤,我们知道医生给到的反馈其实也十分无力,那么这样做的原因似乎应该是“基于生活的流行病学调查”了(当然,也能用于紧急状态下的干预)。这个需求应该是切合研究机构需求的,当我看到合作方有 UCLA 公卫学院的时候,我想我猜到了至少一半。

            这里我又要补充了,昨天看到雷锋网上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说 ResearchKit 会颠覆医学研究?》,这绝对不是行业人士写的(即便信源是 Wired 又如何)。医学试验的控制条件绝非一款 APP 能解决的(未来也难以看到解决,而且 FDA 也从来没有批准过任何“在线试验“或类似的东西,也就是说,FDA 不认可此种数据),根本谈不上海量数据的意义(但是这不意味着不能利用它来管理入组研究的人员,貌似这是本次 APP 发布的目的?)此外,此文中提到的选择性偏倚问题恰恰正是临床试验之所以设计精细、条件控制严格的理由,反过来说,本身使用新工具带来的选择性偏倚(比如年轻人用的多,年纪大的用的少,专业 APP 男性用的多,女性用的少)才是大问题。总之这篇文章质量不怎么样,随便看看就行了。目前 APP 直接干预临床研究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已。

            接着是和我们宣武医院合作的帕金森 APP Parkinson mPower Study。如果说我的信息是全面的话,这款 APP 是 5 款中唯一充分利用到硬件的 APP。详细工作模式是利用 iPhone 传感器,通过 4 项测试,包括记忆游戏、手指点击测速、发音“Aaaaah”声波记录以及行走 20 步的运动数据,来判断用户的帕金森病症状。所以它的界面有些特殊,请看:

            这个可以说是 Apple 试水硬件的开始么?而这个试水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要显著高于一群玩票的血糖监测、血压监测、因为其本质是着眼于“诊断”的(已经不是神马慢病管理了哦),这难道不是远程诊疗的开始?这个野心脑洞我开在这里,就等后续的结果了。

            最后一个心脏病方面的 APP 与此类似,也用到了硬件设备,但是介入程度尚不及,因此不另作描述了。

            所以 Apple 这次推出了 5 款 APP,在我看来,布局的意义十分明显,不是简简单单地选中了 5 个疾病那么简单。应该说,这些 APP 的发布,很有可能会使行业格局得以转向,拭目以待吧。

            总结一下来说就是 Apple ResearchKit 揭示了 Apple 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野心,它第一步选择与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合作,是非常踏实的。也许未来,说不定 Apple 能推出和我设想一样的产品,这时候真的是造福患者、造福全人类了,善莫大焉!

    上一页  [1] [2] [3]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