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近日中医人网站转载了甘肃68名学生均称闻到刺鼻味,被诊为集体得癔病,新闻大致是说,甘肃陇西县一所小学的68名小学生,“早操时闻到一股刺鼻的像‘农药’一样的气味”,回教室后就先后发生头晕、肚子疼、看不清东西等症状,被怀疑是“中毒”,但经陇西县首阳镇卫生院和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诊断后,均认为是一种群体性癔病症(通俗点说是一种“集体精神病”)。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对68名小学生的情况多用“集体中毒”来描述,而卫生部门“癔症”的诊断则引起了网友的强烈不满!——许多网友认为小学生们的症状不应该是“癔症”,卫生部门的诊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有的网友为此事写了副对联调侃:上联:说你癔你就癔不癔也癔。下联:说你不癔你就不癔癔也不癔。横批:随意。——呵呵。看来关乎68条生命的诊断在网友们的眼里都不可信,那么,到底这68名孩子是集体中毒呢还是集体精神病?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68名小学生绝对不可能是被闻到的“农药”所毒倒的!道理再浅显不过了——人中毒肯定是有个体差异的,如果说小学生们“中毒”是因为他们是孩子、抵抗力差的话,那68名小学生集体闻气味中毒倒也勉强能解释得通。可是,学校的老师和周围的村民也闻到了这种气味,能导致68名小学生都倒下的“农药味”却没有让任何一个村民和老师有哪怕一点点反应却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成年人的个体也是有差异的,难道该地区就没有一个身体差一点,被那“毒”了68个孩子的“农药味”毒倒?连老人和妇女也不会?——显然,这一点不符合正常逻辑!过去武侠书里常有放毒烟毒晕别人的情节,如果这些孩子是被那些“农药味”毒翻,恐怕只会是如武侠书里的不良分子刻意下毒所致了——只不过,能放毒让60多个孩子集体中毒,那个下毒气的一定要戴上防毒面具才不会自残了!
这些孩子不是农药中毒的话,那卫生部门的“癔症”判断有没有道理呢?
令人吃惊的是,中小学生集体“癔症”居然并不是第一次!笔者简单查了一下网络资料,发现中小学生集体癔症的事件在中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2001年10月,湖北某中学400余名学生集体就餐后发生喉痛、口苦、头昏等症状,被医院确诊为“群体性癔症:……
2003年8月31日,张家口市蔚县阳眷镇郑家窑村小学接连有44名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等症状,疑为群体癔症……
2003年9月,湖南湘潭51名中学生出现身体不适,被诊断为集体癔症,疑为该校的矿泉水不合格……
2009年8月,兰州60名军训学生发生群体癔症,原因为对军训艰苦不适应,心理难以承受……
……
看来,群体癔症这种“集体精神病”发病原因可以说是千奇百怪,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间已经屡有发生了。这至少可以说明,网友们质疑甘肃68名是集体癔症的理由有失偏颇!但真正应当正视的是,为什么中国会有如此之多的中小学生集体癔症?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集体精神病(群体癔症)比集体中毒还要可怕!癔病属于一种轻微的精神类疾病,病因主要是精神紧张。“群体性癔病”是指由某种有关精神紧张的因素在许多人之间相互影响而引起的一种心理或精神障碍,而心理或精神障碍作用于生理,就会引起人体的某些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从发生过的事件来看,军训学生的癔病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军训内容有心理障碍,相互影响就发生了群体癔症;而就餐、喝水等问题引起的癔症很明显是因为饮食环境出现了状况,尽管矿泉水不合格或食物不合格对身体的伤害实际并不大,但因为不健康的餐饮造成了身体上的不适因而使学生们心理出现问题,因而导致了集体癔症!
如果是这样,那么,甘肃这68名小学生的“集体癔症”就显得比中毒还要可怕了!“农药味”在农村是相当普遍的气味,这60多名小学生何以在闻到了农药味后就引发了集体癔症呢?——按照前面的分析可知,他们必然是之前在心理上就有着有着“农药中毒”的概念,因此才有可能闻到气味就引发心理障碍而导致集体癔症的发生!——那么,请大家想一想,这些孩子平时生长的环境是一个怎么样的环境?闻到了农药味就会想到中毒,这样的环境对小学生来说有多么可怕!这样的环境当然比中毒更让人揪心!!
据了解,这个小学离化工厂有好几公里,事发后医院的确也没有从孩子体内查出有毒元素。那么,集体癔症这个诊断可以说是基本能确认了——既然如此,那查一查这些孩子生长的环境出了什么样的状况应当比什么都紧急了!
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网络监督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一个舆情监督工具。由于社会中种种不公正的现象,网络上也确实容易群情激愤。但网络在监督中,却往往容易过度地偏激——比如这次的事件,一听说孩子集体中毒,网友们第一反应就是调查原因、查明责任,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轻易地否定癔症结论,盲目地非要从中毒中去想问题,真相往往就会变得模糊!如果在网络的舆论下当地展开调查,确诊为癔症了,因为网上的态度是注重“中毒”的,那当地很有可能会大松一口气,认为没有什么责任了——可恰恰是,引发癔症的原因才是真正威胁这些孩子健康生活的元凶!
或者,我们在网络监督中,可以用当地的结论来刨根问底,这样做,也许比主观用“中毒”来造影响更能发现事实真相,更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